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法,以「養生為基礎,技擊為究竟。」

吾輩習拳者皆以「心靜用意」、「意引動作」、「意動形隨」為圭臬,其中又以「心靜用意」為最重要的原則。盤架練拳;未動之前,屏除雜念,無思無慮。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引領動作,務求拳架整體之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意」為精神,「意」即思想,意正則拳正,意邪則拳必顧此失彼,雜亂無章。意正則心靜,天、地、人,皆納我胸中,任我揮灑。意邪者執著成見,是非真偽無從辨識,習拳處處皆滯礙也。

太極拳是一個「整體圓」的運動,有效整合周身上、中、下三盤形成一個「立體式」的整體,以求有效的激發人體內在潛能。元末明初張三豐云:「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具體描繪出「縱、橫、豎」三度空間的「立體太極」思維。習拳者若是思維模式仍停留在「平面太極」之圈限中,則盤起架來,形似立體,然究其內涵、精髓總是缺乏一種浩蕩正大,氣吞山河之氣勢。

練拳盤架,由面而線而點,由四方而環圓,由平面而立體,由平圓而立圓而至球圓。要求的是「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八面支撐,整體渾圓。」因而「立體太極」的思維,必使胸中太極,渾圓無隙;拳中太極,勁勢充盈,至柔至剛。

太極前輩有云:「纏絲者,運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纏絲勁更是太極拳內勁「立體思維」的體現。陳鑫云:「太極拳,纏法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宏觀之,纏絲勁在以順、逆基本的纏絲應用下,配合其餘五對方向的纏絲勁,依形勢需求而形成或上下、或左右、或內外的「立體纏絲圈」,如此應對進退才能「捨己從人」,「左右逢源」。微觀之,纏絲勁為螺旋式的纏繞運動,無論是上行的「旋腕轉臂」,下行的「旋踝轉胯」,或是佈於周身的「旋腰轉脊」,任何一個或大或小的纏絲,或單或雙的纏絲皆自成為一立體的螺旋內勁。無數的「大、小立體螺旋勁」在纏繞的進退屈伸中,依循「以心行氣」、「歛入脊骨」、「運行肌膚」的太極心法,而自然而然形成圓形立體的「球體」動作,是特點,也是精華。

太極陰陽,不應只有平面太極而已,陰陽同時運作之時,空間上應有上下、前後、左右的關係存在,而應具有縱、橫、豎的三度思維空間。體現在拳架之中,以圈、圓為基本要求,然圈、圓並非平常所思考的「平面圈圓」,而應是似「球形」立體的圈圓運動。太極的立體圓形,「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即重意不重形。如此的立體結構思維,應用在盤架、推手、練氣內涵中,才能蘊育出真正的「太極立體圓形」太極拳,無礙而自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