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近年來由於陳門弟子的努力提倡,學習的人日漸眾多,但是有些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外形顯得偏剛,有震腳、發勁、跳躍等動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極拳好像要用力使氣,同時動作也比較快,以為對於技擊方面,固然可以比較有用,但是對於健身方面,或差一籌。因之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婦女們為了健身所需要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在作祟,總以為太極拳演練起來要慢,越慢越好;要柔,越柔越好。因此覺得陳氏太極拳有些不像太極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學習陳氏太極拳者對於陳氏太極拳的認識,亦是非常模糊,要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與一般流行的太極拳的不同,明顯的有下列三點︰一、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顯。二、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轉,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三、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他小節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裡,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運行,即陳鑫所謂之「中氣」。這個中氣是發於丹田,佈於周身,開則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陳氏太極拳是名符其實的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因之具有增強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奧妙的拳法。

學習陳氏太極拳者明瞭了和普通一般太極拳的不同,知道了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和技擊的功效;為使學習者能更深入地認識,並幫助學習有成,不走入岐途,提供下面的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和一顆願心。

一、三大原則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呼吸要任其自然,切不可閉氣鼓勁,有傷健康。呼吸要配合動作的開合,亦不可故意做作。開則用呼,合則用吸,並須使呼吸之氣,由丹田出內。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兩種。

腹部正呼吸是吸時橫膈膜下降,腹隆起,呼時橫膈膜上升,腹回縮。實際操作方法是,練拳時,在全身鬆靜,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唇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呼吸。吸時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著氣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吸時要自然,不能使氣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這時肛門括約肌隨著收縮一緊,術語叫作提肛。呼氣時,由鼻孔緩緩呼氣,橫膈膜上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括約肌隨著呼氣放鬆,一呼一吸,毫不勉強。

腹部反呼吸是吸時橫膈膜上升,腹微內收,呼時橫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實際操作方法是,吸時用鼻緩緩吸氣,使有氣體下行的感覺,徐徐送入腹部臍下;這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內收,吸氣將盡,肛門括約肌即微微收縮,使氣聚於丹田,略停一停,是為一吸。隨即肛門括約肌鬆開,緩緩以鼻呼氣;這時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是為一呼,也是一呼一吸,毫不勉強。

習太極拳應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從其習慣,因其效果則一。陳氏太極拳則用腹部反呼吸,並且要配合纏絲勁的關係,不是單純的氣沈丹田,並有丹田內轉的作用,使動作的緩急與呼吸的不同強度的起伏相配合。

練拳到熟練後,要使呼吸與動作配合。拳勢的起落配合著呼吸,就是要把「起」配著「吸」氣,「落」配著「呼」氣;這樣拳勢的起落動作,配合著呼吸的「吸氣」和「呼氣」,橫膈膜的不斷地起伏,內臟也有輕微的按摩運動,就能夠活潑了內臟,加強了氣血的循環,達到袪病健身的效驗。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何以名為太極拳,已經有了一個概念;太極拳的本質是什麼,亦已經說明了,現在進而說明太極拳的練法。太極拳的練法說起來真是千頭萬緒,不論如何詳細,總是無法週全。陳鑫說︰「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於紙筆,皆成糟粕。」蓋拳藝一事,重在當面教練,教者示範,學者心領神會而已。玆將練法上幾個要點提出,或有助於學者練習。

一、用意行氣

意是意識,是屬於精神現象,亦謂之意念,古人謂之心,是腦的代稱。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氣,即是以心行氣。所以拳譜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不是呼吸空氣的氣,是一種內氣,也叫作元氣、正氣、先天氣、中氣等等,陳鑫著作中稱此氣為「中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

在打拳時每一動作,先要經過腦的想像,這就是用意,練習日久,自然覺得有氣。據人體生理的現象,人體動則生物電位升高,血液循環加速,血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覺到有氣,這就是所謂內氣的發生。氣是聽意的指揮,用意要在有意無意之間;如若用意太著意了,就變成用力了,氣遇力則阻,就無法運行了。潛於內的是氣,形於外的是勁,所以太極拳的一舉動要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沈著,久練之後,氣能收斂入骨,達到深奧的功夫。所以太極拳以能用意為第一要義。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顧名思義,是依據太極的道理演變出來的拳法。太極是什麼呢?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生生之謂易。」從上面摘引的易經幾節文句,可知「易」是包羅萬象,而其起點為「太極」,從而生兩儀、四象、八卦陰陽消長,生生不息。至於「太極」又是如何來呢﹖宋儒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無極」是宇宙太初、混混沌沌,一物未有的「無極」景象。「太極」是宇宙在太初混沌之後,陰陽雖未分而分之機已動。此時清氣猶未上升,濁氣猶未下降,在這個景象是為「太極」。一至動而分則清氣上升而為天,濁氣下降而為地,是陰陽已分,即為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陰陽,是假定的相對名詞,所以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都可以陰陽代表,是一元的正反兩向,太極就是這個一元的合,兩儀就是一元的分。由兩儀生四象,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生八卦,為乾、坤、艮、兌、震、巽、坎、離;象徵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宇宙間的各種現象,八卦交互相配而成六十四卦。所以易經是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消息盈虛和動靜變化的道理。

  太極圖是表示宇宙是個渾圓一體,陰陽互相消長不息,循環運轉的形象。太極圖的陰陽兩儀,圖以黑白,黑白的多寡,就是表示陰陽兩儀的消長,黑白互抱,呈螺旋形,表示此消彼長,彼消此長,保持著平衡,循環螺旋地不息,永無休止。因為宇宙是動的,沒有一瞬息不在動,動了就有消長、循環、平衡。所以陰陽是相互消長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不論千變萬化,總是平衡,螺旋地前進,生生不息的。易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等,也就是說明太極兩儀的消長和四象八卦的摩盪變化;更說明了宇宙無時無刻不在動,萬事萬物在變化,無時無刻不在消長、循環、平衡的法則中活動著。

  從上面的引述和粗淺的解說,對於「太極」一詞已經有了一個概念;簡言之︰太極是宇宙萬象,動的中心起點,而在將動未動的狀態。宇宙萬象是動的,由是而生兩儀、四象、八卦。八卦又交互相配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顛倒錯綜,以至無窮。可以說︰太極即是天地萬物之根本,陰陽兩儀是天地萬物活力的正反兩向。依據這個理則,所以天地萬物萬事,都有正反兩面,如虛與實,剛與柔,慢與快,開與合等,都可以陰陽兩字代之。

太極拳即是依據這個「太極」的法則演變出來的拳法。打拳時有「無極」的狀態,即如陳鑫所說的︰「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也有「太極」狀態;陳鑫說「打拳上場後,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之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打拳上場先要經過「無極」與「太極」的狀態,然後待動而手足身體各部運轉,都要分清陰陽(兩儀),就是處處要有開合、虛實、剛柔、快慢等等,並且最重要的是肢體的動作,都要作螺旋弧形,綿綿不斷地運轉,陳氏稱為纏絲勁。因此太極拳是確確實實符合宇宙之本的太極陰陽自然法則的一種拳法,故名之謂「太極拳」。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曾經寫了一篇「練拳戒、定、慧」來與練拳諸君共勉。文中的「定」說的是練拳最好能定時定點,不要到處攀緣,要定下心來,穩定的練下去。先祖 陳鑫云:「三年不窺園,壹志併凝神」,就是這個意思。而這也只是大要,也只能算是「初定」。而今我嘗試以另以角度來說明這個「定」字。

先賢曾云:練拳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這種由大慢慢縮小以至於無,由外慢慢往內集中的造化也就是一種「定」的成形。前面戒定慧的「定」比較屬於意念、觀念性質的,變異性大,可隨意改變。譬如你原先並不是固定在每個清晨練拳的,不過只要你意志堅定,把鬧鐘定好,今天一定可以起個大早,但是如果隔天鬧鐘依然響起,你卻被驟降的溫度、刺骨的寒風、溫暖的被窩影響,你那固定的東西仍會一夜生變,所以說它的變異性大,但是可不可以讓它固定下來?可以,養成習慣就是。所以說如果你的職業、工作是屬於朝九晚五的,更應該把握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另外這個「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的「定」是屬於肢體實質性的,它的變異性不大,今天跟昨天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可控性也小,練沒成圈之前,你絕對比畫不出圈來,既已成圈,就是隨便比畫比畫,也處處是圈,不是可以隨便裝模作樣,想要怎麼去控管它都可以如願的。

太極拳是以操練肢體為本,積久功熟,「能懂勁、以致用」為其依歸,至於「以技入道」則各憑機緣、個別信仰而各自表述,無一定數,所以這一區塊不是太極拳的領域,也沒要去追究,那已是界外衍生的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老大去台中參加跆拳道比賽,因為9月份才升黑帶,而且今年升上國中後就讀管樂班,每週假日都需要到學校練習樂器,所以花在練習跆拳道的時間與國小時相較少了許多,最後教練決定只幫他報名「品勢」。

話說一個月前,老大剛獲知教練同意他報名參賽,興奮到不由自主,雖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參賽獲獎是他零用錢的主要進帳來源,但身為同樣在練武的老爸眼中,可以看的出來他對這件事的熱情與重視,從利用瑣碎時間反覆練習動作、找我看他打品勢的樣子有沒有不對的地方……等等,讓我的記憶瞬間被拉回到八年前的時空。

尤記得剛接觸太極拳時,腦袋裏面充塞了太多東西無法消化,總覺得一天24小時也不夠讓我練習,更何況還有上班帶小孩這麼多雜事要忙,只好跟瘋子一樣利用所有的片斷時刻,每每走在辦公室的走廊上就暫停下來比畫個兩招、上下班開車的高速公路上一手開車一手練習、坐捷運時雖然車廂空無一人仍寧願站著體驗鬆沉落胯,似乎唯有這樣做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隨著練拳時間越久,要突破自己的每道關卡也就越難,要花越多時間,熱情在這樣反覆煎熬的過程中容易向風雨中飄搖的蠟燭熄滅了火焰,所以必須要不斷從中去開發新的寶藏,想當然爾也需要有人在前面引領,這也就是每週師父要大家上課的目的,透過教學啟發來點燃徒兒們的熱情,再利用接下來一週的時間來自己充實鍛鍊,維繫住練拳的熱情不墜。

雖然兒子到比賽前的動作在我看來還有些缺失,但最後的結果還是令人高興滿意,喜孜孜的拿了第一名回來,也從我這邊領走了一筆零用錢,我想這是他這週最高興的一件事吧,也期待我這週練拳有所突破,以同樣喜孜孜的心情迎接下週的挑戰。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光匆匆,須臾間學習陳氏太極拳也歷經八個年頭,今年師傅教學的重點在推手與觀念的傳達,對於觀念的體會深淺,端賴於練拳所下的苦功有多深,回想這一整年下來,自己較之以往花在打拳的時間相對少了許多,所以在這一方面的突破似乎也受到了限制。

但是透過每週在彰中與師兄、姊的推手對練以及持續對金剛搗碓、攬紮衣、六封四閉、單鞭這四個單式的練習,似乎在「落胯」與「轉胯」這兩方面稍有突破,往年自己比較少花時間在推手,所以在年初的時候常犯的毛病大概可區分兩類,第一就是「逃」,逃什麼呢?明明對方走勢都還沒到,自己就先撤退到遠陲邊疆,沾黏的不夠緊,無法去感受對方的來勢;第二就是受外力後無法落與轉胯,與練拳時的感受全然不同,容易就被突破重心,以上兩個毛病在經過一整年下來持續反覆的推手練習,似乎有所改變,尤其是回歸到單式練習時感覺又更明顯,每個勢子裡的每個節奏又可以做出不同的落與轉胯拆解,有如螺旋般的永無止盡,挺奇妙的,但這也就是看似枯燥與辛苦的練拳過程仍讓人樂在其中的回饋。

再過兩年也就踏入這領域滿十年了,說也奇怪,中國人對這種整數似乎有種莫名的愛好,我也就不例外希望自己能夠把握還有兩年的時間努力練習,希望在後年的時候與現在的自己相較能夠更突飛猛進,而非徒呼負負。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星期六早上,師父分享一個『自由液面理論』的觀念,大意是說道,容器中的液體會隨著容器的晃動而搖擺晃動,並且對壁面造成衝擊。若車輛上載有大型水箱,當轉彎時就有可能因為液面整個撞擊容器壁面導致車輛重心過度偏移,而使車輛翻覆。但是消防水車必須載運大量的水,同時還必須開快車,但是卻鮮少聽說消防車翻覆意外。這是因為消防車中的水箱裝有隔柵,能有效分割自由液面的衝擊力,雖然分割後每一格中的自由液面仍會衝擊隔柵的壁面,但是各個隔柵的液面卻不會同步衝擊,而是有時間差的衝擊。因為有時間差,部分隔柵中擺盪回來的液面所造成反向的衝擊力,還能對消其他液面的衝擊影響,如此而不至於嚴重影響車輛重心。

師父說道,我們練拳就是要能將身體不均勻的力量阻隔一一鬆開,如同沒有隔柵的水箱,如此才能夠在發勁時,全身力量一致性的發揮出去。當時我立即想到,如果反之,在受到強大的勁道衝擊之時,將自身鬆解成猶如許多隔柵一般,分化抵消和該勁道的共同頻率,則能有效抵禦和面對對方的發勁。

當場我就提出這想法和師父討論並且實際演練。開始時由我防禦,師父發勁,而我以「趴趴熊」方式將身上接觸勁道的過程拆解和分化,這次師父約以連續三波的勁道發出。師父三波左右的勁道,第一波是用來接觸並壓縮對方空間;第二波是改變勁道方向,破解發勁過程中對方的化勁手法;第三波才是真正主力,是在對手化勁結束無法再以有效手段避開時才發出。在以往,都是被打飛個老遠,但這次分層拆解居然起了作用,在第一波勁道時,因為分化拆解使得自己並未被成功壓縮;在第二波勁道出現時,因為放鬆跟隨勁道改變的方向,而沒有因此被擠到變僵;所以在第三波勁道衝擊時,雖然推擠到了身上重心,但卻幫助自己自身壓縮,反而完成蓄勁而且根部未受動搖,是能立即反擊的態勢。這時才明白,師父平時和我們切磋時,為何我們的發勁無效反而被立即反擊的原因了。

緊接著實驗全身整勁捧好,準備接勁,而師父僅僅第一波勁道就把我推飛個老遠,這時師父說道,受對方勁道時,確實應將自身拆解如同有隔柵般,而非整個整勁如無隔柵水箱。因為整個整勁如無隔柵水箱的方式接勁時,對方如果勁道鬆散或不夠強大時,確實是可以做到化打合一,猶如螺旋槳一般將對方彈開,而自身不被動搖。但是,一旦對方勁道和下盤強過自己,那就會被整個推飛。

這次還改變了我另一個觀念,就是原先以為被推飛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這次被推飛落地時,發現落地除了得承受自身重量外,連那些沒化完的勁道也得一併承受,所以落地一瞬間是相當危險的,沒弄好可是會受很麻煩的傷。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我是從93年中開始向師父學習接觸陳式太極拳推手,與拳架從90年9月開始學習,大概晚2年半左右。師父教推手是先從單手練起,但師父表明其實陳式推手一開始就是雙手推,沒有單手的。師父教示的單手推及雙手推演練方式純為方便,目的為讓學者更快、正確領會而進入推手情境。茲將記憶所及之單手推之基本方式略述如下(註1):

一、前進後退平推

二、共同圓推

三、立體8字型推(8字型基本推)

四、碰碰車式圓推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多年前一起練拳的師兄弟相約前來寒舍,欣喜莫名。在驅車接客途中,往日練拳的情景一一浮現,感嘆時光飛逝,大家都成了家、立了業,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那時年輕的樣貌不再,可是終生行拳的心依然存在,好,難得。
   
太太在家已稍稍整理了客廳,為迎接稀客而忙碌著,開水也煮滾了,客人坐定,我泡了一壺清茶,大家喝著喝著,互問長短,一家妻小都也平平安安。
   
此間提及現在各師兄弟練拳,各有各的樣貌。談論的結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見解,那就是各師兄弟在跟隨  先師父學拳時,因每個人的程度、資質、優缺點不同,而在  先師父因材施教的情況下,每個人接收的訊息、感受、理解的深淺又有不同,以致有現在的結果。這讓我想起  先師母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們各師兄弟的缺點,變成了各師兄弟的特點】。
   
近午,一行四人前去用餐,大約下午一點鐘,驅車進了東海校園。師兄弟各自演練了一趟老架頭套,交流討論了一番,表述了一些自己的練法、想法、心得。
   
在此我提出一些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                                     林獻堂師兄   楊振典師兄  曾國忠師兄     黃釋墣師姊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當:九十二年離開台北的工作,返回彰化安身立命,當時心裡非常高興,因為可以騰出一些時間來學習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第一件想的就是學拳,想不到時光匆匆,一晃迄今已是四年。如果給自己打個成績,應該是死當;但是,還好!仍得在師父教導之下繼續學拳,那應該算是死當變活當了。

比手畫腳:從小架開始學拳,也許年入花甲,記憶力轉差,肢體僵硬。稍有懈惰,不是忘東忘西、無法連貫,就是拳行細節,難以流暢。只得依僅有記憶依樣畫葫蘆,比手畫腳猶如木偶戲及皮影戲,連花拳繡腿都不如,串串忙碌的肢體動作,僵硬的老骨頭,著實忽視了內心與意念的清靜。原來,心未清靜,所有忙碌的肢體動作卻也真是枉然。

無我:老架學了一半,又碰上嚴重的椎間盤問題,中輟了近一年。卻於此時碰巧瀏覽了林懷民大師「流浪者之歌」無我篇,而別有領悟。文中林懷民大師提到一位著名年長德國芭蕾舞教師因觀賞「雲門舞集」之狂草,而哭紅了眼睛。其轉述:西方藝術的自我,肌肉骨骼的機械力學運作,及舞者舉手投足之間是要鏡頭(或觀眾)”照過來!照過來!之呼喚;而相對的,雲門舞者的身體與舞蹈是合而為一,因內觀、內斂而神聚、專注,沒有夾在舞蹈與觀眾之間,且雲門舞者的無我更來自傳統肢體的基本訓練。原來……雲門舞者的揚名國際,還是歸功於太極拳師父的耐心調教。

單式練習的心靈洗滌:今年五月開始的單式練習,原以為會是沉悶的功課,豈知這一步一腳印的練習卻帶給我無限的震撼。首先是拳式正確的矯正,每次師父在身旁指點一二,即帶來無限的欣喜。拳式稍經指正後,流暢感與信心傾流而出,肢體、心境頓決順暢。再者由於反覆的練習,也拉緊了專注與心靈的洗滌。我總在一式一式之間嘗試洗滌心靈的困惑,塑造堅定與專注的意念,儘力喚醒潛意識的種子,讓肢體與動作和心靈合一。威廉.佛賽斯曾說:「動作的狀態,是宇宙的狀態,從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此時,令我不再疑惑。

聽聞教誨:我最喜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單式練習時師父的矯正;第二件就是聆聽師父的教誨。每次下課前的片刻,我總是拉長耳朵,細心聆聽師父對每位師兄弟拳式動作的解析與矯正,更喜歡他的各種隱喻,因為它讓我們更能深深體會而去觀想並深植於意念之中,而慢慢深化進入拳式。我深深期盼這個時刻,因為我把它當成是訓練學習極重要的一部份。所以,每次看到師兄弟們個個垂手而立圍著師父,聆聽教誨,我就覺得這個畫面真的是好美!好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想參加太極拳是因為自小身體循環系統不佳,不易排汗,每每就醫時,醫師都會建議我要多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才有健康的身體,所以我想能打打拳、流流汗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吧!

剛開始練拳時,常自我解嘲│自己正玩著孩提時代的〞一二三機器人〞遊戲,剛接觸要記很多招式,雖然跟著師父〞比手畫腳〞,但不知道要怎樣放鬆,全身肌肉緊繃,肢體僵硬加上笨重,打起拳來又重又硬,看起來還真像機器人,有時候,天氣冷還會有種快抽筋的感覺,都是因為太過僵硬,所以比畫沒多久就倍感腰痠背痛。

在學老架才知道太極拳的奧妙可深著呢!轉腰、扣腳、落胯很多細膩的動作,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俗話說:『若要功夫深,鐵鎚磨成繡花針。』,經過師父不斷的矯正,以及單式反覆的練習後,自覺身手有了蛻變,變成〞一二三木頭人〞,雖然不再感覺笨重,不過還是很僵硬,師父也常說:『打拳就是要去僵求柔』,要有收放的那種張力,這都要從每次的練習中去體會,也因自己練習不夠,體會的不多,能分享的也很粗淺,還是得勤奮的努力下功夫才行!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入太極拳門,方知太極拳博大精深,絕非三年五載可以練就學成的。我覺得它是一門值得畢生持續不斷學習,揣摩研究的功夫。

就這兩、三年來學習陳氏太極拳時師父所教的認知和體會記載下來,作為爾後注意和努力的目標。

一、太極拳應有的表現

學太極拳的人一定知道「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就是依照這一原理所創造出來的一套拳法,依循陰陽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互為其根的基本性和運行規律,所產生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符合技擊和養生的太極拳套路。

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圓形的、整體性的。此可以由太極圖中窺見一二。兩條陰陽魚在圓形的軌跡內運行,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形成相互消長、陰陽對等的整體性圓形運動。依此拳理,太極拳拳勢的表現是「一動無有不動」、「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由內部丹田帶動身、腰及手的整體性運動。以及「非圓即弧」、「無凹凸,無缺陷」「內氣鼓盪,外形飽滿」的掤勁要求,毋要使身體如同一膨脹的圓形保持身體穩定平衡。陰陽的互動是「彼消此長,此消彼長」、「左引右進,上引下進」、「虛實分清」、「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合相寓」,如此顯現的是「心靜用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太極拳的鍛鍊上結合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內外合一的整體性。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這個破銅爛鐵的身軀,走入了太極拳的領域。這種運動看起來柔和而優美,動作比畫似乎也不難,很適合我這個「未老先衰」的「老人家」。就這樣,我親近了「她」。

看似簡易的招式,學起來卻出乎意料的難,難於把招式打得精確。這些不成熟的動作,讓 師父一修再修,倒也修得不亦樂乎!從小架修修修,修到老架,大夥兒興致不減,繼續跟 師父學推手。這一推,讓我推出了對肢體的認識;這一推,讓我推出了契機。

平時喜愛閱讀心靈的我,首次在支配自己的肢體時,感到陌生、不自在、不聽使喚,在「擠、掤、捋、按」的推練過程,總是那麼扞格、彆扭與生硬,這個身體一點兒也不像自己的。但,就在跟 師父推練的幾次過程中,有了不一樣的覺受。由於 師父善於「從人」,所以在互動的過程特別順利。我很注意我的動作是否正確?我想,正確是學習的第一步,常問 師父:「我做對了嗎?」如果 師父說:「可以。」接著,就是去感受那種感受。我專注閱讀、聆聽訊息,心中觀照,體會當中的微妙之處,經過閱讀肢體、觀照、心領神會,再回歸肢體運轉,而心身合一、內外和合。周而復始,反復推練,繼續體驗……,這種收穫著實令人驚豔。這種認知是新鮮的、這種體驗是新奇的、這種互動是美妙的。尤其在練習「沾、黏、連、隨」的過程,讓我對「互動」這兩個字的意義有了一番不同的領略。閱讀肢體跟閱讀心靈一樣,皆能增進對自我的認識,在體驗的過程,品嘗到一種身心靈融合的滋味,我喜愛這種觀照的過程甚於推手本身。

師父說的「捨己從人」這句話,也頗能撥動我的心弦。「捨己從人」雖只是推手的一個要領,對我卻格外受用。或許,我的執著實在太深了,深到初聞此語,心中竟然為之戰慄,滿耳雷響。好一個「捨己」,好一個「從人」!對己不捨,對人不從的我,當頭棒喝。身上的塵埃是該抖落的,不當思惟是該卸下的,有那麼多的己見是該拋棄的。頓時,心中現出一道曙光。

推手,原來不只是推手;原來,推手也是一種修行。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