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們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如此:自己要勤練,那個「高樓」是自己要獨上的,這個目標是各人要獨自完成的。這個中的滋味,唯一、獨特,一招一式,在每次的演練中,心中自能品嚐。雖然明白這個道理,練拳的過程卻是單調,一有懈怠的心思,懶惰蟲見機不可失,馬上乘虛而入,這時,思想堅定至為關鍵,一旦能升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才能在「眾裡尋他千百度」之後,終有所成。

我在一週之中,練了少少的幾趟拳,在少少的幾趟中也有一些小小領略:

1、越練,動作就會注意得越細膩,無意中就會發現奧秘。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說「練拳時無人要當作有人,推手時有人要當作無人。」但練習拳架為身體與空氣接觸,仍需藉由推手實際接觸對方來力,才能具體感受對方力之輕重與虛實,再逐步去體會「捨己從人」、「沾連黏隨」與「不頂不丟」等推手要領。

一開始與對方接觸時,此時「不動手」即成為第一時間之關鍵因素。因為身體若與手部為分離時,則如上段所提之推手要領不但無法為之,且在對方追擊之下,將我方作一壓縮並藉機掌握我方之重心,此時我方易成背勢,則反為對方所制。

有鑑於此,除上盤之「不動手」外,近來練拳常常注意師父所提醒「式式歸根」。如果沒有作到「歸根」,就被動面而言,於推手過程接受對方來力時,因為腿與腰胯間沒有產生連結,此時我方無法以鬆腰坐胯將對方之來力轉移至腿腳部消去,當然也就無法做到「捨己從人」,達到「引進落空」的效果。在主動面來說,我方亦無法順勢承接對方之來力,配合我方所蓄之腰胯腿勁,在對方背勢、重心不穩與新舊力無法銜接之時機,形成一完整之勁力(整勁)發勁將對方送出。

推手是拳架的應用,在與對方接觸時,發現平時練習拳架先求開展而後緊湊之原則下,肢體具有較高彈性素質,在與對方接觸時可掌握有較佳之立足點,其重點在於身體以較大之接觸面積與較長之應用力矩。配合太極圖可看到互有陰陽且中心各位其中之無常變換。若以拳架外形來看,為許許多多動態圓圈所組成,其不但大小方向不同,因為加上陳氏太極之螺旋勁,使得其方位更是變化萬千。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學拳至今,一直在拳架套路熟練上琢磨。對於單式的段落從來不去注意,導致到後來拳架打起來很僵硬,完全沒有做到鬆落的要求,而不自覺。

今年師父要求師兄、師姊,每次上課由一個人帶領大家打一趟拳架,再將一些缺點提出來矯正。較往年不同於師父會從中挑選幾式讓其重新演練,然後再加以詳細解說,師父也會將這幾式示範演練,並將整個過程攝影機錄影下來整理成光碟,讓大家回家後也能夠透過光碟了解自己的缺點,再加上師父的示範,使得大家在家練習更有依據。

以前我在家練習單式時,會利用家中裝潢的玻璃反射來注意自己的姿勢。但由於客觀因素,無法看到全身以及側面,以致於一些動作及姿勢錯誤而不自覺。自從有攝影機後,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將某一個單式從幾個角度拍攝下來,然後再來找出不正確之處。

譬如有一次師父跟我說我的肩膀太過於僵硬,屁股也太峭。當時心中很納悶我怎麼不覺得呢?回家之後就將攝影機架好,開始將師父所提的幾個式子重新演練,並且錄影下來觀看後,真的如師父所言。為了更正這些姿勢我就會利用攝影機來達到目的。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團練時,都是師父帶領著大家先練幾趟拳架,接著才進行其他進度。今年下半年的團練不同以住,每週由一位師兄輪流上場,帶領大家打一趟老架及砲捶,再由師父就帶領者的拳架情形,提出應行注意改善、修正之處,不僅提點了每個人在個別拳架上的問題,也使大家可以藉由別人的問題點反躬自省。

在此,謹將師父提點事項摘要記錄如下,作為自己練拳的功課,並提供師兄(姐)們參考:

「練拳時要注意『段落要分明』,式與式之間,時間要延緩,上一式未完全落下,下一式別急著起動,勿太匆忙、太快,時間拉長一點。

段落如果不分明,則會影響鬆淨,會鬆得不夠乾淨,有些東西放不開、放不下;此外,也會影響呼吸,無法做到拳理上所說「吐氣務盡」,因為吐氣不盡,所以吸得不是很自然,故與肢體之律動不諧調;不諧調也就沒辦法鬆淨,也放不開,沒辦法鬆淨的原因也在於此。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由於家庭因素荒廢了練拳好一段時日,今年六月再歸隊回到員林教練場。有一次與師兄推手,猛然驚覺我與師兄同入師門,程度卻有明顯差異。師兄的腰胯好像已經有某種程度的鬆開。師父說肩膀與腰胯是練拳兩大關卡,腰鬆胯不鬆,勁下去的程度不超過百分之三十,而腰胯均鬆,則勁可下至八成。也就是說師兄已可感覺勁有下於腳底,舉手投足是以腰胯帶動,似乎略可體會太極拳的韻味。而我尚且不能做到沉肩墜肘、鬆腰落胯等練拳基本要求,以致不管演練拳架也好、推手也罷,總覺得勁未沉至腳底,從手到胯至腳底之間的連結支離破碎,下盤不穩。探究原因,固然資質有別,但最大的因素應該是練得不夠,尤其練拳常不夠專注,不夠用心,忽略了練拳時的反躬自省,及時改正缺點。

蓋資質不佳可以勤練補拙,所謂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練拳萬遍神理自現,只要量練得夠,相信資質不佳也一樣會有所收穫,一樣也能夠達到基本的懂勁階段。

據書載陳家溝人說「老架出功夫」,意指拳架確實鍛鍊好,功夫自然上身。師父一再告誡,拳藝要有所進步,除了多練還是多練,要帶有一股傻勁的多練。所謂傻勁是不畏寒暑、招招式式反覆不停的練,而不是傻傻的練,不是懵懵懂懂、得過且過、不知反躬自省的練,是要用心思的練,要有自我挑戰,抱持著捱過肢體酸楚,突破肢體僵硬、卡卡的障礙,改正缺點,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的心態,給自己一點壓力,才會進步。

要練好太極拳,除了想法要積極進取、拳理要明白清晰之外,在拳架上要自我要求的地方太多了。有整套拳架從開始到收式都要維持住的大原則,如立身中正、用力毋過、呼吸自然、鬆腰落胯、沉肩墜肘等基本原則。每個式子又都有須刻意去練到的重點。尤其腰胯及肩胛兩大關節沒有練開的話,勁無法下沉腳底,整勁無從產生,想要練好太極拳無異緣木求魚。林林總總有這麼多細節須要注意,須要把它確實的落實到拳架,確實降服自己的肢體動作。因此要練好太極拳就不是一天練幾趟拳架就夠了,更何況練拳時又常不專心,怎麼可能練好呢?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學完太極拳時,我只喜歡打整套拳,不喜歡練習單式。

以前,在上課時,師父也曾抽出部份時間,讓大家練習單式。那時人較多,地方不大,大伙一起練著,顯得很熱鬧。可是我只覺得有趣而已,並沒有認真去練習。

後來,在砲捶、新架的矯正時,不管有沒有輪到矯正,都有時間可以練習。可是當時的我,每次只是簡單練個一、二遍、就急著跑去看別人矯正。結果看得多,練得少。看得雖多,但不久就忘光了。練得少,自己的動作就無法進步。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太極拳,就是不斷的練習,所謂練之有悟,層次才能提昇,拳架要練習,理論也要看、聽、多問,必竟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只有去執行才能受用。

虚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落胯、腳掌貼地、氣沈丹田,是所謂立身中正,是每位學生應該注意的事項。

練習拳架,首先心要靜(精神集中)肢體要鬆沉,才能穩固下盤。注意肢體每一個部份是否僵硬,聳肩抬肘,有察覺到,立即放鬆,日常生活,無論騎車、走路、工作、吃飯,注意自己,不要把自己緊繃,放鬆再放鬆,去多餘力量,我們身體就會很柔和,氣血流動比較順暢。一般轉腰帶動手或者手力,忽然它是整體性。犯很大的毛病。練習時要多多修正自己。

下盤鬆沉就能紮實,又稱圓腦擋,上身要柔,靈活轉動,像圓球一樣,無論前進或後退有多餘空間避開對方找到施力點,一個身體僵硬,轉動不靈活,就被對方推倒。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師父屢次的講解分析老架中的每一著每一個動作中之細節,才讓我把之前對太極拳不太了解的問題弄個明白,而明白之後才知道練拳問題之癥結在哪裡。打起拳來,才更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去依循,原來打太極拳需把身體內髖關節、薦椎微動關節、腰椎、薦髂、脊椎各關節靈活練開,才能放鬆並應接、化開對手之來力。

像老架開始之金剛搗碓,震腳練勁需求整,不可只用腳踩,要用腰胯從背線垂直放下,由上到下放,震腳不用剛勁,鬆到安穩基座,由薦椎↓髂骨↓大腿↓小腿↓腳掌。所以立身中正,背線才能垂直放下到腳底,胯到腳底的連線才有軸心點,才是穩定的一條線。

所以說,其根在腳,而腳根是根本,而不可誤解為腳跟,是由自腳掌內側中心偏後,也就是支撐小腿最佳的連線,所經過小腿內側到內胯,且在每著式結束時需花一點時間氣沉丹田,重心放到腳底,式式歸根,沉是鬆沉,不是壓沉,勁會從腳底上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想起過去推手的經驗,覺得自己就像個不知天高地厚,初生之犢不畏虎,只抱著好玩與好奇別人練的如何的心態,就到處跟人”切磋”。那感覺就像看見別人臉上一粒沙,卻看不見自己滿臉的泥巴一樣。每每搭起別人的手,總是心理笑說別人硬,別人不鬆,又沒有下盤,發勁也不是從腳底發,又體驗過師父是如何能夠鬆柔自在的應付如此蠻橫之力。內心竊笑,想讓對方試試我練的鬆柔,來個以柔克剛,沒想到常常不出幾秒鐘,那沉浸在想像中的舒服感,就在別人力量一過來的那一刻幻滅了。

化不掉,跑不了,經常結實的挨了別人的猛然一掌,心雖有不服,但也無奈沒有功力,若頂回去也是輸人,或是自己乾脆來個先發制人,先猛然攻擊,有時也換來別人口服心不服的表情。

檢討過來,自己在打拳時,的確感到慢慢的手有越來越輕,比起以前只用手揮舞稍有進步,又常見師父在處理狀況時,也保持輕柔化解,但為何自己總是無法在實際遇到狀況的時候,連一秒的鬆柔都用不出來呢?

當推手又回歸到平推、四正推的時候,與師兄姐彼此練習,才心平氣和的觀察自己,下盤不穩,上身用力,推一段時間下來,自己不僅腳酸手酸難耐,也才明白,對鬆柔用勁有了誤解,沒有紮實的練拳,四正手反覆練習下,所用出來的只是過去的經驗技巧,而那經驗技巧若不從練拳的功夫中追求,只會變成一時好鬥的技巧,贏得了一時,但招式終有窮盡之時。

其實想想,若不是有師兄姐可以練習,加上老師展現太極拳應有的處理方式,實在會對太極拳有著錯誤的見解與練法。錯把用力當用勁,銅牆鐵壁的掤著以為是掤勁,專攻對方弱點卻沒看見自己的缺點,前府後仰以為自己靈活圓轉,腳底一撐以為自己沒有頂,全身癱軟前傾以為是鬆柔不用力,使用柔道、摔跤、擒拿等技巧者,卻以為太極以柔克剛、避實擊虛也理應如此,自己所練也是太極,形成了人人口中說太極,所練也太極,百家爭鳴的現象,實在是應該以此經驗警惕自己不要犯了才是。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是依據太極陰陽自然法則的一種拳法,因此太極拳的本質也可以想見了。太極圖的陰陽兩儀互抱呈螺旋形,所以太極拳是以纏絲勁為「經」,開合虛實為「緯」。經緯備而結合動作的剛柔快慢,成一種無與倫比的上乘功夫。如果僅知開合虛實,而不明纏絲勁;或僅明纏絲勁,而不知開合虛實。是有經無緯,或有緯無經。即使經緯具備,而不能兼剛兼柔,能快能慢,亦不能達英雄無敵,從心所欲的境界。即對於健身養生,亦收效極微。所以陳氏第十六世裔孫陳鑫在其所著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謂︰「開合虛實,即是拳經。」關於剛柔快慢,謂︰「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迹之謂也。」「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得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所謂靈即是快,可知太極拳是要兼剛兼柔,剛柔相濟的,要能快能慢的,不過鍛鍊的方法是由柔而剛,慢而快而已。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經」,是太極拳的核心,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所獨創。纏絲勁的運行是循人體經絡,能使全身的氣血循環平衡,促進生理機能,收健身卻病難老延年的功效;對於技擊方面,能將來力走化而反擊,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敗敵於不知不覺之中。

開合虛實是太極拳的「緯」,太極拳的每一動作,均是走弧線,有開合,有虛實。太極拳是圓圈的作用,開合虛實,即在此圓圈之內。動作之向前者,為開為實,後退者,為合為虛。此不過譬倣說明。究其運用言之,圓圈渾然無端,應敵變化,開合虛實,並無定位。一著之動作,對全身言,為一大圓圈。對局部言,各部自有圓圈。故太極拳每一動作中,含有無數圓圈。各個圓圈中均有開合,均有虛實。全身為一大開合,大虛實;局部為無數的小開合,小虛實,合而為一整體。如此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互結合,保持平衡,故能支撐八面,運轉自如,應敵變化,靈活無比,敵勁來臨,引進落空,一攻而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架的初體驗

莊朋村

初學新架時覺得架勢活潑輕鬆寫意,好像較老架容易學,其實不然,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愈學愈覺得深奧,愈學心愈覺得慌,因為新架是由老架演化脫胎換骨而來,期間是經由先賢千錘百鍊改良而成,於是可知老架沒有學好,新架也很難學好,所謂道失而求諸野,窮本溯源之道,唯有重新檢視探討對老架所未體悟之處,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幫助啟發。

師父這陣子正在矯正新架,每個師兄師姐均得上場演練讓師父看,師父再將錯誤的地方幫我們修正,雖然師父所講的要點,並非都能理解透徹,至少錯誤愈來愈少,距正確之路愈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有了明白的方向目標,自然信心倍增,練起來也就愈有勁,不致有茫然的感覺,雖然離懂勁的階段還很遙遠,不過經過這次的矯正可說受益匪淺。

因次吾人知道其實老架與新架是息息相關的,老架的嚴謹細緻,新架的寫意深奧,練法或有所不同,如發勁與不發勁,但其纏絲勁之基本精神是不變的,所以新架的不得當處,可以從老架處去尋,相反而從新架中亦可以去重新檢視老架,起了互相補益相得益彰的效果,實是意外的收穫,只是一點未解?新架的不發勁練法,如何可以練到用時可以發勁制人?真叫人迷惑不解,姑且可說是深奧不可測之處吧?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了幾年太極,每一年都發現到它對我的影響越來越多,腿力變強了,感冒變少了,人變精神了;最近我又發現到,原來太極還可以幫助我更多。

因為最近忙著新的事業,所以睡眠時間變少了,要操心的事情越來越多,晚上都常常失眠,有一天,當我在床上翻來翻去睡不著的時候,索性起來比比架式;慢慢的把煩操的心收斂起來,注意自己的身體,哪裡用力了,哪裡沒放鬆了。突然,我發現自己的身體原來是處於緊繃的狀態,從頭到腳好多地方都是緊繃的,於是我回到床上躺下,讓自己觀照自己的身體,把頭放鬆,脖子放鬆,肩膀放鬆,背放鬆……,然後我發覺我好像沉到床裡一般,接著當然就是一場好夢了。

有一天,我提著一桶水回家,就埔里水那種二十公升的水桶,提著提著我發現手臂跟肩膀是緊繃的,於是我試著把它放鬆,放鬆之後發現水桶變輕了,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水桶會變輕,只是這樣子的一個放鬆的動作讓我省力不少。

電腦陪著我度過太多個年頭了,我一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會面對著它,常打電腦的人都知道,脖子肩膀手臂常常都是酸的,去給人按摩,按摩師一抓就知道我常打電腦,尤其是脖子真是明顯,常抓的我吱挖亂叫的,唉!痛啊!會叫也是正常的。現在打電腦除了會注意自己的坐姿,另外也懂得把肩膀脖子放鬆了,其實腰也可以放鬆,只是我現在常會把腰忘記。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教導我們單式練習,從金剛搗碓、攬扎衣、演手肱拳、到現在的倒捻肱,回首檢視自己在這段時日的練習過程,想起來就不覺莞爾,記得剛開始打金剛搗碓時因為個性急燥,打得速度也是超快的,動作根本就是畫個模樣罷了!幸好有師姐點醒:又不是計件,妳打那麼快做什麼,打拳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揣摩。當下很有當頭棒喝的感覺,真感恩師姐的提醒,下定決心放慢速度,好好觀察身法、多多揣摩腰胯的運用。

每次單式練習完,師父總是不厭其煩的為大家再次講解、說明該注意的地方,或者用各種引喻讓我們更清楚其原理,幫助我們了解並能夠確實讓每個動作做到「定位」,像最近的倒捻肱也因為不熟練,常會出現多用了力或力道不夠,很難做到恰到其位,所以品嚐不出真正的味道來!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意自現,難怪師父會常叮嚀我們有空就是多練練,因為熟練而穩定,在穩定中才能鬆、沉、柔,累積一萬遍之後所體會的一定會有截然的感觸。然而對我這個成天需埋首於試卷堆的人而言,現在能每週日到彰中與師父及師兄姐們一起團練,真是再幸福不過的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員林團練,數年寒暑,黑妞也已長大成犬,只因過胖,不算是婷婷玉立,四肢勉強支撐而已。陳氏太極雖說是關起門練的,牠卻臥在一旁,一付言者不知,知者默的姿態,窺視這自古不輕傳的四套拳法,也幸有牠,找不到推手的伴,牠強壯的身軀,總能接我幾招。眾生平等,由此展現,也因牠是地主之一,束脩全免。而就在容平之初,師父終於發現「咦?不是拉布拉多嗎?怎麼變成這樣?」

可是,牠的名字真的叫拉不拉多啊!原來狗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我們只要知道牠現在立志要當一條有用的狗,就好了!

師云:觀照自己的拳法,由矯正中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態,每個人的執著點不一,有人在肩、在肘,抑或在腳,人常不自覺的受到心理情緒影響生理,意念太過則亢,不及則萎,肢體語言告訴自己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師父耐心覆誦,敲敲木魚徒兒言:「圓活鬆胯,節節貫串,捨棄拙力,行圓走滿。」由太急到太極,得失寸心知,說捨,其實不捨,但仍然該捨,如同感性再強,也要受理性的約束,所以先處理好心情,再處理好事情。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