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耀輝國忠桑慧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過師父屢次的講解分析老架中的每一著每一個動作中之細節,才讓我把之前對太極拳不太了解的問題弄個明白,而明白之後才知道練拳問題之癥結在哪裡。打起拳來,才更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去依循,原來打太極拳需把身體內髖關節、薦椎微動關節、腰椎、薦髂、脊椎各關節靈活練開,才能放鬆並應接、化開對手之來力。

像老架開始之金剛搗碓,震腳練勁需求整,不可只用腳踩,要用腰胯從背線垂直放下,由上到下放,震腳不用剛勁,鬆到安穩基座,由薦椎↓髂骨↓大腿↓小腿↓腳掌。所以立身中正,背線才能垂直放下到腳底,胯到腳底的連線才有軸心點,才是穩定的一條線。

所以說,其根在腳,而腳根是根本,而不可誤解為腳跟,是由自腳掌內側中心偏後,也就是支撐小腿最佳的連線,所經過小腿內側到內胯,且在每著式結束時需花一點時間氣沉丹田,重心放到腳底,式式歸根,沉是鬆沉,不是壓沉,勁會從腳底上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把開合虛實用陰陽二字作代表,合、虛為陰;開、實為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魚動陽魚必跟著動,陽魚動陰魚必跟著動,這是自然規律,也就是一種動作的結束,包含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陰陽互為其根,相互消長,虛實互相滲透。

太極拳的虛實開合不是固定的,它隨著拳式變化而變換,每一個動作的變化,總是在一開一合,一虛一實地交替變換着,開時內外俱開,合時內外俱合,即須作到內外合一。那麼虛實的變化應該隨著動作的開合去變換,也就是開時為實,合時為虛。同時開合虛實的動作是漸變的,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由實變虛,由虛變實是漸變的。其變換過程,與動作變換運行,相連不斷,往返無端,生生不已。

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明,更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例如當意念集中於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意念集中於左手,則左手為實,右手為虛,這是兩手的分清虛實。還要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就是說原來已經分清虛實的手再要求分清虛實,虛的手要虛中有實,實的手要實中有虛。虛實的涵義︰所謂虛,不是全無力量。所謂實,亦不是全部著力。例如以雙腳來說,虛不是在這一隻腳全無荷重,實亦非全部荷重,而不過是虛比實的荷重輕些而已。

【易】有太極,太極就是變化。太極拳若沒有陰陽,沒有虛實開合變化,就偏離【太極】的原則。拳理上之虛虛實實,虛而實,實而虛都是因為變化上的需要,互相呼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剛教完新架不久,因為之前學過老架,所以學新架也就較不會生疏,但是要練得好,很不容易,雖然外型看起較老架簡化,但想把新架打得柔順,也不容易,之前練習老架,往往只注意外形,注重鬆沈及拳架保持寬大,不知道身體中心是否已偏,在中心偏的情況下轉胯,身體也就會搖晃,當時覺得轉胯動作大,較能表現寬大拳架,自從師父矯正新架後,更能往較內在的思考,才知道要練好外形並不是胯轉得大,發覺新架是由內傳達到外的帶動,在不偏不倚的情況下,注意力集中,當意集中就漸漸內斂,氣會慢慢飽滿,專注之後就能意導,外形也較能柔順。以前打老架單鞭時總覺得左手卡住不自然,手與胯不能協調,現在明白中心已偏左不正,只想放長使左手意太重,原來需區分中心與重心的不同,立身中正是要求中心不偏離,重心在於意,例如演手紅捶,若用身體移左後移右,往往動得太大,中心偏了而且重心不穏,如果用意導引,中心保持中正,重心隨意往左胯沈,左手也隨著伸展,又往右沈右手也自然握拳翻轉,再往左合。

觀念很重要,只要師父在某一個拳架中指正一個缺點,一時之間未能體會,當後來練習後體會,就套入整套拳架中,於每個相同的關鍵做改正,想練好太極拳需要勤,而且自己不斷思索,不像一般健康操跟著大夥做時會做,單獨做時會覺得乏味所以做不完全,差別於不知其精神所在,所以當離開群體後很快便忘記,練太極拳卻要不斷思索及思考,為使整套拳意貫串不斷需在心靜氣和不受干擾的時候練習,才能長久保有所練習的結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913月在員林社大開始學習陳氏太極拳之後就愛上它了,並接受過老師的校正。一年半後老師離開員林,我們就像孤兒般被拋棄在員林自生自滅。還好有2位老同學拉著我們夫妻,每個星期練一次,才不至於生疏。

        民國986月和老師電話聯繫上了之後到現在,每到練習的周末,總是由老公負責叫我起床,載我去搭火車,然後到新烏日站轉搭接駁車到東海大學,竟然一點也不覺得累。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三件事最難,第一就是站在老師面前打給他看。唉!明明知道自己打得很爛,卻不得不做,真是無地自容。還好時間可以克服一切,慢慢地也就習慣了。第二就是焦慮,為自己荒廢了7年的時間而焦慮。7年,我可以打下多少基礎啊!如果我不間斷的話。第三就是挫折感。每當我興沖沖的將這一週的練習心得,拿去問老師是不是這樣時,往往得到不是的回答,然後根據老師所講的動作去模擬、去揣摩、去修正舊有的壞習慣,一次又一次不斷地改,也不斷質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怎麼都不會打了?

直到民國10010月拜入師門後,情況才漸漸改善。但這並不是指就此一路順風,而是有越來越深的東西在前面等著我。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鬆沉是身體上的訓練,虛靜則是精神上的修養。在拳法上言,能鬆,自能輕鬆慢勻、綿綿不斷;能沉,自能氣沉丹田,重心穩定;能虛,自能心無牽掛,把心放下;能靜,自能意念集中,不慌不亂。

從入師門開始,師父首先強調的是放鬆,要通過長年累月的放鬆,去掉全身的僵力、拙力,這才是練太極拳的捷徑。太極拳的鬆與沉二字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體要鬆,氣才能沉,氣沉丹田,身體自有重心,動作始能穩。如重心不穩,就鬆不完全,也就無法沉到穩固的重心點上。鬆與沉不分先後,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有鬆必有沉,能沉才能鬆。不鬆神經就顯得緊張,一緊張血管、肌肉就收縮,身體可能就上重下輕了,所以唯有鬆,氣才能往下沉,才會覺得上輕下重,重心自然穩固。

練太極拳內求心靜,外求體鬆身正。心靜則心氣平和、知覺靈敏;體鬆身正則姿態平衡、下盤平穩。太極拳異於其他拳術的原因,就是它以鬆沉為一切動作要件。練拳時既動也要靜,動中求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外形在動,但內心要求平靜。練拳的要領如果正確,練幾趟下來,有時候大汗淋漓,但不會氣喘如牛,我想這點對養生一定有好處。另一點,內心平靜,容易體察到練拳行架中是否合乎要求,可適時修正。相對於一般拳術『以力抗力,以快制慢』,運動節奏快,一動,內心就靜不了,呼吸急促,容易精疲力盡。太極拳在練習時,其運動速度慢而不求快速,因緩慢才能配合呼吸,氣沉丹田,其目的在使人身心安定於丹田,而且可使肌肉容易在放鬆的情況下活動,不至於因快而引起肌肉緊張,甚至形成僵硬。

身體放鬆,氣沉丹田,心定神靜,不僅是練太極拳的要求,實亦是修養身心的好方法,與我們為人處事的能放、能捨、知足道理相通,不與人爭強好鬥,凡事若多一分退讓與捨得,社會自然多一分祥和與寧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練太極拳後,平常行走就會注意步伐放得平穩,將身體重心放鬆於全腳掌,在空閒的時候會想想鬆沉,生活習慣也受太極拳的養生觀念而改進,透過練拳提升身體的免疫力,日常起居也較有規律,情緒也較穏定,練拳除了能夠延緩人體的衰老,增強機能的活力,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的原理,按著拳架正確的式子演練,人體自然會產生具有最佳的結構強度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由思考拳理的深層意識,能讓精神清朗氣爽。

我常在清晨時段練拳,一些早起的人,大部是中老年人,他們有做早操、做氣功操的,也有繞著跑道走的,能夠早起不容易,除了珍惜光陰,另外信念較堅定的人,才能持續每天的早起。想練成更需要堅定信念與尊重來源本質,所以找一處清靜地方,且不任意變更,熟悉的環境能使心境平靜,能專心練拳,引發思考。

為何練拳架又稱「盤架」,我想盤架意思是以正確觀念與著式練拳;對於「立身中正、呼吸自然、用力勿過」練拳三大基本原則,是陳氏太極拳規範,是否也可應用到他種拳路,又探索纏絲勁是出自身體何處,因自己還未練到真正瞭解的程度,所以也不敢只憑感覺推測,直到最近師父見我們「倒捻肱」大都是重心直退,没用胯帶曲線,及「金鷄獨立」僅用手上推,没用胯旋向上,所以再示範正確動作,其實這觀念曾經提過,只是當時未達到認知的程度,聽過隨即忘記,根本没聽進心裡去,今再次聽了講解後,才明白先學會鬆胯,才能在拳架裡用胯的旋轉帶動身手,因重心沈故手不用力,被引動漸形波浪狀,由於胯的旋轉能化開動作卡住角度,使更趨向圓形,而且隨時保有內外張合。師父帶拳團練時,雖摹倣跟著動作及速度,自己認為可以,但不經過師父講解,卻未發覺自己的缺點,所以前人已有許多經驗著作,自己僅是初學者,尚在摸索中,如果能循著腳步前進,一定獲得成就。因為前人經驗早已著書,這些東西早就有了,如果自己不善加利用,不看書也排斥他人經驗,自己可能會繞上許多錯誤途徑,花費大半輩子還得不到真理。師爺畢生練拳,最後訓示簡要貫徹的三大基本原則,當然無庸置疑,而是要靠自己來驗證,以我的缺點來說,當練拳時第一趟較專注,接下來注意力分散時,身體就會偏斜前傾,所以盤架隨時要注意「立身中正」,由上至下自然一線,呼吸自然順暢,對於「呼吸自然」初疑惑是為自然呼吸法或是腹式呼吸法

,其實只要立身中正,使拳練熟自然氣沈丹田,也達到腹式呼吸於最自在狀態,就是呼吸自然。怎樣使力才是「用力勿過」,是用意不用力或是在於接觸點的接觸力,雖然用胯帶動用勁不用力,畢竟自己拳架粗糙不夠成熟,尚未體會用力勿過的境界。

最近師父教授新架,於是注意胯的轉變才能使身手靈活,回想之前練老架時所忽略的地方,於練老架時又做了修正。陳氏太極拳之老架、新架、小架、砲捶雖架式不同,但基礎還是在於老架,其內涵仍然是陳氏的風格。然後知功法的修煉原來蘊藏於拳架裡,若能使手與身合、身與腰合、腰與胯合,裡外相合,進而虛實隨處轉移變化,漸進體會出「勁」,此勁非蠻勁,而是帶螺旋的「纏絲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剛﹂?真正的剛必須在鬆的前提下,展現周身之力、整體之力,能在瞬間發出彈性勁。

所謂﹁柔﹂?柔亦是在鬆的前提下,有韌性的、有彈性的周身一家,一動全動,才能做到真正的柔。剛不是用力,柔不是無力。

太極拳是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要做到柔,須先能鬆,亦即由鬆入柔,運柔成剛。鬆並非完全不用力,而是鬆開,周身節節鬆開,不用多餘的力,只用足夠支撐身體,運轉肢體之力。

師父曾說,初學拳者先作到去僵求柔,此階段須三至五年,此期愈長,愈可把僵硬去的徹底,進而積柔成剛,此期約須六至十年。柔愈多,產生的剛即會愈有勁,且所得之勁為彈性勁,亦即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有最柔軟的彈性剛,也是質量最堅的剛。無柔之剛,則不可能有至剛,所發出的力多為拙力。太極拳之剛與血氣之剛不一樣,一般用力之剛為血氣之剛,其形成方式以力量為主,所得為直力、蠻力、拙力,其會隨年歲增長而漸失。太極拳之剛為鬆柔透徹,運行中肢體毫無阻礙的將勁達至末梢,此剛是由整合力與準確度產生,會隨著所下功夫愈深,勁愈整愈強。

﹁剛﹂與﹁柔﹂其實是一體的,剛就是柔,柔就是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是完全的柔才能有完全的剛,它們均須在鬆的條件下表現。故練習拳架時,須從全身放鬆著手,每一定勢務求全身鬆沉,氣沉丹田,如此方能練出太極拳剛柔相濟的整體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平日利用清晨時間練習拳架,可以活動筋骨使自己精神飽滿,現在已養成每天起床後想練拳為第一件事的習慣,之後再去上班工作也顯得有朝氣。除了平常練以外,於每逢週五要到員林教練場由師傅教導我們拳藝,以及與師兄們互相練習推手,而推手是檢驗拳架是否達到正確程度,經由兩人對練,從中逐步掌握技巧,互相配合彼此之鬆柔達到沾粘隨的變化,動緩則緩隨不急躁也不抗,盡量做得不丟不頂,由兩手相搭繞圓的轉化,慢慢體會力點的順應移動,如何將來力以利用纏絲化開,讓接觸時成圓有彈性,於大圓公轉內又含有帶著纏絲的小圓,在推手中順應對方進退,不違背人體力學作用,加強腳底重心的承受及轉胯更為靈活,使勁往外延伸。在太極鍛鍊過程中必須拳架與推手相互為用,從拳架練習可打好基礎,讓推手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從推手過程中可體驗拳架用意,尤其陳氏太極拳式中帶纏絲勁,著式多樣化且變化細膩,只要肯靜心體會,一趟拳打完全身筋骨都覺得舒暢,拳架是基本功,多練幾趟拳基本功才會紮實,師父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所以加強我們的基本動作,見到推手用力太重,就回歸到基本動作,練習前進時,由受推者餵勁,動作看似簡單,前進者便要具備鬆沈,重心沈蓄勁發勁,將對方彈出,而且不去頂,真是說得容易做得難;而受推者也要懂得餵勁,不慌亂也不可突將手放開,要著實按。經過反覆的練習,或多或少知道該將勁道整合,不用手力,用重心取代對方重心,意念直入對方中心之後,自然如同前進,對方便被彈出,這和使用蠻力不同在練習推手之後改變以往用力的觀點,暫不管對手如何,只要自己達到基本的正確態勢,便能輕易前進無阻礙。最近二套砲捶剛接受矯正完竣,雖然師兄弟們打的是同一套拳,各人練起來各有些微差異,經過師父針對每人的缺點做矯正,詳細的指正說明,讓我們明白每個動作拳理,就是由瞭解而做自我修正,而不是去打一趟盲目的拳架,能依循拳理方向練習,才不會走偏了,即使偶有不正確之處,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只要專心多練幾趟,等拳架練熟成形,再經師父指正,馬上知道該如何做修正,如果拳架尚未成熟,尚對自己所練的拳模模糊糊,雖接受矯正,效果也會受影響。

兩人對練推手,可以感覺彼此用勁技巧,在彼此掤、履、擠、按轉圈裡,便融合許多基本功,以腰為主宰且沈肩墜肘、步穩腰活、氣沈丹田使勁由內向末梢伸展,觀察對手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由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來達成整體的柔和度。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想剛學習陳氏太極拳時,用心記住每招的分解動作,但要記住各個招式,還真不容易,將近一年時間,才勉強能打完整套老架,但打起來還是很生疏僵硬,往後雖經過幾年的練習,也是以輕鬆狀態,看心情練習,因而不按每天練習的效果微乎其微,幾乎只在拳架生疏之間排徊,拳架只兩天沒練,又生疏了,打起來就非常不自在。每星期有機會與師兄在教練場一起練習擖手,練了幾年拳架,擖手並不見得比別人好,經過師父在旁指正,是平常練拳架時基本功夫做得不確實,凡有實在每天練拳的師兄,無論擖手輕觸聽勁較細膩,印證要從拳架裡求的道理,擖手不是執意於技巧,而是拳架熟練程度的表現。

像練拳達到肢體的靈敏,不像閱讀書本一般記憶,只想拾起舊課本複習幾遍就記得,一旦荒廢練拳,筋骨的退化會導致身體四肢不靈活,不比正值發育期的年輕人,身體正成長,所以為達到筋骨舒展開來,就必須更應該加緊練拳。論運動生命,太極拳老少皆適宜,自孩童至百歲老翁皆能練習,能強身延年益壽,能涵養性情,習得陳氏太極拳之傳統拳藝更是一生相伴的至寶。

每星期到教練場與師兄互相對擖手,依照掤、履、擠、按的順序練習,彼此感受對手力量的輕重,當遇到不瞭解之處,即請教師父,經師父詳細說明與示範指導後,再練習肢體接觸該如何才能由粗糙改善為較細膩,動作也該如何從緊張急躁,轉為較緩和柔順,經過一次次指正,漸把缺點改善,再次擖手時,就注意自己身法,感覺受力點該如何變化,專心體會自身肢體的整體運變,保持呼吸自然,重心平穩,神情從容,氣鬆沈順暢,纏絲勁之順逆及胯之圓襠開合。練陳氏太極拳,能從其中發覺身體微妙的變化,而當學拳之前,當未習拳時,習慣用蠻力,而像我較瘦弱的人,根本較沒力道,但自練習陳氏太極拳之後,我的觀念完全改善,從此對自己有信心,也較不懼怕。有空時閱讀「陳氏太極拳大全」,師祖對拳理拳藝闡釋,非常的詳盡,讓後學者有探索不盡的深奧道理,拳藝真是非常奧妙,可惜我本身程度太差,還有太不瞭解之處,所以持續練拳才有可能瞭解書中的道理的一天。

九月時,師父帶領我們到張東海師叔的教練場,與那師兄們練習擖手,那裡師兄們擖手時,較強調掤勁,而我們平時練習都先學化解對方來勁,雙方一接手,因對方不會讓,我不太會化對方的勁,因此承受對方的壓力,或許對方師兄平常用力太重、太僵硬而不自覺,而我化勁學得不好,掤勁不夠勁道,也都是要自己改進之處。

十月九日師父帶領我們到板橋市參加師祖百年誕辰紀念會,很幸運有機會參加這次師祖百年追思會,所以當天心情很興奮,到了會場,見到來自各教練場的師伯、師叔及師兄們,在會中先觀賞師祖影片及由師伯主持介紹師祖生平,接著由各教練場的師伯、師叔帶領他們學生表演拳架、擖手,師父也帶領我們表演擖手,與師父個人砲捶演練,在師父與師兄擖手表演過程,師父出手乾脆俐落,且勁道十足,在剎間發勁,會令對手措手不及。於平時練拳時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沉肩墜肘、鬆腰落胯、虛領頂勁、呼吸自然等等,這是師父要我時常注意的基本要領,感覺我們朝正確的方法做練習,師父除了教導拳藝之外,另外講解拳理及學拳應有的理念,增進我們對此傳統拳藝的瞭解。曾講到「體」、「用」二字涵意,先從接觸練拳之後,才可能產生自然而成的實「用」效果。每人練拳過程各有不同深淺體會,就因有所體才覺自有所成長,更加對陳氏太極拳有一股喜愛的熱忱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對太極拳的無知,到對太極拳的一知半解,再進一步的走入太極拳之路。才知「太極拳」的博大精深,浩瀚無邊,其無窮無盡的拳學,是一門高深的武術,即使,窮畢生之力也學不完,更感於自已的渺小。

學太極拳不可求速功,欲速則不達,常半途而廢。一步一腳印,必須實實在在的練習,太極拳是一種需要流汗下苦功習練的拳術,循序漸進,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才能長功夫。現在的社會講究速食文化,說好聽的是講求效率,難聽一點的講便是好高騖遠,貪念在作祟。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說快就可以快得了的,練拳便是一個例子,「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天底下那有不勞而獲的好事情?

練太極拳沒有一步登天,沒有捷徑,沒有投機取巧,沒有舒舒服服就可練好的,唯有老實練拳。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在知中去行,更要從行中去知。知道拳理,更要確實的去身體力行。愈行愈能知,愈知愈能行,彼此相輔相成。

常有學拳半途而廢者,究其原因雖多,但主要是意志不堅,恆心不足,見異思遷,或始勤而終惰。師父曾說:「功夫出於每日練。練則有,不練則無。」所以,要想在太極拳方面有所成,必定天天堅持,專一持恆,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每天必須老實練拳。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