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很冷身上穿著羽毛衣,有時想去到屋外打拳;身體都感覺支持不了快凍著,趕快躲進屋裡面,不想到屋外吹著冰冷的寒風。窩在屋裡吹著暖器身體好舒服好暖和,打拳變得非常懶散,如不是有到彰化練習場,拳架會變得很生疏。

以前每晚睡覺前總想一想今天的功課拳架打了沒拳架總是要練習幾趟才去睡覺。現在一日沒練習、兩日沒練習、三日沒練習、星期日才到練習場打幾躺拳,身體關節都像鐵生鏽一樣卡卡,手腳動作更像機器人。

今年常練習推手,每次在練習推手像是在熱身,對方如用力量推我也用力量加倍反擊回去,並沒有因為對手的力量壓迫而使自己放鬆身體,是用了蠻力跟對方槓上搞得一身滿頭大汗,都忘記要放鬆身體。

練習推手總是有一點收獲,在自己用力碰對方之後,其實是有一絲感覺,對方的身體部位與自己身體部位的接觸,皮膚表面的力量分佈,大腦是感應到了,只是自己用錯了方法硬碰對方,沒有避重就輕,轉化對方的力量。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初式  調身 調氣 調心   ----立如松--上虛下實   

2.  重點在 跨開了多少對腳跟就能對準多少,下沉後產生之力源就能多少

3.  此力源須借拳架訓練得到---一般劈腿運動無法練出此力源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練拳的過程中,看著自己一趟一趟的練,有時不經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練拳?為了健康?為了變強?為了取得認同?為了打發時間?為了傳承?還是只為了練拳過程中美好的感覺?好像都是,但好像也不是。於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慢慢的發現,練拳,不只是自己在運動,而是整個和大地和空氣在互動的過程。腰胯的放鬆與否,立身中正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腳底板和大地的壓力分佈,以及回饋的反作用力。而呼吸的節奏,會影響到身體的放鬆程度,以及發勁時的收縮與膨脹。整個身體都不斷在肢體運作過程中改變,感官覺知亦在這過程中呈現與改變。

以前,在不斷練拳過程中,慢慢的就會覺得無聊,總覺得一直在打重複的東西,大腦就對這重複的東西失去興趣,於是開始創作劇情平衡這無聊的心緒,而身體打身體的拳,腦袋打腦袋的妄想,整個就是為了把一天的練拳趟數練完而練,好像是為了交代差事。但在把注意力放在練拳過程的觀察後就不同了,每個動作的過程都是全新的,變動的過程,動作所產生的影響。就算是同一招,若打稍稍不同的角度,造成的影響和力量的方向也就不同,而感覺也不同。在這探索的過程中,就充滿了新奇和樂趣,就不易打妄想了。同時也漸漸明白,不同的因緣打出的變化是截然不同的,這過程中只有不斷改變的因緣,沒有那個不變的練拳人。

在因緣觀的理解下,〝鬆〞,不是特指哪個部位,因為我們所認為鬆的部位,其實也和其週遭相互牽連,一個部位鬆不了,其實應該先檢查姿勢是否合理,再來觀察在不鬆的現況姿勢下,有哪些與該部位相關的筋骨也是卡住不鬆的,於是調整容易鬆的地方先鬆,再往比較難鬆的部位調整過去,就會比較好放鬆了。

在推手的時候,也會發現到,推手其實是兩個人交互影響的過程。對方的反應是受到自己這邊動作的影響,同樣的,自己的動作也同時受對方的影響,所以不可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漸漸的就由此領悟捨己從人的意思,就是在對方的影響中找尋平衡,並且不去阻擋對方形成的勢頭,反而是順勢讓開那個勢頭,在其作用點的隔壁補上去,達到動態平衡,並順著其勁道的勢頭方向再送上一程。這時候,對方也會因為自己的影響而有所改變,若對方沒有因應這個變化趕緊鬆沉止住這勢頭,就會因此飛出去;若對方趕緊鬆沉止住這勢頭,那就產生了新的局面。這過程,就如師父所說,自己發勁推出時,對方會怎麼反應,不單單只是自己的勁道強弱而已,其實和對方有沒有鬆有很大的關係。在這練拳的過程中,有的是不斷成長的喜悅,亦見到不斷改變的事實,明白如果自己硬要是不變,就只好當靶子被打飛個老遠。人生中亦是如此,事事物物不斷在影響中呈現,不是自己想怎樣就能怎樣,如果自己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硬是要執行自己的期待,那就只能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了。所以順勢改變因緣,努力的時時調整,在練拳推手過程中能更順利,也不會變成靶子。在人生中如果也能如此,時時觀察,重新認識因緣實況並調整身心行為,才能在人生中困難更少、生活更好、遠離無謂的煩惱。原來,練拳可以讓人生過得更有智慧。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於偶然間,觀見一篇文章,甚覺寓意深遠,有助於學員的正面思考和良善的心態,今轉載如下,與師兄師姐共勉之。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中國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也是古代著名的智者。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年青時聽人說:「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初時不知所以,現在覺得所言甚是。讓我們一起向諸葛亮老師學習十堂課,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接觸陳氏太極拳至今已匆促地過了七年,至今年終於將夢寐以求的頭套十三勢之老架、新架、小架及二套砲捶之著式都給演練過了,此刻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喜的是能有如此機緣接觸了此四種風格迴異的拳架,憂的是如何能將此四套拳架都練好,惶恐的是先人的智慧結晶到了自己手中後是否還能原原本本傳承下去…;當然,也許有點痴人說夢話,因為自己都還未進入「招熟」的階段,而且後續尚有一大段的修練功夫要鍛鍊,現在胡思亂想了一大堆又有何用呢?

雖然功夫不到家,但總是要自我期許一番,畢竟七年的時光在人生旅途上,也算得上是一個不算短的旅程碑;這段期間在員林的教練場上也曾來來回回多少人,甚至因個人工作的關係也需多次暫別師父之教誨;但也因自己抱持有所堅持才能有所得的信念,總算是將四套拳架給順利學齊了,心中相當感激師父的無私胸懷,願意將四套拳架都給傳授下來,同時感謝上蒼對我的厚愛,才能在師父身上同時見識到陳氏太極拳老架、新架、小架、砲捶的丰采。

對於拳架理論,自己總是聽得多記得少;對於著式走架,則是說得多練得少;所以每當要以文字來表現自己的學拳心得時,就越寫越覺得心虛,因為文字內容是可以被修飾美化,但在實際走架時,不是有了僵勁就是沒了掤勁,不是有了凹凸就是忘了腰胯,看在師父眼裡,真是慘不忍睹,所幸師父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耳提面命一番或是進行拳架矯正,讓我的拳架著式又慢慢回歸正常軌道之中,不至於背離原則太多。

七年來從太極拳的門外漢,到今天稍能平順的走架,不能說沒有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連自己都不敢說出口,因為這是自己的懶惰及貪圖享受所造成的結果;畢竟太極拳是武術的一支,而武術的特性是越鍛鍊功夫底子越深厚,絕不會有稍微比劃兩下就能精通的情形,所以透過本文自我的內省,期將現有的弊病缺失化為鞭策的動力,讓明年的此時自己能勇敢說出口:「我有進步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太極拳,如果只是運動、運動而已,那只要輕鬆的練練就夠了。但如想學得深入些,練的稍微有些程度的話,那「三多」的功夫,就一定不可少的。

那麼,什麼是練拳的三多呢?

第一是要「多練」:「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拳如果只是隨意輕鬆練練,甚至一日打魚,三日曬網,那頂多只能練個皮毛,絕對無法深入的。只有每天不辭辛苦的多練,才能慢慢的積沙成塔,久而久之,自然能累積出相當的程度。

其次是「多問」:據說從前的人學拳,作師父的在教過之後,往往不大加以說明或給予解惑,只是要徒弟們練習、再練習。這樣練習夠久,往往也能豁然貫通。像這樣的練法當然也可以,可是花費的時間必定很多。其實,如果有了疑問能馬上提問,來獲得解答或得以改正缺失,那比起靠死練來硬求通達,時間上肯定會節省不少。尤其是有些關鍵處,要靠自己暗中摸索,練出答案,那更不知要多花多少時間。因此,練拳時,如能有疑必問,多請教師父或師兄們,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提早達到有成的階段。

最後是要「多想」:師父常說練拳要能「默識揣摩」。這揣摩就是要多想了。多問進步才能快速,可是在發問之前,先要想清楚,確定問題所在再問,不可無的放矢亂問一氣。問後的所得,除了要默識在心,不要下次又是舊話重問外,還要多加揣摩。也就是在師父的教導過後,要多加思考。想想這些動作要如何做才能符合要求;看看還有那些地方也可以如此應用。這要多想想,學習的效率自會更高,學習的速度也會更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年來,我從  師父教授推手課程的講解、示範當中,獲得一些領會。推手本領的高下,可能在搭手的當兒,心中即已明瞭。雖然勝負在一瞬間即可分出,對一個初學者而言,仍有步驟可循。我把它稱之為推手三部曲:一、鬆;二、化;三、擊。

所謂鬆,就是讓。隨對方之進力而減己方之力,對方進一分力,我就讓一分力,對方進八分力,我就讓八分力,力之正負之間,仍然維持平衡。退讓之時,不可忘了落胯、下沉。我們初學者,難就難在感受到對方力量的同時,就抵抗了起來,一抗就僵,一僵就少了迴旋空間,空間無法迴旋,只好栽了。所以,推手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做到鬆,讓對方無法著力,接著就是:化解危機。

所謂化,就是把來自對方的攻擊力、攻擊點消除。消除的方法,就是增加與對方接觸的支點,增加支點的方法,就是黏。從點的接觸擴大為面的接觸,再利用纏絲螺旋之道化解對方的攻擊力,纏絲螺旋運使之巧妙得宜,則來自旋腰轉胯之功。肢與體的和諧,兩者之間,力量傳遞無間,就在旋腰轉胯與纏絲螺旋變化的過程,改變了敵我空間的分配,攻者變為守,守者轉為攻。化之道,千變萬化,無一定式,雖說無定式,然主要仍在纏絲螺旋應變之巧,巧來自熟練,熟自能生巧,巧之後始能變化無窮;化之源,則來自對基本拳架之深刻體會。心領會,體鍛鍊,心才能指揮體,體也才能隨心所欲,化得自然、化得美妙、化得輕鬆自在。

一旦化解了危機,接著就是出擊的機會了。

這是一年來,在斷斷續續的練習推手過程中,我所學得對推手的一點概念和認知。我所懂得的實在不多,有請各位賢達師兄,不吝指教。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功夫」,講的就是時間的累積,要讓身體與意念合一紮實,就是要長時間的投入與持續的練習,而且不能夠閉門造車,自己練拳與師父帶著師兄姊們一起練拳的感受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自己練拳時少了學習的對象,無法「默自揣摩」。

作人、做事,首先要講規矩,有了規矩後才能夠謹守分際,不會過猶不及。在拳架練習時也是如此,要循規蹈矩,先要循序漸進,所以在拳架一招一式的重複練習,務必要求每個動作的關鍵、要領、連貫性都能夠精確到位,就如同在彰中上課時,師父在每次的單式拳架練習時,都很仔細的示範與講解,而且針對拳架的應用與靈活的轉換,時間的切入拿揑,都有深入的分析,在看似簡單的動作,其中的學問竟是如此深奧,真是「入行愈深,愈形艱難,所見愈奇」。

所以,不論身體如何,是不毛之地,還是良田沃土,在太極拳的身法與論述中,去懂得鬆與靜、虛實、與陰陽的轉換,身求動,心求靜,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地去耕耘,由外引內,將外在的肢體身法熟練後,自然回向心中,體內自然產生氣感,再由這個氣感引動至肢體外形,相輔相成,而得到身心的健康。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看似簡單,其實練起來還蠻難的,入門大約有一年半了,目前練習拳架還是有覺得不得勢的地方,我想當初最早注意到應該是放鬆勿用拙力的問題,會注意到手、肩、腰及身體有那一部分沒有放鬆,用了拙力的問題,再來是鬆腰落胯問題,此時會注意到鬆沉及落胯後力量傳遞至腳及地面的問題,再來是胯之間虛實轉換問題,會注意到勁的傳遞及打拳是否有根的問題,不過這些的問題,總是會顧此失彼,練拳至今,又發覺自已身體的某部位會用拙力,沒有全然的鬆沉,同時也感覺到自已的粗糙,實在是別無他法,唯有多加練習而已。

放鬆應該是有意識的放鬆,而不是漫無目的放鬆,所謂用意不用力,練拳時應該心靜意專,用意而不著意的放鬆,放鬆時肢體放長,掤勁不丟,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練習,達到意到氣到勁到的境界。

腰胯是連繫身體上半身與下半身的一個位置,靠著鬆腰落胯,則才能真正的鬆沉至地,拳架才能真有支撐,反之,若無鬆腰落胯則力多半乃存於腰,無法下落至下半身至地面,打拳時無根,站立不穩,如遇對方來勁,則上身易晃動用力,失去重心。

陳鑫有云,「人之有心,視其操與不操,操則心神內歛,不操則心外馳,打拳之道,是在操心。」初練拳架時,操心於每一式的外形姿勢動作的純熟,再者操心於去除身體上的拙力僵勁等問題、身法的要求也更進一步了,再來會注意到「意」的問題,每一階段皆有應注意的事項,或許每一個人注意的事項順序不同,問題深淺亦不一樣,但練拳總是要操心才有所得。

知易行難,太極拳正是如此,理法雖是這樣,但練起來可就不是這麼容易了,雖然動作慢慢的,心定神靜,但在這慢慢的心定神靜的過程中,可真是要操心的(難怪有報導說打太極拳可防止老人痴呆症)。陳鑫云,「大成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而這正也是它神秘而令人著迷的地方,我想「一步一腳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期許大家共勉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一個偶然機會遇到一位親戚,看他走路的樣子怪怪的,經過聊天之後才知道他這幾年在學太極拳,結果可能運動過度而有膝蓋退化現象。他的言論讓我覺得很疑惑,太極拳流傳已經數百年之久,不管何時也有不計其數的人在練習。問題應該是人為因素吧,況且我也曾經有過此問題,後來就將練習速度放慢,來修正練習時姿勢,結果那些問題也獲得解決。

學拳初期,平時練習都急就章的從起式至收式一氣呵成,不管式與式之間隔,是否有吐氣務盡,身體姿勢是否立身中正。結果就有膝蓋疼痛,胸腔也有憋氣的感覺。為了解除膝蓋疼痛,經過考量後決定將平常練拳速度放慢,經過一段日子後真的膝蓋疼痛不見了,因為演練時如有發覺那裡怪怪的就會調整姿勢,使整套拳演練感覺更加自然,在練習中慢慢的會去感覺是否有立身中正,在每個式子完成時是否有吐氣,整套拳練完感覺上還蠻舒服的。

一天當中能練拳的時間已經不多,現在又將速度放慢,那能打上幾趟。想想也罷,反正又不是論件計酬,只要在練完時感覺輕鬆舒服,偶而能從中發現錯誤加以改正,也是值得。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拳又經過一個寒暑,總是慶幸著能與師兄弟們一直在員林接受師父的教導。雖然自己練拳的時程並不能掌握的很好,有些時候還太過疏忽怠惰,縱容內心舒適區的擴張,荒費工夫;但是,總算每週有課程能夠督促自己繼續前進,而且學到技藝後還有的附加價值「健康」,更是我個人極度需要並且想要的。

在我的經驗中,每次練完拳,幾乎都能感覺到咽腔內部上方有乾燥收斂的感覺,探究原因就是原本較為浮腫的黏膜組織,經過練拳的過程,藉由氣血的流通與疏散,帶走了滯留於身體各組織的風邪、熱邪,甚至久久淤積的壅塞之氣或痰阻;從而使全身的氣脈與血脈,日復一日地漸漸恢復它的暢通,加強了運輸養分與元氣的能力,各組織的細胞獲得充分的滋養與修復,身體也就慢慢地增加它的耐力、韌性,抵抗力就更好,靈敏度就更高,做事的效率提升,生病不怕久治不癒;甚至久治不癒的痼疾,也能透過這樣的機制、原理,加上個人在拳架練習上面的實踐,有機會一點一滴地,因為身體自身復原力量的強化,而逐步恢復健康。

當然,帶著病體練拳不應該過度勉強,總要注意適度以及量力而為。比如,在兩膝蓋關節曾受過損傷,每次下彎就會有疼痛感,那麼在練拳的過程中就不要剛開始過度自我要求,一定把姿勢放很低。這不僅很難達到,而且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此時最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地保持每天的練拳,把動作的伸展程度放在較小的範圍,不勉力低彎,藉由氣血的活絡,帶動身體的熱力到達傷處薰療,這樣子以自然力量治療的效果絕對不是一般只以藥物或是外來物理治療可達到的。

不過,有病症還是需要請教醫生,由醫生來對症下藥。我們個人要做的就是強化自己的體質,讓身體有足夠的戰力,能夠有效地運用醫生所給的藥物或方法作為武器,來對抗疾病這個大敵。這應該是我們學拳很重要的一個目的!

期盼在新的一年,能為自己調整出更多的時間與思緒在練拳上,來和眾位師兄弟們一同在技藝上更精進,彼此有更多、更深入的切磋與體驗!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七十四至七十八年間,我因從事營造業應考到中東科威特工作。以當地之氣候、環境,要能好好練拳並不容易,只能隨機練練,沒法有固定的時間、地點有計劃的練習。在這期間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四下無人可請教,最穩當可靠的還是寫信回國求教於  恩師,他老人家真是慈悲,有問必答。

我在國外期間從書信中受益匪淺。

這是其中一封老人家的回函,其他的都因我多次搬遷或寄放親友家,不慎遺失,至今回想也甚為可惜。

信中對於練拳要「合乎自然」,要去除「欲速之心」、要循規蹈矩,可望達到五層功夫之內涵,練成「周身一家」之妙境……等都透露了一些訊息,我想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應該對諸位有所裨益。

江弦蒼(灑明)引讀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乘之武術拳法,是以養氣為鍛練之基本,以虛空為追求之目標。外無兇悍粗暴之態,內含寧靜虛空之景,南林處子所謂內實精神,外示安儀也。

吾人之氣,鍛練培養,日久貫通,質量增強。氣之與意,如形影之相隨。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氣之所至,勁即出也。氣行骨中,勁形肌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氣勁三者,相互關連。意動氣行,氣催勁發。氣源兩腎,出入命門,藏於丹田,佈於全身。用則勁發,摧枯拉朽,莫之能禦,藏則逆化,培養根本,益壽延年。是氣直養而無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鍛練之道,有聚行歛運諸訣。聚為聚於丹田,行為行於經脈,歛為歛入脊骨,運為運至周身。先求外形之正確與嫻熟,同時注意心氣下降與氣歸丹田,然後進習聚行歛運諸訣,循序漸進,而階及虛空昇華之境。

聚於丹田,是藉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氣於臍下小腹。行於經脈,是循人身經脈,先任督而及諸脈。歛入脊骨,是將氣從兩肩收於脊骨,下行而注於腰間為提為蓄;由腰間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為放為發。運至周身,是將脊骨之氣,由後而前,從當中過來往上翻之,運至全身。以上諸訣,見諸拳譜,究其根本在於一「養」字,因此平時練拳,平心靜氣,呼吸順其自然,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功久真氣生發,一氣貫通。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宗師陳品三先生謂:「學拳者以後天人心有知之識神,習其姿勢規矩,久練純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發矣」。此言練武有先後天兩層功夫,必須合一,方能獲效。先以後天識神依規矩鍛練,功久先天慧神自發,即所謂階及虛空昇華境界,到此境界,愈練愈精,漸至從心所欲。陳品三先生謂:「練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識神與慧神之神,易經說卦第六章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種微妙運行於萬物間之潛能。識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潛能。

所謂功久慧神自發,即是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在生理學上謂之神經反射作用,為腦幹及脊髓之作用,無須經過大腦皮層。功夫純熟,練到虛空境界,大腦皮層中興奮與抑制、肌肉收縮與放鬆,肌肉與內臟器官之活動,已有堅強之協調、猝受襲擊,此種協調,不致破壞而能隨機應變,予以反擊。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大致可分為手法、步法、腿法,但以門派不同,動作有異。陳氏太極拳因由肢體各部的正反螺旋形動作組成,術名謂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獨特之肢體動作方法,也是動作的基本。因之不論手法、步法、腿法均以纏絲勁(即螺旋形動作)為本。茲分述於下:

一、纏絲勁簡釋

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圓形,決無直來直往。每一動作,以腰脊為運動軸(腰是上下體的關鍵,脊是左右體的關鍵。)向上運動為膀和腕的旋轉,向下運動為腿和踝的旋轉。因正反旋轉的不同,形成順和逆相對的基本纏絲,並因為變換方位的不同,又分為五對不同的方位纏絲,即是左右、上下、裏外、大小、進退等五對,連同基本的順逆共為六對。

太極拳動作的基本為順逆纏(即是正反螺旋形動作),其他的方位分類,是依各種不同的拳勢而形成,所以有多有少。左右和上下合成一個平面整圈,再有裏外就能由平面的圓圈變成一個立體的圓。大小是由小擴大,或由大縮小;進退是由進變退,或由退變進,種種變化,因勢而異,不必每一具備。至於基本的順逆纏絲是必然的,手腳的配合是要一順的,就是上面的手順纏,則下面的足亦為順纏,逆纏則同為逆纏(即右手與右足相同,左手與左足相同。)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左順右逆,或右順左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運動著,連貫地纏繞著。至於手足順逆纏絲動作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是由內往外轉,手心轉向自己為順纏;由外向內轉,手背轉向自己為逆纏,足是膝蓋往外轉為順纏,往內轉為逆纏,很容易辨別。太極拳所有的各種動作,均以此螺旋形纏絲為基本。

二、圓的組成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