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師父屢次的講解分析老架中的每一著每一個動作中之細節,才讓我把之前對太極拳不太了解的問題弄個明白,而明白之後才知道練拳問題之癥結在哪裡。打起拳來,才更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去依循,原來打太極拳需把身體內髖關節、薦椎微動關節、腰椎、薦髂、脊椎各關節靈活練開,才能放鬆並應接、化開對手之來力。

像老架開始之金剛搗碓,震腳練勁需求整,不可只用腳踩,要用腰胯從背線垂直放下,由上到下放,震腳不用剛勁,鬆到安穩基座,由薦椎↓髂骨↓大腿↓小腿↓腳掌。所以立身中正,背線才能垂直放下到腳底,胯到腳底的連線才有軸心點,才是穩定的一條線。

所以說,其根在腳,而腳根是根本,而不可誤解為腳跟,是由自腳掌內側中心偏後,也就是支撐小腿最佳的連線,所經過小腿內側到內胯,且在每著式結束時需花一點時間氣沉丹田,重心放到腳底,式式歸根,沉是鬆沉,不是壓沉,勁會從腳底上來。

腰胯是主宰腳根上來的勁是否產生功效,所以薦椎、髂、腰椎、脊椎各關節要練開是很重要的,先練鬆開後才求內斂,再求達到整勁的貫串發勁。

再則,腰、胯與手之相隨,肩、肘關節角度需隨式子變化,腕關節在某些時候不可變軟,要鬆中帶有彈性,所以左右手之肩、肘關節練開也是很重要,用勁不在手的接觸點,是在遠端(腳根)或是另外一面(背脊垂直的下沉面),手接觸點是勁的結束,不是勁的開端,所以是其根在腳,形於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