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練拳時無人要當作有人,推手時有人要當作無人。」但練習拳架為身體與空氣接觸,仍需藉由推手實際接觸對方來力,才能具體感受對方力之輕重與虛實,再逐步去體會「捨己從人」、「沾連黏隨」與「不頂不丟」等推手要領。

一開始與對方接觸時,此時「不動手」即成為第一時間之關鍵因素。因為身體若與手部為分離時,則如上段所提之推手要領不但無法為之,且在對方追擊之下,將我方作一壓縮並藉機掌握我方之重心,此時我方易成背勢,則反為對方所制。

有鑑於此,除上盤之「不動手」外,近來練拳常常注意師父所提醒「式式歸根」。如果沒有作到「歸根」,就被動面而言,於推手過程接受對方來力時,因為腿與腰胯間沒有產生連結,此時我方無法以鬆腰坐胯將對方之來力轉移至腿腳部消去,當然也就無法做到「捨己從人」,達到「引進落空」的效果。在主動面來說,我方亦無法順勢承接對方之來力,配合我方所蓄之腰胯腿勁,在對方背勢、重心不穩與新舊力無法銜接之時機,形成一完整之勁力(整勁)發勁將對方送出。

推手是拳架的應用,在與對方接觸時,發現平時練習拳架先求開展而後緊湊之原則下,肢體具有較高彈性素質,在與對方接觸時可掌握有較佳之立足點,其重點在於身體以較大之接觸面積與較長之應用力矩。配合太極圖可看到互有陰陽且中心各位其中之無常變換。若以拳架外形來看,為許許多多動態圓圈所組成,其不但大小方向不同,因為加上陳氏太極之螺旋勁,使得其方位更是變化萬千。

舉例來說,在與對方身體接觸時,配合「避重就輕」之陰陽變化,因我方之一邊「避重」,對方則為我方所引進,但我方「就輕」之另一邊則與對方接觸,同時又加上螺旋勁之施用。在我方仍具有穩定之陰陽中心情況下,隨著對方逐步的進入,我方運作範圍逐漸將對方包圍,並進一步掌握對方之重心。因為接觸面積較大且接觸部位為身體末梢具有較長之力臂,因此在同樣施力情況下,我方所施予之力矩較大、有效且細膩(不易為對方查覺)。因此,所有動作過程能表現「剛柔並濟」與「攻守兼備」之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