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習練太極拳時,是當成一項身體舒展運動,在渡過各項運動都會產生的酸痛、疲倦等階段後,隨著體能與拳架的增加,逐步靜心用意,打拳漸漸成為一種休息與練養。

在拳架已有相當熟悉程度之後,會開始檢查身體各部分的放鬆情況,依照頭、頸、肩、胸、肘、腰、腿、足之順序,並同時注意是否做到心平氣和(因為用意太過往往無法真正放鬆),進而點線面逐步擴大到全身內外,再配合拳架從單式、數式至整套拳架的次序反覆演練至漸趨自然。

師父在講授太極拳時,經常提醒手用力勿過,手中之力僅僅舉起手與臂而已。在實際練習過程仍會動手,但漸漸也可體會手力是局部之力,用力太過則失之僵硬,且力之傳遞會產生斷續、無法連貫,形貌上顯現呆滯,直進直退,整體會造成頭重腳輕,無法落實鬆沉。漸漸改善上體之手動作後,接下來需注意上下相隨,進而連成一體。

另一方面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無論是從書本、影片或觀看第三者演練而言,個人常常會停留在2D平面感覺,較無法以上下、左右及前後現實三度空間感受或思維太極拳的拳式,加上其動作皆以螺旋弧形動作相連,無凹凸、無終止,虛實、陰陽、進退、開合等,更是形成一種整體空間連續貫串之動作。因此如果一直以平面動作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就不可能「沾連黏隨」、「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更不用提到「舍己從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