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過去推手的經驗,覺得自己就像個不知天高地厚,初生之犢不畏虎,只抱著好玩與好奇別人練的如何的心態,就到處跟人”切磋”。那感覺就像看見別人臉上一粒沙,卻看不見自己滿臉的泥巴一樣。每每搭起別人的手,總是心理笑說別人硬,別人不鬆,又沒有下盤,發勁也不是從腳底發,又體驗過師父是如何能夠鬆柔自在的應付如此蠻橫之力。內心竊笑,想讓對方試試我練的鬆柔,來個以柔克剛,沒想到常常不出幾秒鐘,那沉浸在想像中的舒服感,就在別人力量一過來的那一刻幻滅了。

化不掉,跑不了,經常結實的挨了別人的猛然一掌,心雖有不服,但也無奈沒有功力,若頂回去也是輸人,或是自己乾脆來個先發制人,先猛然攻擊,有時也換來別人口服心不服的表情。

檢討過來,自己在打拳時,的確感到慢慢的手有越來越輕,比起以前只用手揮舞稍有進步,又常見師父在處理狀況時,也保持輕柔化解,但為何自己總是無法在實際遇到狀況的時候,連一秒的鬆柔都用不出來呢?

當推手又回歸到平推、四正推的時候,與師兄姐彼此練習,才心平氣和的觀察自己,下盤不穩,上身用力,推一段時間下來,自己不僅腳酸手酸難耐,也才明白,對鬆柔用勁有了誤解,沒有紮實的練拳,四正手反覆練習下,所用出來的只是過去的經驗技巧,而那經驗技巧若不從練拳的功夫中追求,只會變成一時好鬥的技巧,贏得了一時,但招式終有窮盡之時。

其實想想,若不是有師兄姐可以練習,加上老師展現太極拳應有的處理方式,實在會對太極拳有著錯誤的見解與練法。錯把用力當用勁,銅牆鐵壁的掤著以為是掤勁,專攻對方弱點卻沒看見自己的缺點,前府後仰以為自己靈活圓轉,腳底一撐以為自己沒有頂,全身癱軟前傾以為是鬆柔不用力,使用柔道、摔跤、擒拿等技巧者,卻以為太極以柔克剛、避實擊虛也理應如此,自己所練也是太極,形成了人人口中說太極,所練也太極,百家爭鳴的現象,實在是應該以此經驗警惕自己不要犯了才是。

每個熱愛武術的練習者,往往難免受過不同武術及不同老師的薰陶,造成不同的肢體記憶動作與概念,時間一久了,那肢體鍛鍊的記憶依然記憶在肢體裡,而這記憶是很長久的。這也是看人一個動作可以大致分辨他是學什麼的原因。

雖然,自己的拳架累積還不足,四正手也尚未熟練,但所幸還有經驗更豐富,拳架更熟練的師父及師兄姐可以請益,減少在太極路上的摸索與誤解,在師父的諄諄教悔下,拳架多練練。推手時再反觀自己能展現幾分鬆柔,拳架是否能在推手中實踐,還不行就問問師父自己的看法是否錯誤,不然就請師父示範應該為何,反覆練習後,再看看自己是否稍有長進。

想起過去與人搭手之經驗,再修正推手與拳架,有機會與人實際搭手,再看想像是否與實際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練拳、推手,多練,多想,多問,使得實際與理論能夠並行實踐,並期許自己與師兄姐們能夠共同精進,更上層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