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多年前一起練拳的師兄弟相約前來寒舍,欣喜莫名。在驅車接客途中,往日練拳的情景一一浮現,感嘆時光飛逝,大家都成了家、立了業,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那時年輕的樣貌不再,可是終生行拳的心依然存在,好,難得。
   
太太在家已稍稍整理了客廳,為迎接稀客而忙碌著,開水也煮滾了,客人坐定,我泡了一壺清茶,大家喝著喝著,互問長短,一家妻小都也平平安安。
   
此間提及現在各師兄弟練拳,各有各的樣貌。談論的結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見解,那就是各師兄弟在跟隨  先師父學拳時,因每個人的程度、資質、優缺點不同,而在  先師父因材施教的情況下,每個人接收的訊息、感受、理解的深淺又有不同,以致有現在的結果。這讓我想起  先師母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們各師兄弟的缺點,變成了各師兄弟的特點】。
   
近午,一行四人前去用餐,大約下午一點鐘,驅車進了東海校園。師兄弟各自演練了一趟老架頭套,交流討論了一番,表述了一些自己的練法、想法、心得。
   
在此我提出一些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壹、對於稝(手提旁)勁練法的修正:三十幾年前開始練拳時,我們都很注重棚勁的鍛鍊,師兄們都一再的叮嚀肘關節要離開身體遠一些,所以就拼命地把肘關節往外撐開,那時雖然覺得怪怪的,也感覺跟老師的棚有些不一樣,但就是說不出來怪在哪裡,不一樣在哪裡。想想自己也沒練多久,不敢多話,也不好意思越級直接請教老師,所以也就乖乖地如此練,也不知練了幾年,這期間,我因常常在練拳時有些人會有好奇心,自動找我推推手,後又因從事營造業,經常搬家,國內國外,台灣北、中、南住遍了,與人切磋的機會很多,肘關節時常是我的致命傷,請教一些師兄,師兄說我還沒練好,有一次鼓起勇氣請教了老師,老師說我手上還是用力了一些,後來我更不敢懈怠的加緊練習,也常提醒自己不要用力,但與人搭手時,我的肘節仍是一個嚴重的盲點,對仗起來還是吃憋。就這樣困惑了好幾年,也又不知不覺地練了好幾年,一直到我已經在外教拳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多大的進展,後來在我一、對於棚勁的更深體會:棚勁不是捧一個框框,撐在那裏,而是要勤練拳架,讓肢體在不斷的伸縮搓揉之中練出了具有彈性的質地,才是好的棚勁。以及二、我在 國外與 老師往來書信中,老師提醒我練拳要自然,在自然中練成的道理,使我想起當初我們這些毛頭小子,沒有夠多的經驗,學 習了 老師的,而看不出老師的,裝模作樣,將老師五十年的東西強行模仿,以致患了用力勿過的毛病而不自知,在不自然(捧得太過、努力使氣)的情況下,走了好些時光的崎嶇路。我想大概老人家認為那時候跟大家細說,我們這些小孩也聽不懂,所以就看在眼裡,放在心裡,各自體會,努力者終自有得。這不免又使我想起  先師曾云:【我像是賣花的,你們都來我這裡買了一盆花回去,幾年之後,有的開了花結了果,傳宗接代,有的不澆水也不施肥,枯槁、夭折了】這就是這個道理。另外三、在我常因練拳,一練就是好幾個鐘頭,時常練得體力耗盡、兩腿發軟、腰痠背痛、無力可用,連吸氣都覺得要費力時,才恍然悟到吐氣務盡這幾個字真好。過不了多久也接連體悟了氣沉丹田鬆腰落胯腳底生根僵勁去盡,真勁方生等道理,而這些勁由腳底經腰胯、脊背、肩、肘、腕、指,串成一體時,才真的是棚勁完備之時,若非累積功久而強行依自己的見解只在上模仿的棚勁,如果又因練習的次數不夠而沒能轉化過關,又或因過於執著,而有所放不下、放不開,那就還有一大段艱苦的路要走。依照這些經驗,後來我在教導學員時,就不特別去強調棚勁,先讓學員自然地練一陣子,有必要時再因人而教,因勢利導,太過的要多放一些,不及的要多捧一些,不過這種拿捏還是要學員自我多練並經多次修正之後,才會慢慢有經驗,漸漸得宜。

貳、拳架不要擅改:在我隨  先師父學習生涯中,他老人家曾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擅改拳架,尤其是陳家溝的拳架歷經了幾百年的經驗傳承,已臻完備,我們現代人練拳的時數及智慧比不過古人,又有太多的雜務及誘惑,對於拳路、架勢的體會自然沒有前人來得深遠,哪來更改的資格和能耐,能好好用功追隨就不錯了。老人家的意思我能體會,也將深刻記得。會想要改拳的因素不外乎覺得改完之後比較好用,或是打起來比較順,可是改完之後演練起來還是顧此失彼,未臻完善;用起來也沒真的比較好用,也不是面面俱到,結果是改了等於沒改,誠所謂多此一舉,庸人自擾。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練進骨子裏面去了,經過數年的修正、累積、印證、考驗,由內在的優化而影響了外在的變化,形成一種全面性的轉變(如新架、小架),應該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如果只是片面的,在某個式、某一段、由順纏改為逆纏,或逆纏改為順纏,我想是沒有必要的,倒不如把這些腦筋及時間多花在推手的練習上,因為多推才會順,熟了自會巧,巧了就會靈、會變。這跟我們在每月一次的推手聯會中,常跟大家強調的擠棚履(手提旁)按四正推手練習中,如果擠的過程,對方沒有重按,你就可以依照原有逆纏的方式盡量黏貼至對方的大手臂,甚至纏貼到後肩胛去,可是萬一對手重力按你的話,你就不能一意孤行、非擠不可,你一定要由逆纏轉為順纏,順應對手來勢,承接、黏貼、轉化,回歸正軌,迎接下一輪。這就是巧變,這是運用,要能因敵制宜。所以練拳要有一定的規矩路線,不要擅改套路;而推手運用則要在拳架熟之又熟的累積下應運巧變,不可墨守成規,施展不開。
   
拳架討論了一會兒,接著來個真槍實彈,隨行的第三者也練了幾年,年輕力盛,拿它來做靶子,經由他從兩個不同人身上流露出兩種不一樣接觸的感受,應是很客觀而無顧忌的。在這種模式中,我們交流了一些的訊息,我把他歸納如下:
一、立體旋轉:當對方正面雙手按過來時,不必一定退坐再發勁,可以直接左()消右()長、左()挫右()揚把對手發去。

二、搭手要輕:對方按過來,我雙手搭接對方時不可太重,要輕,否則對方有所感覺時,不是走掉就是借力打過來,我們根本打不到對方。
三、承接不抗:勁宜內斂,不可冒然出招,仍應沉住氣,等對手先出招,我接招,且不頂抗,輕鬆發勁,不會覺得笨重。
四、本質要練到如彈簧、如樹幹、如水球,具有彈性、伸縮性、柔韌性、可變性。
五、要練到節節鬆開,又能節節貫串,才能在與對手槓上時,做一些微動、微調,打開僵局。
六、發勁時不要出手,應從腳底而上,練到像一種波的傳遞,像海浪一樣,對手被海浪打到,我的勁已發展完成,而當對方感受到海浪來襲時,要躲也來不及、要擋也擋不住;若我動了手,在前方接觸點與對方槓上了,就如同塞車一樣,我下盤的勁就上不來,勁被自己堵住,霎那間僵住了,動彈不得。
七、肚子放鬆、胯放鬆,使勁能下達腳底、自然生根,踝關節要放鬆、腳掌放鬆、連腳趾頭都不可用力,要像魔術貼面一樣貼住玻璃,絕不要主動用力(腳趾)抓地,否則又患了不用拙力的毛病,屆時你的腳掌會跟船遭遇風浪時一樣,翻來覆去,膝蓋也會亂動,下盤也就不穩了。
八、當對手力大,用雙手抓住我小手臂時,我們可把對手之拇指、虎口、食指形成的圈當成電線的外皮,我們不可跟這圈外皮有所衝突,應該順著銅線的走向,在外皮內藉一點點的摩擦力,把對手拋出去。
九、若對方雙手封住我的棚手,不要理會他,我的意可從對方雙按的兩點之間將對手發放出去。
十、當雙手練到柔化、又能內具質量時,會像溼毛巾一樣纏套對方,帶、甩、拋都好用。
十一、發人要用整體合勁,對方被發出去也會比較像樹被連根拔起、比較舒服,用局部或肌肉蠻力(臂力)把對手打出去,被打的一方會感到很不舒服。
十二、與人接觸時,肘關節是可以打彎的,但不是折彎,而是要練到捲曲,這樣才能仍然保有彈性,發人才不會患了出手的毛病。
十三、當你老是捧著一個框架與人推手時,或許對手進不了你的身體,但同樣的你也沒有能力伸進對方,因為你的手不夠靈巧,這樣雙方沒有交集,會像兩個人擦一片玻璃一般,一個在屋外,一個在屋內,沒有真正的交集,甚麼隨曲就伸諸靠纏繞我皆依,就都練不到,進步空間必然受限,這會比較只有太極圖的外圈,而少了裡面的黑白雙魚。
十四、打人要能打到中心,不要隨便沒瞄準就扣板機,這也就跟襠(肉字旁)胯之靈活度、聽勁等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十五、胯根到腳根這條連線要練出來,首先要把胯練開來,這除了平常勤練拳架之外,兩胯的畫八補強鍛鍊,也會有加速練開的功用。
十六、勁要能串,在你熟練式式歸根之後,脊柱蛹動之鍛鍊,也不無小補。
   
以上這些歸納,大部分是我的見解,或許對、或許不對,諸位拳友練看看再說吧。
   
因行程安排得緊湊,雖然意猶未盡,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會吧,摯友!

                                        
江弦蒼    於二零一零年八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