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原本之生活慣性,肉體如負重擔般地逐漸遲鈍,精神容易疲勞,和所企盼的瀟灑、輕鬆與自在人生真是背道而馳。直至江師父至省訓團開設陳氏太極拳班,隨師父習練一段時間後,終於使晦澀的生活產生轉機。雖然所習尚淺,但透過「鬆」、「沉」減少肢體緊繃所導致的疲乏,且在肉體與精神的提昇與體質改善上已有「覺昨日之非」之感。

為能與陳氏太極拳同門進行拳藝上的交流,今年度師父安排與張東海師叔及其弟子們進行推手交誼。在互推中能反應拳藝與內心深層修養狀態,是檢視個人拳架缺失的最好機會。在與多人互推的過程中,即使是平時知道在推手時要鬆柔,但臨陣一遇上頑強硬頂的對手時,原始自我防衛本能生起,往往陷入拙力頂抗當中;明知是在練習,仍不自覺生起一決勝負的念頭。說來慚愧,平時所學的原則與技巧不知跑到哪兒去!在與張師叔推手時,因肢體的伸展不足與犯了斷腕的毛病,經提醒「最初也是最後」,更體認到要作好推手,需更用心於平日拳架的練習。

今年適逢潘詠周師祖百年誕辰,會場中播放了師爺頭套老架一路的演示,因資質魯鈍,實無法領會其內涵與精神,只感覺師祖老人家有一種氣定神閒的中國文人氣質。會中安排數位師叔伯及來賓的老架、小架及砲錘等演練,感覺太極拳打到某種程度,顯示出來的招式就有藝術美感,但其味道又因人而異,有的樸拙渾厚、或是端莊雄偉、有者工整精美、甚至飄逸飛揚。雖只是數分鐘至十數分鐘的表演,卻是台下數十年的苦練得來,光是這份堅持就值得我欽佩與效法。

在忙碌且充斥各項資訊的現代社會,身心的和諧統一與個人的苦樂,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繁榮息息相關。練拳雖是寂寞的「不歸路」,卻是一條能由技到藝通於道的明路,但這路上如無明師的指點,則易落入自以為是的「盲修瞎練」。幸蒙師父收入門下,藉由每週的團練,將師父的勉勵與拳理闡釋,一方面用於拳架與推手的修正,對於待人處事的道理,也有另一層面的體會,越來越發覺陳氏太極拳是一個兼備陰陽、剛柔與虛實,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的高明拳道。若僅是淺嚐即止,則終身不得其門而入,只有老實依照師父的教導,秉持一顆終身力行不退之常遠心,才能在太極之路窺得奧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