這些日子以來跟著師父,從完全不懂太極拳這門功夫的深奧,到現在覺得學一些皮毛,當然自己的努力也許不夠,剛開始學師父一招一式的功夫覺得很難學,因為招式實在太多,硬是記不起來,幸得師父不厭煩的教導,才能打完六十四式之太極拳,而後又覺自己打的招式好像又沒勁,原來是自己沒有落胯,光是落胯師父也講了很多,可就沒有辦法去領會期中的訣竅,後來經師父指導,落胯轉腰,劃8字訣,剛開始學時,真的是酸到不行,太累了,但練久了就習慣,不再那麼累了,自覺又邁向前進的一小步。

上課時常看師父與師兄弟對練推手,有如行雲流水般,可自己跟師兄對練時,不是太硬太僵,就是無法鬆沉,難怪一推一拉就倒。

師父說對練時,要能捨己從人,從容不迫,黏著對手,待對方出手就能制敵機先,當然如師父所說要能看得到的真功夫,並非一招一夕可蹴,而是一步一腳印慢慢累積相當之汗水和耐心才能有所成,尤其是跟師父學打單式練拳,雖然很枯躁乏味,卻是訓練最有效之基礎,再聽解師父所講其中之奧義,就豁然開竅了,難怪師父所說打出了每一趟拳,都會有不一樣的領悟,總之用心就會有所得,這些日子以來感謝師父的指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學拳時,總是趕著把拳架學完再學新的,而忽略了每一招式該有的內容,更別指望能體會到什麼心法及內在層面的東西。現在因師父不斷的教導,而稍加暸解,因此,我非常珍惜師父教的,因為我很清楚的了解到,在練什麼,而且是一點一點的練出來,而非一蹴即成的,因此我更能體驗到太極拳是清清楚楚,確確實實地練它該有的內涵,時間久了,功力自然就堆積出來了。

拳架是體,發勁是用,拳架打得很好看,勁發不出來也是枉然。今年師父教我們砲捶,更有此體會。平時師父教我們打拳,不強調誇張的外形;而著重於內在動能走向與發放。可是即使如此,我個人還是有時會陷在自身感覺中,認假為真。遇到這種時候,師父總是不厭其煩,反覆告訴我們正確的觀念與姿勢矯正,讓我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讓我們從練習中不斷的進步。

近來師父教我們手臂放鬆要領,因為我們常犯的毛病還是脫不了頂抗兩字。師父給我的啟示是要鬆、沉,也就是不用力,任其自然,只要發現緊起來就放鬆,把緊繃的肌肉放掉。放鬆不是放到整個沒力軟趴趴的,而是用最小的力氣去維持這個姿勢或動作,身體感覺越靈敏就越能拿捏這個最小的力氣。如此才能夠聽勁、懂勁。而習拳的過程,也就是讓所謂的「我」可以越來越少,越來越貼近於自然的過程了,相對自己的身體才能夠真正得到「鬆」的好處。一直不懂的東西,一直無法放鬆的部位,有一天豁然開朗,而且在拳架、推手對練中鬆得開,那就是習拳過程有小小的收穫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已有幾個年頭,心中總是出現一個問題,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動作是什麼? 只要練就這個基本動作就可以順遂的進入太極拳的境界?

剛開始學習太極拳,最早聽到而且背熟的學拳要求是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虛實分清、呼吸自然、氣沉丹田,是這些嗎?年來的想法是,這些要求能幫助定勢時氣沉丹田,有助於以外型逼內氣的順暢,是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身法,值得隨時要求盡心盡力的練。

入門一年多來,從金剛搗碓、攬扎衣…… 一直到最近的演手肱拳、倒捻肱,連續的單勢練習,師父經常強調的是全身鬆沉,身體圓轉,重心平穩,四肢和身體的運動要有同心圓的感覺,上下相隨,勁由腳底起,腰胯的旋轉要確實,才能將來力引化至身體的兩旁,不會受到直線的衝擊。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全身一體的練習要求。

太極拳的運動要求圓轉自如,而以腰胯為轉軸連接上身與下肢,如此下肢的髖、膝、踝與上身的肩、肘、手可以連貫互相對應,才會產生上下連貫。腰胯圓轉自如,上身才能鬆沉,手才不會出現拙力。兩腳固定不動,承受身體的重量,膝蓋隨腰胯旋轉但不亂動;腰胯轉動自如才能使全身運動如同一個整體的同心圓。也唯有腰胯能輕鬆的承載上身的重量上肢才有可能鬆柔不用拙力,也才能使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節節相隨。腰胯的圓轉也可以使全身的前進後退虛實轉換更確實,身體不偏斜,重心也得以保持平衡。腰胯的轉動需要確確實實的練。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平戰士﹝Peaceful Warrior﹞:

二00六年賣座電影,由丹‧米爾曼﹝Dan.Millamn﹞主演,敘述奧運體操選手真實故事。米爾曼說:「當你上場比賽體操的時候,不能去想得勝與否?不能去想金牌,而必須是當下的每一秒,只專注那一秒的事情。 體操有許多動作,你不要去想上一步是否做得不好?或下一步是否能做得更好,那麼你就能在每一個動作裏得到平靜與完整的享受。」

對於每次練拳,總是匆匆了事的我,米爾曼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打拳,我必須改變觀念,必須將每一個動作,當成一個專注……當成是一個完整的工程……當成是一個獨俱的洞見……當成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這樣,我練拳也許才能進步。

瑞氣公牛﹝Raging Bull﹞: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把開合虛實用陰陽二字作代表,合、虛為陰;開、實為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魚動陽魚必跟著動,陽魚動陰魚必跟著動,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一種動作的結束,包含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陰陽互為其根,相互消長,虛實互相滲透。

太極拳的虛實開合不是固定的,它隨著拳式變化而變換,每一個動作的變化,總是在一開一合,一虛一實地交替變換着,開時內外俱開,合時內外俱合,即須作到內外合一。那麼虛實的變化應該隨著動作的開合去變換,也就是開時為實,合時為虛。同時開合虛實的動作是漸變的,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由實變虛,由虛變實是漸變的。其變換過程,與動作變換運行,相連不斷,往返無端,生生不已。

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明,更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例如當意念集中於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意念集中於左手,則左手為實,右手為虛,這是兩手的分清虛實。還要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就是說原來已經分清虛實的手再要求分清虛實,虛的手要虛中有實,實的手要實中有虛。虛實的涵義︰所謂虛,不是全無力量。所謂實,亦不是全部著力。例如以雙腳來說,虛不是在這一隻腳全無荷重,實亦非全部荷重,而不過是虛比實的荷重輕些而已。

【易】有太極,太極就是變化。太極拳若沒有陰陽,沒有虛實開合變化,就偏離【太極】的原則。拳理上之虛虛實實,虛而實,實而虛都是因為變化上的需要,互相呼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氏太極拳潘詠周大師在「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一文,提出學習陳氏太極拳之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及一顆願心。並言道,此三大原則,二個觀念,一顆願心,是為練拳入門、築基、成功必守之則。所謂三大原則為立身中正、用力勿過與呼吸自然,此三大原則中又以「立身中正」為首要,立身中正一般的要求是「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對準、上下對拉之意,在概念上較容易瞭解,但是要真正做到身法中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太極拳論提出了「虛領頂勁」和「氣沈丹田」兩個要求來做為立身中正的準則。

「虛領頂勁」通常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外形上保持頭容端正,下顎微收,頸部放鬆,頭頂的百會穴向上輕輕領起,即像是一根繩索將頭頂百會穴輕輕向上提起。練拳時若未能注意「虛領頂勁」,身軀四肢易犯軟癱之病,若能時時保持虛領頂勁的感覺,則身軀四肢有所依附,神清氣定,中正安舒。但頂勁要虛虛領起,在若有若無之間,領過頭就有往上硬頂之病。於太極拳拳論中與「虛領頂勁」相對應者為「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的鍛鍊方法,在於平時習練陳氏太極拳時呼吸要順其自然,惟在每著定式時腹部放鬆,吐氣務盡,此時身體內的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微凸,令氣沉丹田,功久丹田自然能發生奧妙的作用。然氣沉丹田僅僅是以意為之,初學者切不可著意追求氣沉丹田的效果,自作聰明故意努氣下壓,致有憋氣胸悶之弊,不但無益,或且有害健康。

依潘詠周大師所言,「虛領頂勁」著重「虛」字,「氣沈丹田」含「實」之意,符合太極陰陽虛實之理,如能把握要領,經久練後能上虛下實重心穩定,達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周身空靈之奇妙境界,為習練陳氏太極拳第一要義。潘師爺又於「解惑」一文中提到「……頂勁不倒塌,胸中心氣靜而沉降,氣自然歸入丹田,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矣,自己根盤穩固不呆板而靈活,自能物來順應……」。然「氣沉丹田」與「虛領頂勁」既是練拳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要領,同時也是太極拳術的境界,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會其意,準確把握要領,但儘管如此,習練者仍須嚴格遵守此要領,再加上長時間鍛鍊方有能有所得。

現今網路科技發達,各家拳術之拳經理論,甚至拳照、影片等資訊取得相當容易,惟尚未聽聞有廣覽各家拳經理論、拳照、影片後,未經苦練即功夫無敵者。所以「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一文中,提出學習陳氏太極拳除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外,尚需一顆願心,為發終身行之的願心。練拳貴在有恆與毅力,要能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練,紮紮實實的練,在耐得住寂寞、孤獨下,磨練你的體力、耐力、意志力,通過這些考驗,則將終生受用無窮。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法,以「養生為基礎,技擊為究竟。」

吾輩習拳者皆以「心靜用意」、「意引動作」、「意動形隨」為圭臬,其中又以「心靜用意」為最重要的原則。盤架練拳;未動之前,屏除雜念,無思無慮。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引領動作,務求拳架整體之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意」為精神,「意」即思想,意正則拳正,意邪則拳必顧此失彼,雜亂無章。意正則心靜,天、地、人,皆納我胸中,任我揮灑。意邪者執著成見,是非真偽無從辨識,習拳處處皆滯礙也。

太極拳是一個「整體圓」的運動,有效整合周身上、中、下三盤形成一個「立體式」的整體,以求有效的激發人體內在潛能。元末明初張三豐云:「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具體描繪出「縱、橫、豎」三度空間的「立體太極」思維。習拳者若是思維模式仍停留在「平面太極」之圈限中,則盤起架來,形似立體,然究其內涵、精髓總是缺乏一種浩蕩正大,氣吞山河之氣勢。

練拳盤架,由面而線而點,由四方而環圓,由平面而立體,由平圓而立圓而至球圓。要求的是「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八面支撐,整體渾圓。」因而「立體太極」的思維,必使胸中太極,渾圓無隙;拳中太極,勁勢充盈,至柔至剛。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學習太極拳時,每次練習套路總是用力的打拳,練得越有勁心裡越高興持續幾天後身體才出現狀況,肩膀受傷,腰閃到,腳扭到,得休息養傷才可以再打拳,強健身體的美意卻造成傷害多不划算。

開始練習單式後,發現每招式太多缺點了,師父常提醒我肩膀不可抬高,下盤不可塌。練拳從單一個招式中,細分數十個的動作,反覆的練習同一個招式,身體很熱,猛喝水,汗水不停流下。慢慢的問題也一一浮現,為什們覺得錯誤,又不知道錯在哪裡,師父在每次團練後提醒師兄弟們常犯的缺點,或是請師兄演練一遍。師父再一一矯正,大家仔細聆聽並不停發問,了解每招式中有很非常多的變化。

心越平靜,身體越放鬆,呼吸自然,氣易鬆沉,以意念打拳,思考著不用力卻很有力,用身體去感覺皮膚的接觸,慢慢的不急不緩的移動身體,肢體動作和協。在第二個星期日到台中教練場和師兄推手時,自己感覺不到虛實常在撿球,表示自己不夠鬆、不夠柔、不夠沉,身體的感覺還很遲鈍,還需要加強鍛鍊。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年將盡,練拳歲月,悠悠又是一年。回首一年來,對於所學陳氏「老架(六十四式)」、「砲錘」、「新架」,每日總要走走拳。但是,由於工作、時間關係,無法將所學拳架均練個幾遍,不過,總盡量勻出時間來練。

這一年來,著重在「新架」與「砲錘」的鍛練,「老架」在不荒廢之前提下,練練也是要的。目前,「新架」拳架從頭矯正。「砲錘」也是一面鍛練,一面矯正,由於「砲錘」速度快,要掌握要領,不是很容易,只能勤以補拙,用時間來克服。在師父一招一式、矯正解說的這一段時間裏,注意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不斷琢磨,總希望能盡量吸收,無所遺漏。一年來,有一些練拳心得,提出來與各位師兄弟相互切磋。

吐氣務盡,氣沉丹田。「吐氣務盡」乃練拳三大原則之一,每一定式,講求吐氣務盡,練陳氏太極拳者,均耳熟能詳。在練老架拳架過程中,於定式時,偶爾會稍微停頓,檢查一下全身,是否做到鬆沉、腹鬆。例如,在「單鞭」定式時,如停頓檢查,會感覺到中腹部(如果將腹部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塊),也就是肚臍位置,好像有東西堵在那兒,力量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沒有鬆沉到肚臍下方的丹田位置上。這時候,如果意存丹田,再鬆沉一次,就會感覺吊在腹部的那股僵硬感覺往下,往肚臍下方鬆、沉而落。這裡所謂「意存丹田,再鬆沉一次」,並不是用「力」、用「壓」的方式,將那「感覺」往下壓,而是將意念放在丹田的地方,用鼻子緩緩呼氣,同時全身從內部鬆沉,不用力,不用壓,這時,從在中腹部的肚臍處,便有沉、落的感覺。其他,如「白鵝亮翅」、「攬扎衣」、「斜形」、「倒捻肱」等定式檢查時,幾乎都有這種感覺。這或許是邁入「吐氣已盡」、「氣沉丹田」過程中的現象罷。

從純熟到鬆沉。在練新授之新架拳架過程中,雖然一招一式很認真的學習,很認真的練。但是,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總感覺身子「浮浮的」、「飄飄的」,下半身不踏實,未能將重量放到腳底,與練老架的感覺不一樣。師父授畢新架,並從頭矯正。在這矯正時期,對於矯正過的式子,一招一式,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也較能將腰胯溶入拳架中,如此反復走架,下半身也比較有踏實感,「浮浮的」、「飄飄的」的感覺,好像也較不明顯了。拳架在純熟後,腰胯的溶入鍛練,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老架、新架,或是砲錘,拳架還是要多練、多體會,隨時檢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剛教完新架不久,因為之前學過老架,所以學新架也就較不會生疏,但是要練得好,很不容易,雖然外型看起較老架簡化,但想把新架打得柔順,也不容易,之前練習老架,往往只注意外形,注重鬆沈及拳架保持寬大,不知道身體中心是否已偏,在中心偏的情況下轉胯,身體也就會搖晃,當時覺得轉胯動作大,較能表現寬大拳架,自從師父矯正新架後,更能往較內在的思考,才知道要練好外形並不是胯轉得大,發覺新架是由內傳達到外的帶動,在不偏不倚的情況下,注意力集中,當意集中就漸漸內斂,氣會慢慢飽滿,專注之後就能意導,外形也較能柔順。以前打老架單鞭時總覺得左手卡住不自然,手與胯不能協調,現在明白中心已偏左不正,只想放長使左手意太重,原來需區分中心與重心的不同,立身中正是要求中心不偏離,重心在於意,例如演手紅捶,若用身體移左後移右,往往動得太大,中心偏了而且重心不穏,如果用意導引,中心保持中正,重心隨意往左胯沈,左手也隨著伸展,又往右沈右手也自然握拳翻轉,再往左合。

觀念很重要,只要師父在某一個拳架中指正一個缺點,一時之間未能體會,當後來練習後體會,就套入整套拳架中,於每個相同的關鍵做改正,想練好太極拳需要勤,而且自己不斷思索,不像一般健康操跟著大夥做時會做,單獨做時會覺得乏味所以做不完全,差別於不知其精神所在,所以當離開群體後很快便忘記,練太極拳卻要不斷思索及思考,為使整套拳意貫串不斷需在心靜氣和不受干擾的時候練習,才能長久保有所練習的結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每每在練拳時,偶然間或有所感,想要捉住那驚鴻一瞥的精釆,而它卻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再難尋覓……。

正如同佛家所言的無常,練拳的狀況總是不盡相同,不僅每天、每天狀況層出不窮,每趟、每趟的感受亦頗多差異,偶爾感覺好像對了,想要記住那感覺並重複練習,但是,其實並不懂那種「好像對了的感覺」是究竟源自於「做對了什麼事」,所以,没辦法重複練習去做那對的事,只是像捕風捉影似的想攫住那捉摸不定的感覺,又因徒然不可得而懊喪失落。曾為此請教師父,師父總是說還不夠熟練,只要持續每天一次又一次反覆的練習、觀察,那偶然的感覺出現的機率便會漸增,久而久之,便會在每一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伴隨而生;此即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不能豁然貫通焉。」

每每聽著人家口耳相傳著打太極拳有多舒服、愉快時,心裡不免有點苦澀,已經不復記憶從何時開始,每天清晨的練拳總是倍感沉重、費力、疲累、辛苦……,努力的想聽師父的話放鬆,卻連如何放鬆也摸不著頭緒,自覺像根呆木頭般的笨拙,只知道自己練拳時似乎憋著氣、扛著肩膀、無辜的腿死命撐著沉重的身軀、胸悶、氣滯、氣結堵在喉嚨頭,急欲釋放掉這囤積在體內的壓力卻又徒然尋覓不到個出處,心裡真是不舒坦到了極點,有時難過得幾乎要落下淚來,但又覺得這就真的太可笑了,只好又把眼淚吞回去,固執的心不肯認輸,想拼到底看個究竟會如何?

就這樣,練拳的日子就在天天難過又天天過中飛逝而去,不知不覺中,每天練拳的過程似乎不再那麼令人難熬,偶爾肩膀扛累了會放下來休息一下,偶爾氣憋得喘不過來也懂吸口氣、偶爾可憐的腿再也無力撐住笨重的身軀時,也會放棄用力抵抗身體的重量轉而向下請腳底幫個忙,就連懸吊在半空中的小腹偶爾也會得到釋放緩緩下沉……,有很多偶爾偶然的出現喔,出現的次數似乎也日益頻仍,甚至今天早晨偶然也查覺身體、心裡竟有股說不出的舒服,有個小小的念頭在心頭閃動:能練這太極拳真好。雖然這許許多多的偶爾都只是偶然出現,都只是片面、不完整的,未能同時具足、長久保持,雖然只是偶然,但每一次的偶然在在都印證著師父平時所教導的種種道理,而且是經過身體真實深刻的體認而不單只是腦袋瓜的抽象理解,所以告訴自己:那就這樣吧,只管安心的依教奉行,再練吧,不要放棄。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始習練太極拳時,是當成一項身體舒展運動,在渡過各項運動都會產生的酸痛、疲倦等階段後,隨著體能與拳架的增加,逐步靜心用意,打拳漸漸成為一種休息與練養。

在拳架已有相當熟悉程度之後,會開始檢查身體各部分的放鬆情況,依照頭、頸、肩、胸、肘、腰、腿、足之順序,並同時注意是否做到心平氣和(因為用意太過往往無法真正放鬆),進而點線面逐步擴大到全身內外,再配合拳架從單式、數式至整套拳架的次序反覆演練至漸趨自然。

師父在講授太極拳時,經常提醒手用力勿過,手中之力僅僅舉起手與臂而已。在實際練習過程仍會動手,但漸漸也可體會手力是局部之力,用力太過則失之僵硬,且力之傳遞會產生斷續、無法連貫,形貌上顯現呆滯,直進直退,整體會造成頭重腳輕,無法落實鬆沉。漸漸改善上體之手動作後,接下來需注意上下相隨,進而連成一體。

另一方面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無論是從書本、影片或觀看第三者演練而言,個人常常會停留在2D平面感覺,較無法以上下、左右及前後現實三度空間感受或思維太極拳的拳式,加上其動作皆以螺旋弧形動作相連,無凹凸、無終止,虛實、陰陽、進退、開合等,更是形成一種整體空間連續貫串之動作。因此如果一直以平面動作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就不可能「沾連黏隨」、「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更不用提到「舍己從人」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悼念 蔡肇祺大師 (1933 ~ 2018.09.11) - 天行八式 😢🙏

蔡肇祺先生,1933年生於台灣台南縣。
師承鄭曼青,為著名太極拳家。工書畫,愛吟詩,能譜曲,會填詞,於二千五百年前為佛陀弟子,摩訶迦葉,有回憶錄兩本,並創立中國意識科學研究會,發行光華雜誌。

畢業於台灣大學藥學系。就讀台大期間,先隨黃性賢學習太極拳,後拜入鄭曼青門下。

其長女蔡璧徽長年跟隨其父,於詩詞、歌唱等方面皆有頗高造詣。次女蔡璧名,為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913月在員林社大開始學習陳氏太極拳之後就愛上它了,並接受過老師的校正。一年半後老師離開員林,我們就像孤兒般被拋棄在員林自生自滅。還好有2位老同學拉著我們夫妻,每個星期練一次,才不至於生疏。

        民國986月和老師電話聯繫上了之後到現在,每到練習的周末,總是由老公負責叫我起床,載我去搭火車,然後到新烏日站轉搭接駁車到東海大學,竟然一點也不覺得累。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三件事最難,第一就是站在老師面前打給他看。唉!明明知道自己打得很爛,卻不得不做,真是無地自容。還好時間可以克服一切,慢慢地也就習慣了。第二就是焦慮,為自己荒廢了7年的時間而焦慮。7年,我可以打下多少基礎啊!如果我不間斷的話。第三就是挫折感。每當我興沖沖的將這一週的練習心得,拿去問老師是不是這樣時,往往得到不是的回答,然後根據老師所講的動作去模擬、去揣摩、去修正舊有的壞習慣,一次又一次不斷地改,也不斷質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怎麼都不會打了?

直到民國10010月拜入師門後,情況才漸漸改善。但這並不是指就此一路順風,而是有越來越深的東西在前面等著我。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