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學習陳氏太極拳已經七個年頭,相信有許多師兄姐都跟我一樣,經常遇到很多親朋好友詢問''陳氏太極拳''是什麼太極拳?跟一般多數老年人打的太極拳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小弟發現,除了陳氏太極拳我較能說明解釋外,其他的太極拳風格特色就比較不知其所以然,詢問的人聽的也是一頭霧水。

所以小弟在此蒐集了一些不同流派的太極拳資料,提供給大家做參考,讓大家再有遇到有朋友詢問此類問題時,可以更確切的介紹我們陳氏太極拳與其他流派太極拳的不同之處,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學習我們陳氏太極拳。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氏太極拳起源與介紹

陳氏太極拳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明朝洪武年間,陳氏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以家傳陰陽開合之理法,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運轉之「纏絲勁」,形成巧妙無比之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世代相傳,但拘泥於家傳拳術,故鮮為人知,直到陳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於民國十七年受邀至北平公開授拳,由於功夫純厚,獨步一時,至此陳氏太極拳才流傳開來。

太極拳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為理論,演練時著重在心靜用意,屏除雜念,保持端正體態,在雍容柔緩動作中,提高身體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並經由自然的呼吸,使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有消除壓力、穩定情緒的效果,故練習後身心頓感輕快,具有改善體質、強身健體的功能,而在技擊方面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

「立身中正、呼吸自然、用力勿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學太極拳追求什麼,現在外面教太極拳的團體的特色是,學得多但不深入。比較幸運的是我們接近了核心,潘老師跟陳發科學,我們跟潘老師學,一脈相傳,那些外圍團體算是周邊的。什麼是核心?就是要有深度,得到了深度內涵才能傳下去。既然接近核心,就要下定決心犧牲自己去多練,提高拳藝,棒子才能傳下去。時間再少也要在玆念玆,念念不忘,懷著感恩的心好好去練,有各種苦要承受下來。我在做營造時,忙的很累沒時間練拳,躺下來只好用想的去練拳,這就是念念不忘,就是不要忘。

        2. 接下來進入主題,練太極拳追求的核心深度就是內勁,其他武術追求的也是以勁為目標,從小到老練拳若達不到此目標,可能會心慌,我就碰到這樣的人,他告訴我不知何為勁,他擺出來的姿勢不錯,在我眼裏都是外勁,費事用力,難怪心慌。所以沒有touch那一塊會沒有深度,時間久了因為知道有那一塊沒練到會心虛的.有些人是看得到touch不到,我很幸運跟隨潘老師時,老人家已學拳50,從不斷接觸中體會領悟那塊核心所在。你們在我練拳13年至30其間來跟我學拳,雖然比不上我與潘老師之間的接觸領悟程度,但也算是接近了核心,所以有機會touch到那一塊深度,因此就要去touch,要渡過低潮期,保持念念不忘。我也有過低潮期,但總是想要練ㄧ下才不會忘。有一次去看蕭師兄他說久未練砲捶竟然忘了,蕭師兄功夫不錯因不練而忘了。我因為教拳所以四套有練,但還是以老架為主。

       3.現在談內勁的定義,勁是合力,將很多部份一起幫忙出這道力,找愈多愈好, 每個部分分擔愈少,勁表現出來會更細膩,細膩中會出現彈性力。勁是動態的,所以有時間與空間的分散,也就是分出去的力,如想腳先動再到手這是時間分散就無法成勁。推出去偏掉是空間上的分散,所以發勁不要想,簡單,時間不散,空間不散,找很多部份來形成合力就是勁。明白練時不會偏差,

       4.何謂內,不太顯於外、不需要有大的動作、不粗糙、有中心、不周邊、這就是內。不是練就好,要有內的概念,否則只是外勁,吃力費事是外勁,因與潘老師接近有機會領悟內勁,有些人領會到他們老師的是外勁,算我運氣不錯啦,因為潘老師已練拳50年可讓我肢體接觸領悟touch。雖然不是可常常接觸,16年來一直保持接觸,因此終於有機會學會何為內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年太極拳學習心得. 嘉瑞

最近看了某篇文章中提到,西方學者曾經做過這樣的觀察,從各種文獻、實證中發現了一個事實:成功,必須經過一萬小時的練習。也就是說,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字並非才能,而是「準備」。

一萬小時練習的論點來自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Anders Ericsson)的研究。艾瑞克森將音樂學院裡主修小提琴的學生依資質區分成3組,分別是「明日之星」、「資質不錯」及「平凡難成大器者」,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在20歲之前,每一位『明日之星』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資質不錯』那一組總練習時數約八千小時,而『難成大器者』則只練習了四千多小時。」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的是:一萬小時的練習是成為專家的最起碼要求。推算如果每天練習3小時,則要花上10年的時間。

回顧102年學習太極拳的心得,從年初師父教授小架開始,到下半年開始推手的練習,學習進度也算是相當緊湊,如果再加上先前已經學了一段時間的老架與砲捶,基本上光每天把這些拳架認真打一趟也要花個25分鐘左右,遑論對陌生的小架要再多花點時間練習,所以總是覺得練習不夠,經過這一整年的自我要求與師父每次上課的解說引導,對於腰跨之間鬆沉的體會逐漸明朗許多,尤其小架招式特色圈小步活與老架的開闔大器截然不同,在這一縮一放、一張一緊反覆練習過程體會更深。

想起師父曾經說過「一門深入」這句話與弟子們勉勵,隨著練習的功課越來越多,更能體會其中的意涵,接下來大概也只有下更多功夫練習才是正解,我相信要達到成功的目標只有一種方式就是努力,練習再練習,如此一來,雖不中亦不遠矣!最後用「時日不空過、步步精進行」這句話自我惕勵,並與各位努力不懈的師兄姐共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縣陳氏太極拳協會

開會通知單

  本會謹訂於103105日(星期日)上午830分假彰化縣立體育館106會議室(彰化市健興路1號)第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大會程序如下

08:30---08:50   報到

08:50---10:00 會務報告討論及第八屆理監事選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鍛鍊三步驟--1.. 全身柔軟對待推力  2. 身體現肘心對位接力 3.上虛下實化解來力推手(練習此三步驟需老師指導--不要隨意練-出問題自行負責)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年太極拳繼續練習砲捶和推手,砲捶的動作快,發勁多,雖然看似剛猛,但其身法要求其實跟老架是一樣的,須有老架的基礎,練習砲捶才不致產生偏差,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看似剛猛的拳路首先要求的還是要會鬆,鬆後才能緊才能產生勁,勁是一種合力,但若身有僵滯,產生之力便僅是一部分的力量而已,力無法傳遞連貫產生勁。

個人平日練拳還是多注意在有無鬆落、落胯、兩胯之間的轉換是否得宜、身體是否自然保持中正上面,不過要想有所感觸,覺得還是要多練,多練用心體會,才會有進步,否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另外,師父說練拳要把身體的中心軸練出感覺來,因此更加注意以腰胯移動為先帶動身體及手的動作,多注意一下立身中正及中心軸的感覺,再來就是要練出兩腿的中心軸及手的中心軸感覺,有了這些觀念,平日練拳就會多注意感覺一下,雖離目標還很遠,不過在推手的過程中,有了中心軸這個觀念,讓我在與師兄推手切磋中會去感覺中心軸這個問題,就比較不會直接用手去動對方,反而會多注意沾連這個問題。

回顧101年練拳,慶幸自已有這麼好學習太極拳的機會,實在應該好好把握,更加努力才對,所以今年希望能把每日練拳變成一種習慣,並能有所精進。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推手常常不知道為什麼?就被推出去?身體哪一個部位僵了?是用了蠻力還是姿勢不對?在家練習拳架,也常迷思是否練對方法,偶而看見樹被大風一吹,風一停一搖一擺回到原位,風更強時樹搖擺的更厲害,風一停樹依然能回到原位。

    練習推手聽勁力量來自何處?避重就輕,不出拙力、不僵硬、減少肢體多餘的動作,保持立身中正,身體不晃動鬆落腳底。太過執著於自我,硬於對方相抗,身體僵硬了協調性就變差。捨不得讓,身體越不聽使喚。常練習推手才能矯正肢體上的錯誤。

能夠跟師兄們常練練推手,更能發覺肢體上的缺點。遇到較大的力量時,保持身體下盤鬆沉上盤鬆軟,腳底能承受全部外力時,加上腰跨的變化,就能改變外力的方向,達到四兩撥千斤。每日有空多練拳活動筋骨,腦袋中想怎麼練拳,手跟腳常不喜歡配合,想太多也是於事無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陳氏太極拳至今已逾十年,期間從最初的「好玩」、「探索」、一直到「融入生活」等歷經了幾個階段,在各個階段,對於太極拳的認知或身心的感受,容有不同的體驗。

    最初從「好玩」的念頭學習太極拳,著重在外在招式的學習,幻想著哪些招式如何克敵制勝,打拳時又如何行雲流水,如何瀟灑飄逸。幾年後,知道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幻想與現實間確實存在著落差。儘管平時練拳還算認真,打拳時也盡量以「探索」的角度,希望將來能顯現出「功夫」的樣態。然而當面對落地窗或透過攝影鏡頭時,看到自己打拳的樣子,總不免難掩失望,甚至懷疑,十餘年來打的是什麼拳,到頭來會不會如  師父所言,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練拳的過程中,看著自己一趟一趟的練,有時不經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練拳?為了健康?為了變強?為了取得認同?為了打發時間?為了傳承?還是只為了練拳過程中美好的感覺?好像都是,但好像也不是。於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慢慢的發現,練拳,不只是自己在運動,而是整個和大地和空氣在互動的過程。腰胯的放鬆與否,立身中正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腳底板和大地的壓力分佈,以及回饋的反作用力。而呼吸的節奏,會影響到身體的放鬆程度,以及發勁時的收縮與膨脹。整個身體都不斷在肢體運作過程中改變,感官覺知亦在這過程中呈現與改變。

以前,在不斷練拳過程中,慢慢的就會覺得無聊,總覺得一直在打重複的東西,大腦就對這重複的東西失去興趣,於是開始創作劇情平衡這無聊的心緒,而身體打身體的拳,腦袋打腦袋的妄想,整個就是為了把一天的練拳趟數練完而練,好像是為了交代差事。但在把注意力放在練拳過程的觀察後就不同了,每個動作的過程都是全新的,變動的過程,動作所產生的影響。就算是同一招,若打稍稍不同的角度,造成的影響和力量的方向也就不同,而感覺也不同。在這探索的過程中,就充滿了新奇和樂趣,就不易打妄想了。同時也漸漸明白,不同的因緣打出的變化是截然不同的,這過程中只有不斷改變的因緣,沒有那個不變的練拳人。

在因緣觀的理解下,〝鬆〞,不是特指哪個部位,因為我們所認為鬆的部位,其實也和其週遭相互牽連,一個部位鬆不了,其實應該先檢查姿勢是否合理,再來觀察在不鬆的現況姿勢下,有哪些與該部位相關的筋骨也是卡住不鬆的,於是調整容易鬆的地方先鬆,再往比較難鬆的部位調整過去,就會比較好放鬆了。

在推手的時候,也會發現到,推手其實是兩個人交互影響的過程。對方的反應是受到自己這邊動作的影響,同樣的,自己的動作也同時受對方的影響,所以不可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漸漸的就由此領悟捨己從人的意思,就是在對方的影響中找尋平衡,並且不去阻擋對方形成的勢頭,反而是順勢讓開那個勢頭,在其作用點的隔壁補上去,達到動態平衡,並順著其勁道的勢頭方向再送上一程。這時候,對方也會因為自己的影響而有所改變,若對方沒有因應這個變化趕緊鬆沉止住這勢頭,就會因此飛出去;若對方趕緊鬆沉止住這勢頭,那就產生了新的局面。這過程,就如師父所說,自己發勁推出時,對方會怎麼反應,不單單只是自己的勁道強弱而已,其實和對方有沒有鬆有很大的關係。在這練拳的過程中,有的是不斷成長的喜悅,亦見到不斷改變的事實,明白如果自己硬要是不變,就只好當靶子被打飛個老遠。人生中亦是如此,事事物物不斷在影響中呈現,不是自己想怎樣就能怎樣,如果自己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硬是要執行自己的期待,那就只能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了。所以順勢改變因緣,努力的時時調整,在練拳推手過程中能更順利,也不會變成靶子。在人生中如果也能如此,時時觀察,重新認識因緣實況並調整身心行為,才能在人生中困難更少、生活更好、遠離無謂的煩惱。原來,練拳可以讓人生過得更有智慧。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陳氏太極拳小架與趙堡太極拳協會小架      

趙堡太極拳現在可分忽雷架、代理架、和平架,而陳氏太極拳小架潘老師曾跟我說,這是相當原始的小架。潘老師的小架是民國24年跟馬先生學的,其所練之拳架是在趙堡學習的,也就是陳清萍所傳之小架架式。後來在台灣,潘老師知道王晉讓先生會打小架後,也就是現在趙堡太極拳協會所打的架式。潘老師就沒有再教我們現在打的小架。後來日本雙龍拳法總會來台表演陳氏太極拳,其架式與潘老師的小架幾乎一樣,據說來源也是趙堡。

             (二) 着熟、懂勁、神明之完成之大約時間流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式太極拳今年新學了砲捶,砲捶是陳式太極拳的第二套路拳,要先學會在第一套路拳一段時間後才能學第二套路砲埵,否則身體僵硬且用了拙力,反而失去了太極拳的真意。

今年在經過師父的指導,發現自己以前打拳上半身容易搖晃,原自己以為的放鬆,其實只是上半身的放鬆,又可能其實只是放軟而已,鬆應該也是要從上節節的往下鬆、堆疊下去,這樣力量的上來也才能節節的往上貫通,現在還是要多多留意一下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其實太極拳說來容易,練起來難,原理說來是這樣,似乎都聽懂了,但只有練到那裏幾分才能了解到那裏幾分,又幸好有師父的指導,才能有所得,否則靠自己發現問題,其實太難了。

慶幸自己有這麼好學習太極拳的機會,平常應該要多多練習的,不可荒廢,共勉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