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大致可分為手法、步法、腿法,但以門派不同,動作有異。陳氏太極拳因由肢體各部的正反螺旋形動作組成,術名謂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獨特之肢體動作方法,也是動作的基本。因之不論手法、步法、腿法均以纏絲勁(即螺旋形動作)為本。茲分述於下:

一、纏絲勁簡釋

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圓形,決無直來直往。每一動作,以腰脊為運動軸(腰是上下體的關鍵,脊是左右體的關鍵。)向上運動為膀和腕的旋轉,向下運動為腿和踝的旋轉。因正反旋轉的不同,形成順和逆相對的基本纏絲,並因為變換方位的不同,又分為五對不同的方位纏絲,即是左右、上下、裏外、大小、進退等五對,連同基本的順逆共為六對。

太極拳動作的基本為順逆纏(即是正反螺旋形動作),其他的方位分類,是依各種不同的拳勢而形成,所以有多有少。左右和上下合成一個平面整圈,再有裏外就能由平面的圓圈變成一個立體的圓。大小是由小擴大,或由大縮小;進退是由進變退,或由退變進,種種變化,因勢而異,不必每一具備。至於基本的順逆纏絲是必然的,手腳的配合是要一順的,就是上面的手順纏,則下面的足亦為順纏,逆纏則同為逆纏(即右手與右足相同,左手與左足相同。)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左順右逆,或右順左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運動著,連貫地纏繞著。至於手足順逆纏絲動作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是由內往外轉,手心轉向自己為順纏;由外向內轉,手背轉向自己為逆纏,足是膝蓋往外轉為順纏,往內轉為逆纏,很容易辨別。太極拳所有的各種動作,均以此螺旋形纏絲為基本。

二、圓的組成

太極拳的手足動作為大小不一,角度不同的無數圓圈。圓圈雖有正有斜,有順有倒,但大小不一的圓圈均含有相同的四種動向的弧形所組成。太極拳將此不同動向的四種弧形定名為︰向前者為「擠」,向上前為「掤」,向後者為「履」,向下者為「按」。

太極拳的每一拳式內每一動,均含有圓圈,每一圓圈均含有此擠、掤、履、按四種動向的勁道。在單人練習時練這四種勁道;在雙人對練推手時,驗證雙方這種勁道的正確性,幫助糾正練架時的錯誤,並習應用,增加習拳興趣。雙人推手的擠、掤、履、按四勢有謂四正,又有採、挒、肘、靠四者謂之四隅。其實太極拳的圓圈基本勢法,盡在擠、掤、履、按四者之中,至採、挒、肘、靠四者,即寓於擠、掤、履、按四者之中,蓋按中有採,履中有挒、掤中有肘,擠中有靠。

三、手法的基本動作

太極拳手法的基本動作,可分拳、掌、鉤三種,簡述於次:

太極拳的握拳方法,與國術的一般握拳形式相同,即四指並攏捲屈,姆指橫置於食指與中指的第二節上。太極拳雖是主張柔和,但是握拳不可鬆成空心,四指捲屈,指尖應貼於掌心,要握成實心拳,但亦不可握之太緊(太緊則用力),要輕輕自然地握住,並須有團聚的意念,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作用。陳氏太極拳因為動作螺旋的纏絲作用,所以可分為︰

順纏拳,即由內向外旋轉,成拳心平伸向上,斜上向內,斜下向外。

逆纏拳,即由外向內旋轉,成拳背平伸向上,斜上向內,斜下向外。

太極拳在全套拳架中,用掌的動作居多,因之應特加注意。掌指要以自然舒展為主,不可並攏的太緊,亦不可用力張開,總以自然伸直,並以能隨勢靈活運轉為佳。待練習日久,因動作之螺旋形纏絲運轉,到成式時手指微呈後彎;但此後彎並非用力,乃出於自然為是。掌法亦分順纏與逆纏︰

順纏掌,即由內向外旋轉,成手心平伸向上,斜上向內,斜下向外。

逆纏掌,即由外向內旋轉,成手背平伸向上,斜上向內,斜下向外。

鉤手(亦名吊手)

為手指下垂撮成鉤形,是練習腕力與指力的手法,也有擒拿的作用。方法是五指撮在一起,但並不用力撮緊,大指輕貼於食指和中指稍節,無名指與小指輕貼於大指根旁。鉤手原則上亦可分為順逆兩種,但在拳架內鉤手之應用以逆纏為主,是由掌變鉤,為由掌從外向內旋轉手指撮住向下垂而成。

四、步法的基本動作

人體內的重量是由下肢來支持,所以步法在國術中頗為重要,太極拳亦不例外;不過太極拳講究陰陽虛實,所以兩腳負擔體重要分虛實,這樣動作就可靈活。所謂虛實,假定體重為一百斤,左腳負擔六十斤,右腳負擔四十斤,則為左實虛,反之即為右實左虛。現要說明的步法種類有平步、馬步、弓步、虛步、仆步、岔步等,分述於次:

平步

平步亦稱自然步,身體中正站立,兩足距離與肩等寬,兩足平踏地面,有如土委地之意。拳套中太極初勢、金剛搗碓為此種步法。

馬步

馬步為兩足平行分開,距離比肩較寬,身體下坐成半蹲式,如騎馬然故名。兩小腿直立,大腿彎度大小視功夫之深淺而定,最低不能低過大腿與地水平,小於直角。國術中其他拳術步法以馬步為步法之本,在太極拳拳套內應用不多,運手為此步法。

弓步

弓步為拳套中應用較多之步法,如攬扎衣、單鞭、摟膝拗步、斜形等式均是。弓步有右弓左蹬或左弓右蹬之平行之弓步,與前弓後蹬之弓步。弓步前弓之膝不能向前弓出足尖,至多與足尖垂直,後蹬之腿不能用力挺直,以自然為佳。平行之弓步,以兩足平行在一直線上;前後之弓步,以兩足踏於正方形對角上。此兩種弓步之距離大小,以腰部之下降程度為準,即以功夫深淺為準。初學腰部較高,則步法距離較小,隨功夫之加深而腰部逐漸下降,步法距離隨之逐漸加大,但至大膝部不能超越足尖為準。

虛步

步亦名丁虛步,或丁字步,簡稱丁步;為一足踏實,一足足尖虛點於地,兩足尖在一平行線上,距離較肩稍寬。此種步法為應用於蓄勢時,亦為應用較多之步法。拳套中如六封四閉、雙推手、白鵝亮翅、高探馬、前招、後招等式均是。

仆步與岔步

仆步為一腿下蹲,一腿伸直下落,臀部並不貼地,足掌扣於地面。如前伸之腿下落,大小腿及臀部均貼於地面,足尖翹起,則為岔步。仆步與岔步拳套中應用不多,如單鞭後轉勢下式為仆步(練成岔步亦可),跌岔及切地龍為岔步。岔步較難練,可以仆步代之。

五、腿法的基本動作

腿法為以腿部(包括膝、腳尖、腳跟、腳面、腳側、腳掌等部位)攻擊之法。腿法均為一腿踏實,一腿提起為之(亦有雙腿繼起者),因之一足踏地,須穩定自身重心,否則易為人乘而失卻重心跌倒。腿法之應用多以腳部擊人,因之以腳稱。拳套中如插腳(二起腳為兩腳相繼踢出)、蹬腳、旋風腳、擺腳等,用膝者如金雞獨立。茲分述於次:

插腳

插腳亦名擦腳,即國術中之踢腳。惟踢時腳面須繃平,先將膝部提起,而以彈勁用小腿上踢,將腳面、腳尖彈擊,此為陳氏太極拳腿法中踢腳之特殊踢法,同時以手掌拍於腳面,聽其聲可驗用勁是否正確。拳套中有左右插腳。

蹬腳

蹬腳是以腳跟蹬擊,亦先將膝提起後,再以鬆勁將腳跟蹬出,亦為一種彈勁。拳套中有左右蹬腳。

旋風腳

旋風腳是一種掃蹚腿勁,與其他拳術中之旋踢相似,是利用踏地一腳旋轉與同時身體亦旋轉之慣性,將另一腳以鬆勁旋出,用腳側攻擊。拳架中旋風腳為以左腳旋踢。

擺腳

擺腳是身體不旋轉,用腰胯勁將腿部旋轉擺踢,以腳面側擊出。拳套中有以雙手擺打腳面之擺腳,與以單手擺打之十字腳。

提膝

拳術腿法中之以膝提起攻擊者,有名為膝撞。太極拳架中之金雞獨立為提膝之姿勢,為用膝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