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學習陳氏太極拳已經七個年頭,相信有許多師兄姐都跟我一樣,經常遇到很多親朋好友詢問''陳氏太極拳''是什麼太極拳?跟一般多數老年人打的太極拳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小弟發現,除了陳氏太極拳我較能說明解釋外,其他的太極拳風格特色就比較不知其所以然,詢問的人聽的也是一頭霧水。

所以小弟在此蒐集了一些不同流派的太極拳資料,提供給大家做參考,讓大家再有遇到有朋友詢問此類問題時,可以更確切的介紹我們陳氏太極拳與其他流派太極拳的不同之處,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學習我們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發源於河南省焦作 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流派,原為陳家溝拳術,集長拳、炮拳及紅拳之術,有關陳氏太極拳的起源說法不一,而陳氏則堅持「陳氏太極拳」是當今各家太極拳的始祖。

創始人

根據武術史家唐豪考證,陳家溝拳術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約1600-1680年),此後世代相傳,有傳子不傳女之說。故而,外人不得窺其貌,更難知其髓。一直到陳長興(1771-1853)傳拳與河北廣平府(今邯鄲永年)楊露禪(1799-1872)後,「陳家溝拳術」才被世人所見。唐豪進一步推斷,「陳家溝拳術」漸次衍變爲當今之「陳氏太極拳」。但據楊氏、吳氏等其他太極名門的歷史傳承記載,陳長興的太極拳實乃蔣發所傳,但這些記載均無確切根據。

陳式太極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擊作用及獨特的演練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陳氏太極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別。其它套路還包括器械和對練等等。

老架:

屬大架系列,為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在家傳的拳架中所總結與編排的。老架以纏絲為軸心,貫穿於整個套路。古樸而無花架勢。一路拳以柔為主。主要練習並建立起陳氏太極拳的功底。因此也有人稱一路拳為基礎拳,練功拳。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學習二路拳。二路拳,亦稱炮捶,以剛為主。尤其突出太極八門勁的四隅勁:采、列、肘、靠。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彈抖就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小架:

套路原被稱為新架。在陳發科所編之套路流傳之後,此套路逐稱為小架。小架為陳氏十四世陳有本所創。此套路除去勁發於外的動作,把勁路涵於套路當中,蓄而待發。整套拳打起來溫文爾雅,有儒者之風範。

新架:

屬大架系列,為陳氏十七世陳發科由老架編排而成,經其子陳照奎定型為新架。新架尤其突出纏絲螺旋的動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彈抖,節節貫穿,胸腰運化,轉關摺疊等特點獨樹一幟。

風格與特點

陳氏太極拳的演練風格與特點是:纏繞摺疊,鬆活彈抖,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濤濤江河奔騰不息,氣勢恢弘,又似游龍戲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於「自纏」。身纏、手纏、足纏、臂纏、腿纏,周身纏。故有陳氏太極拳乃「纏」法也之說。

陳氏太極拳在台灣的傳播

在台灣尚有潘詠周、王鶴林、王夢弼三位老師,傳承陳發科先生的老架,其拳架柔和內斂,其中又以潘詠周師祖的弟子較多,影響力超過其他兩位老師。 現今亦有較新的陳家溝太極拳於台灣有傳承。

 

楊氏太極拳

始於清朝楊露禪,最早源自陳氏太極拳,拳架於其孫楊澄甫手中定型。有別於陳氏太極拳,動作鬆柔,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創始人

楊福魁17991872),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據楊家、武家及趙堡太極拳後人所言,陳長興原精於炮鎚,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楊露禪久慕太極拳的奧妙,三下陳家溝陳長興太極拳,藝成後進京(北京),京城武師皆向其挑戰,盡皆敗北。因而聲名大噪,當時武術界均稱「楊無敵」,一時王公貴族從學者眾。後太極拳宣傳養生功效,經楊澄甫大力更訂後,發展成為國拳,其基礎實為楊澄甫奠定。(有民國武俠小說言:楊露禪久慕陳家溝陳氏長拳,三下陳家溝學的也是陳氏長拳。)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1917),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1936)傳承。

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風格與特點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由鬆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楊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吳氏太極拳

亦稱「吳家太極拳」(其家族對之的稱呼)或「吳式太極拳」,主要從楊氏太極拳的拳式發展創新的。楊氏太極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吳氏太極拳是在楊氏小架拳式基礎上逐步修訂的。

創始人

吳鑑泉1870--1942),滿族人,本姓烏佳哈拉氏,中華民國成立後隨漢人習俗,取漢姓「吳」(以「吳」與「烏」諧音),河北省大興縣人,自幼從其父全佑太極拳全佑1834--1902)又在北京楊露禪學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裏寫道:「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全佑任端王府(載漪)侍衛時先學楊露禪的大架,後又學楊班侯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融化,傳至其子吳鑑泉時,又經數十年的融化和發展,遂形成柔化爲主的一種緊湊、大小適中的拳術,即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共108式(不同的招式分解可能有不同的計數),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美國東南亞一帶也頗爲盛行。

風格與特點

吳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

 

武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基礎,加上其始創人武禹襄的多年經驗編成。武氏乃官紳之家,以練拳為樂,極少授徒,固流傳不廣。武氏門人所寫理論,多成為今日太極門的重要文獻。

創始人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出身官紳人家。當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武氏兄弟愛其術,從楊學習楊氏太極拳大架,得其梗概。後武禹襄兄長於1852年中進士,任河南舞陽知縣。武禹襄赴兄長任所,順道過溫縣陳家溝,擬求益於陳長興(1771-1853)。經陳長興介紹,從陳青萍學得趙堡太極拳,學拳月餘,備悉理法要義。又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岳(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論》更有啟悟,以練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為《十三勢行工心解》。並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八要》。其著作皆心得所著,簡單精要。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傳郝為真(1840-1920)

風格與特點

武氏太極拳拳架既不同於楊氏大架,亦不同於趙堡太極拳。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虛實,胸、腹部進退皆旋轉,身體中正,以內動的虛實來支配外形(即內氣潛轉),左右手各管半邊,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有跳躍動作(二起腳)。第四代傳人郝月如,改為不縱不跳。

武氏太極拳推手步法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

 

 

孫氏太極拳

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創始人為孫祿堂。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生於186314。早年隨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學習形意拳,並從八卦掌大師董海川弟子程廷華學習八卦掌。其後因照顧病中的武禹襄傳人郝為真,而蒙其傳授太極拳學。孫祿堂將三者合而為一,自成一家,人稱孫氏太極拳。

 

風格特點:此拳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 所以又稱 ''活步太極'' 或 ''開合太極''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6%9E%81%E6%8B%B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