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經寫了一篇「練拳戒、定、慧」來與練拳諸君共勉。文中的「定」說的是練拳最好能定時定點,不要到處攀緣,要定下心來,穩定的練下去。先祖 陳鑫云:「三年不窺園,壹志併凝神」,就是這個意思。而這也只是大要,也只能算是「初定」。而今我嘗試以另以角度來說明這個「定」字。

先賢曾云:練拳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這種由大慢慢縮小以至於無,由外慢慢往內集中的造化也就是一種「定」的成形。前面戒定慧的「定」比較屬於意念、觀念性質的,變異性大,可隨意改變。譬如你原先並不是固定在每個清晨練拳的,不過只要你意志堅定,把鬧鐘定好,今天一定可以起個大早,但是如果隔天鬧鐘依然響起,你卻被驟降的溫度、刺骨的寒風、溫暖的被窩影響,你那固定的東西仍會一夜生變,所以說它的變異性大,但是可不可以讓它固定下來?可以,養成習慣就是。所以說如果你的職業、工作是屬於朝九晚五的,更應該把握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另外這個「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的「定」是屬於肢體實質性的,它的變異性不大,今天跟昨天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可控性也小,練沒成圈之前,你絕對比畫不出圈來,既已成圈,就是隨便比畫比畫,也處處是圈,不是可以隨便裝模作樣,想要怎麼去控管它都可以如願的。

太極拳是以操練肢體為本,積久功熟,「能懂勁、以致用」為其依歸,至於「以技入道」則各憑機緣、個別信仰而各自表述,無一定數,所以這一區塊不是太極拳的領域,也沒要去追究,那已是界外衍生的事。

前面提過,肢體實質的定,變異性不大,可控性小,不會產生昨天沒有、今天有、明天又不見了;或是現在假裝有、等一下又假裝沒有的情況發生。它是靠經年累月不停的鍛鍊而來的。小時侯學會了游泳,好長一段時間沒下水,自己小孩長大,陪他們到游泳池,一下水還是會游,不會溺水;國小一年級學會騎腳踏車,大約五六年前買一部變速腳踏車,跨上去就騎起來了,不會跌倒。腦筋的記憶隨著時間而蛻變,肢體的記憶卻是長長久久,太極拳既是肢體的記憶,也和游泳騎腳踏車一樣,只不過它會較精細而複雜。

太極拳的大定來自於心安。心安來自於穩定的成長,穩定的成長來自於穩定的練習,穩定的練習讓你更為深入而達到懂勁的階層,由懂勁而漸能致用,因能致用而懷藝在身,由於此藝是經過數十年的磨練,一步一腳印的嚐盡了酸甜苦辣,洗盡了無數鉛華,輕浮的心、與人爭長論短的性也漸次沉澱,不會惹事生非,而以謙讓為先,不用吹噓、不必背書,有多少教多少,誠誠懇懇,平平實實,坦坦然然。

肢體實質的「定」來自不斷的練習,由散亂而致不散不亂,而穩定而結胎(結成定點或定線或定面或定體)。由於我們不時的提醒自己「立身中正」,久練之後身體內有一股垂直地面的定線;由於我們常常提醒自己「鬆腰落胯」,久練之後,右胯至右腳底、左胯至左腳底,各自成一定線,而這兩條定線又與前面那一條定線形成共構,使得前進後退旋轉起腳都能穩固而紮實;再以攬紮衣的右手、單鞭的左手為例,多年的練習下來,小手臂的旋轉會形成一股軸體,由於它是不斷的被鍛鍊,所以它是非常靈巧的,由於它形成一股軸體,所以它是有質量的,因此它是既沉著(重)又輕靈(輕),輕重互動靈敏,不相違背。拳練至此,至少已產生幾個功能:第一、由於三軸的共構,使得重心在移動時能夠找到一個穩定又隨時可調的機制,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情勢。第二、由於手輕所以像一台靈敏的秤,能聽、能化。第三、由於練出軸體,所以要用勁時能貫串,有力源,夠穩固且夠勁,所以有了剛勁。

大家若能體會這些道理,又不想空手而回,唯有不斷有恆堅持的練下去,由有形的肢體練出了一些成果,漸次影響到心靈層面,才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屆時什麼「圈外有圈、圈內有圈」;什麼「大無外、小無內」;什麼「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什麼「節節鬆開、節節貫串」;什麼「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你就沒有什麼不懂得。既已懂、又能用,懷藝在身、不與人爭,每天懷著穩定的心,練著一套老拳,心安了,也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