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近年來由於陳門弟子的努力提倡,學習的人日漸眾多,但是有些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外形顯得偏剛,有震腳、發勁、跳躍等動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極拳好像要用力使氣,同時動作也比較快,以為對於技擊方面,固然可以比較有用,但是對於健身方面,或差一籌。因之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婦女們為了健身所需要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在作祟,總以為太極拳演練起來要慢,越慢越好;要柔,越柔越好。因此覺得陳氏太極拳有些不像太極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學習陳氏太極拳者對於陳氏太極拳的認識,亦是非常模糊,要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與一般流行的太極拳的不同,明顯的有下列三點︰一、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顯。二、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轉,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三、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他小節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裡,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運行,即陳鑫所謂之「中氣」。這個中氣是發於丹田,佈於周身,開則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陳氏太極拳是名符其實的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因之具有增強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奧妙的拳法。

學習陳氏太極拳者明瞭了和普通一般太極拳的不同,知道了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和技擊的功效;為使學習者能更深入地認識,並幫助學習有成,不走入岐途,提供下面的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和一顆願心。

一、三大原則

()要把握立身中正的原則

中正不偏是陳氏太極拳的根本法則,從頭頂百會穴到襠底會陰穴要垂直成一條直線,不可偏倚;無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四肢的動作不論如何地轉換,軀幹始終要成一條垂直線。如果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了重心垂直平衡的姿勢,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點。演習拳架無論動作時和靜止時,始終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來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氣的運行和要做到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要從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練出來的。有些人自以為中正易流於呆板,而以搖肩擺腰,任意歪斜為靈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極拳的精華盡失。

()要把握用力勿過的原則

演練太極拳不要用力,不用力則如何使四肢動作,有動作就要用力,所以有不要用拙力之說,要用意,其實用意是必然的,是自然的,是本能的,試問無意如何有動作﹖手足的動作一定先有了意,才有動作,所以用意不須去理會它,但是要說明的,用意要誠,也就是專心,即陳鑫所說的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歛束,如何能學藝。他所說的,就是正心誠意,屏除雜念,專心一志的意義。因之用意不難,不要用力,不用拙力則難了,因為毫無標準,不知如何是恰當。現在提出了用力勿過的原則,比較易於琢磨了。

打拳四肢的動作,足是要支持身體的重量,不能不有些力,但是只要能支持身體的重量就夠了,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則無法站立動作,要不多也不少,手僅僅能舉起動作即可,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則無法舉起運轉,要不多也不少。不少容易,不使其多則難了,因為用力多了,自己不易知道。手足四肢,以及身體各部份,不論動作或靜止時,用力都不能用過頭一絲一毫,要時刻注意用力勿過,要在打拳時好好琢磨,能自然即得,此只可以意會,無法言傳,我們天天練拳,就是練的這個,功夫的深淺,也就在這個。

()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則

練拳要動作與呼吸配合,就是說勢開者呼,勢合者吸。呼吸是吾人的本能,無論在動作或靜止時,總是在呼吸,不必去理會它,這就是呼吸自然。如果說要依照拳的姿勢開合去勉強配合,必致有氣憋胸悶等現象,所謂未得其益,先受其害了。因之打拳時的姿勢動作與呼吸配合是要求自然的配合,不能強使其配合,所以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則,即使不能與動作配合,亦不致有流弊受害,切要!切要!然則打拳時呼吸自然,究竟要如何才能漸漸做到呼吸與動作配合呢﹖只要在打拳時在每著定勢時注意呼氣務盡,不必去理會吸氣,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後任它自然地呼出。總之在定勢時要呼氣呼盡,要儘量地呼出,這樣一定覺得周身骨節很舒服,好像氣血很流暢,同時也可以覺得丹田部份漸漸充實,這就是做到了氣沉丹田的地步,這樣用功日久,呼吸與動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

二、二個觀念

()對於快慢的觀念

打拳動作的快慢,吾人可以用時計表衡量,某人出手快,某人出手慢,這是一看便知的事,這是外面動作的快慢,很粗淺的說法,這是一般技擊動作的快慢,這種快慢可以看得見的,可以衡量的,有極限的,不足為奇。陳氏太極拳對於快慢的觀念︰是快不是動作的快,是虛實變換無比的快;慢也不是動作的慢,是內氣運行纏綿細膩的慢,陳鑫說︰「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快)到十分火候。」此處慢與靈(快)即是指內氣運行能慢到十分,即虛實變換可以快到十分火候,敵人就跟不上我了。

手足動作的快慢,是外形的快慢;虛實靈換與內氣運行的快慢,是內勁的快慢。有外無內,對於健身與技擊兩無裨益。此種內勁的快慢,是不可衡量的,無止境的,是要看功夫火候了。

()對於剛柔的觀念

陳氏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有剛有柔,能剛能柔,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不錯,這是說明剛和柔的配合。至於所謂剛柔的實質是如何呢﹖剛不是血氣好勇之剛,是一種至大至正之剛,是吾身原有的一股太和元氣之剛,這種剛是無堅不摧之剛。柔不是萎靡不振之柔,是一種至和至順之柔,是像風吹楊柳一般毫無滯機之柔,這種柔是無強不化之柔。這種剛柔不在外面的跡象,是在內在的勁道,所以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陳鑫謂之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似是太極陰陽之理。

三、一顆願心

發一顆終身行之的願心。

練拳初意不外為了健康、興趣、技擊、好奇等等,開始時大都興趣勃勃,練了一段時間,覺得不過如此,或因希望的效果不能達到,漸感乏味,中途棄之者,比比皆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而況拳術一道,全在平時鍛鍊,未用功而先期效,或一曝十寒者,豈能有成﹖學者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以期有成。若問到何時算成,陳鑫謂︰「大成九年,小成則七年(陳鑫在另一部中謂小成三年,如此則小成有三年至七年,視學者之用功而定),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又謂︰「學者或學一、二年,或學三、四年,淺嘗輒止,終是門外漢,旨味未之嘗耳,存先獲心者,吾知無所問津,蓋不能循序漸進不已,亦猶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貴有恆,躬行為難。」又謂︰「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氣也理也,氣非理無以載,理也氣也,理非氣無以行,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理與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上面陳鑫所說的理與氣,可參閱其著作「理」與「氣」兩節。)陳氏太極拳實為陳鑫所說的「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上錄陳鑫文,願學者深思之,發一顆終身行之的願心,勉之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