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由於工作關係,到員林場子練拳次數,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之後幾乎沒有到場子。最近到場子去,也是有一次,沒一次的。不過,為了不讓所學退步,再怎麼忙,再怎麼累,總是要抽出一些時間,把拳架練練。但每日練拳趟數,就不如以前了。

這一段時間裡,到場子的次數少,不能聆聽師父對拳理的剖析,不能親聆師父的指正,這種損失,不知何時日才能補回來。到場子次數少了,唯有從過去所學,在拳架上多加體會,多加揣摩。例如,師父說,拳架練熟了,要注意『鬆腹』。但是在拳架上,要如何鬆腹?「起式」如何鬆腹?「金剛搗碓」、「六封四閉」如何鬆腹?每一式、每一著如何做到鬆腹。在走架過程中,除隨時注意『用力勿過』外,要如何『保持鬆腹』之狀態。為了體會鬆腹是一個什麼情境,在練拳架時,勢必要慢,甚至停下來,體會一下那種鬆的情境,再走下一式。有時會忘記,一直練下去,當想起時,再體會、再揣摩該式。如此,一路練下來,鬆腹的感應,似乎不怎樣。想想,腹部與肩是相連的,手肘運行要「沉肩墜肘」,將鬆腹與沉肩同時來做,這樣一來,腹部就比較有『鬆』的感覺。但是肩沉腹鬆後,感覺不太能鬆下來,兩跨緊緊的,似頂著腹部。師父不是說,胯要鬆落嗎?不妨也把落胯加進來。肩鬆沉、腹鬆直、胯鬆落三者一起來,感覺上身體重量往腳底放,也有「重量放到腳底」的感覺。但是,有這種體會時,問題來了,就是大腿好酸,不能持久。有一次,自己覺得已經有落胯了,但師父說只落了一半,我就再鬆落一下,師父說:『嗯,好一點了。』,不過,大腿實在是酸。現在練拳是一面練腿力,一面體會所學。

另外,左手邊的訓練,例如「攬扎衣」定式時之左手、左腿是否空虛,「高探馬」定式時之左手順纏有無纏緊,「白鵝亮翅」定式時左手與右手有無微對拉的感覺,「青龍出水」定式時左手肘掌是否放在定位,諸如此類,一式一式的檢視,一式一式矯正。又如掤勁的鍛練,例如「攬扎衣」走到兩手交叉置於胸腹前時,兩手肘是否太靠近胸腹,是否成圓,雙肩是否自然鬆沉,還是懶散鬆沉。「白鵝亮翅」走到右手橫置胸腹前,左手掌指置於右手腕時,右手肘是否與胸腹保持一定距離,是否成圓,右肩是否自然鬆沉。類此情形,甚多要注意的,只能一項一項的,一式一式的檢討矯正,將所學所知落實到拳架上。

這一年來,就在時斷時續的情形下練拳,希望沒有荒廢所學,除促進身體健康,也期望拳藝日益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