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錯的文章這麼寫著:從前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貧瘠的土地,他勤奮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
上帝覺得他很可憐,就對他說:『你很勤奮認真,我要賞賜你,給你更多土地,讓你富足。從今天起,以這裡做起點,你盡力去跑,等繞一圈子回到原點時,我會將圈圈以內的土地都贈送給你,讓你飽足。』

這個農夫真是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

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這輩子已夠用了,這塊地所產的五穀能供我一輩子。

他想停下來了,但是又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為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家產。於是又跑了一個鐘頭,又渴又累,汗流浹背。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練拳的目標是太極--以下聖嚴法師的文章有相似之處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準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嚐、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作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工教練團宗旨---發揚陳氏太極之真善美

   ----虛心接受師父教導真實力行所傳口訣

   ----關照周身心起慈念

   ----太極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太極拳者,除了與老師學習拳架、練習套路外,不免涉獵相關的拳經、文章或書籍,期能有助於練拳,進而於拳藝上有所精進,個人亦不例外,平日除遵從師訓,老實練拳外,更不時研讀陳氏太極拳潘詠周大師所著作與太極拳相關之文章,對於潘師爺在太極拳藝方面之投入及精闢獨到之見解,由衷折服。這幾年來,承蒙師父教誨,於陳氏太極拳之特質及習練原則等方面,較之以往有更深切之認識。今謹將平常師父經常耳提面命之練拳要訣,以及潘師爺相關著作中經常提及之學習陳氏太極拳相關事項,就個人理解部分,整理提供學習太極拳之同好參考,期能於拳藝研習有所助益。

學習陳氏太極拳,首先應先瞭解陳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的不同,其明顯的不同之處有三︰

一、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顯。

二、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轉,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三、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習練過程,慢慢發覺是在身體活動中去改變思想,而思想的改變進而在拳架或推手中得到強化及印證。短期間得到身體的健康、肢體的開發及心意的抒發,長期的效益是帶給我們幸福的人生。

以練拳過程為例,太極初勢一擺,先自頭至腳省視一番,此時陰陽未生,一片混沌,觀察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充斥『得失心』。例如昨天沒有打拳或打的不夠,則生『慚愧心』、『懊惱心』;略有所得則生『得意心』、『慠慢心』。需持續好一段時間,俟穩定後才略得『平常心』。

行、住、坐、臥當中,過去常會發覺精神無法集中,或是歸咎生理、心理,也許是兩者交互影響。練太極拳過程,從初開始的外形摹仿,逐漸從粗略的『體動』到較細緻的『意隨』,長時間習練下來,精神意識就比較能夠集中。因為透過知覺的運動,我們打拳的時候,需要隨時體察到身體的各部位,也就刺激了各部位神經的活動,也因為經常地活動,使得身體漸漸增加敏銳度,反應中兼具敏捷與平衡。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日開車回家途中,聽到電台廣播節目中,糖果姐姐說了一則有關烏龜亮亮的故事,覺得可作為練拳時的勉勵,爰予記下:

亮亮是綠光森林中的小烏龜,從小立志要當一個大旅行家。

有一天,綠光森林舉辦了一場越野競賽,這場賽事舉辦了3梯次,贏得冠軍者,便可擔任綠光森林大使到世界各地旅行。為了穩操勝券, 亮亮報名參加了每一梯次。

第1梯次比賽,一大早,亮亮準備了豐盛的饗宴招待參賽選手,選手們受不了美食誘感,個個都開心的大吃大喝一頓,亮亮自己卻十分節制地控制飲食。比賽一開始,吃得飽飽的選手們紛紛飛也似地衝了出去,把亮亮遠遠的丟在滾滾沙塵之後,但不一會兒功夫,領先的選手們因為吃得太飽太撐跑不動,紛紛懶懶散散的停下來休息,只有亮亮堅持一步也不停歇的邁向終點,他心中暗自竊喜,心想這次冠軍是十拿九穩了,沒想到扺達終點時,錯愕的驚見松鼠彎彎老早就在終點休息了。宴客名單怎麼會掛萬漏一呢?!眼見獎落別人家,亮亮頽喪的著手準備第2梯次比賽。

為了贏得第2梯次比賽,亮亮準備了直排輪而且費心思苦練了一番,沒想到比賽哨聲才剛一響起,亮亮就被裁判先生判決出局了,因為,這場比賽是不允許利用其他工具的。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玩就是道

學習沒有最高的境界,只有堅持的慣性而已。所以無心可以很幸福,無為也可以很創造。童心即玩心,童心自由、玩心自在,好玩皆因無法、無則、無框、無限。老實向童心的示現請教,行得直心、住得安心、坐得開心、臥得放心。以平常心,贊歎童心的無常鎮性,無始之始,太極之象。


秘技()

去除我們心中所犯的兩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鬆沉是身體上的訓練,虛靜則是精神上的修養。在拳法上言,能鬆,自能輕鬆慢勻、綿綿不斷;能沉,自能氣沉丹田,重心穩定;能虛,自能心無牽掛,把心放下;能靜,自能意念集中,不慌不亂。

從入師門開始,師父首先強調的是放鬆,要通過長年累月的放鬆,去掉全身的僵力、拙力,這才是練太極拳的捷徑。太極拳的鬆與沉二字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體要鬆,氣才能沉,氣沉丹田,身體自有重心,動作始能穩。如重心不穩,就鬆不完全,也就無法沉到穩固的重心點上。鬆與沉不分先後,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有鬆必有沉,能沉才能鬆。不鬆神經就顯得緊張,一緊張血管、肌肉就收縮,身體可能就上重下輕了,所以唯有鬆,氣才能往下沉,才會覺得上輕下重,重心自然穩固。

練太極拳內求心靜,外求體鬆身正。心靜則心氣平和、知覺靈敏;體鬆身正則姿態平衡、下盤平穩。太極拳異於其他拳術的原因,就是它以鬆沉為一切動作要件。練拳時既動也要靜,動中求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外形在動,但內心要求平靜。練拳的要領如果正確,練幾趟下來,有時候大汗淋漓,但不會氣喘如牛,我想這點對養生一定有好處。另一點,內心平靜,容易體察到練拳行架中是否合乎要求,可適時修正。相對於一般拳術『以力抗力,以快制慢』,運動節奏快,一動,內心就靜不了,呼吸急促,容易精疲力盡。太極拳在練習時,其運動速度慢而不求快速,因緩慢才能配合呼吸,氣沉丹田,其目的在使人身心安定於丹田,而且可使肌肉容易在放鬆的情況下活動,不至於因快而引起肌肉緊張,甚至形成僵硬。

身體放鬆,氣沉丹田,心定神靜,不僅是練太極拳的要求,實亦是修養身心的好方法,與我們為人處事的能放、能捨、知足道理相通,不與人爭強好鬥,凡事若多一分退讓與捨得,社會自然多一分祥和與寧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末之際,是一年來各方面審視之最佳時機,可回顧今年,計劃思考來年,於拳藝上亦是。

近期師父教我們新架,讓我對拳藝的視野更開闊,於拳法、拳理稍有理解,然拳之功夫是博大精深的,吾所能懂亦是止於粗淺,唯有更用心才是。

學海無崖勤是岸,吾知習拳者,無閒可生,功夫之母也,靜之則思,動之則演,無過不及,隨處思演方能有所成,自許能秉持一貫之初衷,成之則成之,若無成亦已得學拳之機與習拳之緣,心與體亦有所進。然,亦期能稍有所成,方不愧於師。

鬆、柔、沉是目前要加強練習和體悟的。唯有鬆柔,方能不頂不抗,進而能聽;唯有沉,方能產生較大之能功,要能達到如此,亦需相當的練習再練習,有時是知易行難,有時是知難行易,有時是需知行合一。當有心有心想去練習學習時,想獲得好的知識與拳理、拳架 和好的 老師是不易,要有機緣,故謂知難行易;當有好的老 師 教授好拳藝和知識時,此時身體力行與體悟又比聽到與聽懂困難了,是謂知易行難;若有好的老師又能自我身體力行練習,即謂知行合一。吾盼吾能有知行合一之心與知行合一之行,於習太極拳上,能稍有所進。

太極拳之博大精深,無處不充滿學問,唯有用力之深方能有所成。今能有師父之教導點撥和師兄、師姐之砥勵,期明年於拳藝上比今年更加進步。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鬆!放鬆!能放才能鬆,放要放開、放長、放下、乃至於放空;鬆要鬆到骨子裡,要毫不著力。放鬆,說起來輕鬆、簡單,但是要能放鬆到練太極拳要求的鬆,可沒那麼的容易,真可謂「知易行難」也!

放鬆對現代工作忙碌、生活緊張的人,似乎顯得格外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它。很多人都會忙裡偷閒的想放鬆一下,如聽聽音樂,陶醉在行雲流水的音符裡,或是到郊外走走,徉躺於青山綠水、蟲鳴鳥叫之間等等舒解工作及生活壓力的方式,藉以放鬆心情、調劑身心,提昇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

放鬆更是學習太極拳首要遵守依循的法則,  師爺的遺著陳氏太極拳大全,很多地方都提到「鬆」的重要。諸如:此拳秘訣,盡在虛實分清、上下相隨、「全身鬆淨」、內外相合十六字中;平時行功走架,需研究揣摩「空鬆圓活」之道;練拳要似鬆非鬆、要腹鬆、兩肩要鬆、要鬆開我勁勿使屈;要鬆緊互用,時鬆時緊,忽緊忽鬆;太極拳之蓄勁如張弓、欲其緊也,發勁如放箭,欲其鬆也;鬆要內外兼顧,內則放鬆神經內臟器官,外則放鬆肌肉皮膚骨節,要在毫不著力的情況下達到鬆……..

師父更經常苦口婆心的要我們注意鬆沉,要在似有似無間用意而不著意的求鬆求柔。演練拳架要輕鬆自然,並注意於每一式定式時內觀有無徹底放鬆,慢慢的再內觀到式與式之間的運動過程也要徹底放鬆。鬆要鬆到內裡,鬆要鬆於肢體放長,鬆要鬆時掤勁不丟,鬆要鬆像皮球的氣完全洩掉一般那種感覺。師兄弟練習推手,要以拳架為體,在全身放鬆的情形下,把握「毫不著力」、「捨己從人」、「不丟不頂」等原則,長時間不斷的反覆訓練。

身心放鬆不下,拳是練不好的,因為能鬆,氣才能沉,鬆要鬆到毫不著力,如稍著力,則氣不能沉到腹部,不能沉到腳底,不能騰然四佈,故而放鬆是練好太極拳很重要的心法。練太極拳對放鬆的要求非常的嚴謹、透徹。太極拳的鍛鍊方法,第一步是由鬆入柔,先要將身體原有的僵力完全化除,這一階段練拳要身心完全放鬆,舉手投足都要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的動作。也就是練拳時四肢動作的用力程度,要練到祇用能支持身體的重量就夠了,不能多用一分力,多用則僵,也不能少用一分力,少用則軟,其臨界點非常難以拿捏。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武術的教導,一定是透過招式的學習,才能逐漸了解其精髓所在,然後在彼此拆招對練當中,以明瞭招式的應用變化,若無法透過這些練習,那武術的功力,將無法提升到一個層次,必要時甚至須與不同派別的武術互相切磋,才能知道對自己所學的武術,究竟能了解多少與應用多少,因為任何招式的創立絕不是胡亂拼湊,而是先人歷經無數臨敵經驗所體會出來的,裡面蘊含攻防技巧的精華,學習者經過了長期招式練習的階段,才能進入以一化十、以十化百,不拘泥於固定招式的武林高手行列。

 一般人將太極拳視為柔拳,故對太極拳的招式應用往往將其忽視了,再加上社會環境的變遷,人們不需要為保衛家園或自我防衛而掄刀動槍,練太極拳只著重在行氣養生方面的效用,所以太極拳技擊強身方面的效用就晦而不彰;而太極拳因為是內家拳,且其練法是去僵求柔、積柔成剛、而後剛柔並濟,不像外家拳的練法, 一兩 年就可以稍具應敵之功力,因此練太極拳者除非練到“招熟懂勁”的階段,太極拳的招式是很難發揮其功效,但是一旦進入了“招熟懂勁”階段,則太極拳招式的威力就相當驚人,甚至一人可以與多人交手,從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解」中對十三勢之第八勢的說明:「以上十三小勢,是與群敵交手大戰,一氣承接不能割斷無間可停,故共合為一勢。」即可得知。

在練習太極拳時,師父曾一再告誡,不要管每一招每一式的應用,或是幻想前面有一敵人與你對打,唯有專心一致將拳架練熟才是正途,師父所言實在是用心良苦,因為招不熟則太極拳將會行成太極操,不懂勁則招式應用會帶有拙力,兩者皆容易使我們產生挫折與茫然,甚至會走偏方向而無法“一門深入”,到最後落得祗有尋求其他門派的武術來彌補本身學習之不足,真是徒呼負負。

而太極拳招式要能發揮效用,需透過“懂勁”的應用才具威力,而“懂勁”則是經由長期演練的“招熟”而來,每一階段都是一步一腳印,絕無武俠小說所述,經由奇人內力加持,即能獲得一甲子功力的情形可言,當“招熟”且“懂勁”時,則招式將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意念幻化,如此太極拳的技擊效用才能真正顯現出來,不枉費太極拳之為“拳”的稱呼 ,也不辜負了太極拳先人的累世智慧結晶。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凡事需經過一次次的挫折失敗,並從中汲取經驗,真積力久,千錘百練方為鋼,苦盡甘來。

在這些年來的實踐練習中,可說是繁花落盡,由繁入簡,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有,無所為而為,返樸歸真,純任自然了。因此三大原則是吾人練拳之要旨與追求的目標,拳拳服膺,不敢一日或忘。

雖說明白三大原則之旨趣,但是肢體與意志始終無法統一,各行其是,知易而行難,也許練習不夠,但勤能補拙,再接再厲,相信一定可以障礙克服,迎向另一個新的水平。要立身中正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做到,不過師爺曾說『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條線,要注意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且要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輕不重,若有似無,要以意有一些領住即可。』陳鑫說:『身必以端正為本。』故師爺說:﹃立身不中正,則發勁無法通透順遂。﹄真是至理名言,再說說呼吸自然,如嬰兒般想吸就吸,想呼就呼,不假思索,一旦進入練拳中就不再自然,於不知不覺中會加入一些既有之經驗,因而影響呼吸自然及拳法運作,積習難改,犯了畫虎不成反類犬之病,所以仍然做不到這個要求。

而用力勿過,就是要全身鬆淨,用意不用力,當全身鬆靜,呼吸也會跟著自然順暢,所以呼吸不自然會犯僵硬,自然而然也會妨礙立身中正,因此三位一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此三大原則是師爺心血結晶,亦是我們練拳的最高守則,當終身奉為圭臬。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真正可算得上運動是從初中才開始的,國校時因個性喜靜又要參加補習等原因,使得我跟運動幾乎是無緣的。

進入初中後,情形完全不同,既不用補習,也沒有功課的壓力,學校的體育課又很確實,使得我對體育運動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喜歡上了許多項目的運動。其中籃球尤其是我的最愛,不但天天打,在假日,有時還可以從早打到晚呢!

畢業後,服務於偏遠地區,運動器材很少,所以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運動。但這裡出門見山,不論要去那裡都要走路,而且是走一大段路,就算是到鄰近的店舖去看個報紙,也要先走半個鐘頭,地面又是高低不平,沒走慣的人,還是會累的。所以,這也可算是另一種的運動吧!

山居生活中,偶然在雜物間找到了一張破舊的乒乓球桌,這一發現展開了四十多年的桌球緣。開始時,只是在懶得出門或心血來潮的時候,邊談笑邊打球,也別有一番樂趣。回到家鄉後,打球的設備更齊全,打球的同伴也較多,可以每天有空就打。雖然只是土法練鋼,亂打一氣,但能打得渾身是汗,也很過癮。就這樣,除了星期六,只要是上班日,就差不多一定要打桌球。這樣,打桌球成了習慣,而這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退休後,在偶然的機緣下,報名參加了救國團主辦的陳氏太極拳研習,沒想到一學之下竟然深受吸引而欲罷不能,後來更入了師門,繼續接受師父的教誨。一開始雖因天資、體質較差而吃了不少苦頭,但在師父的循循善誘和有計劃的教導下,也能愈練愈有興味。而且有許多師兄、師姊們一起練習,大家互相切磋、鼓舞,練起來更是愉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眼間學拳已過四年,由於我只有晚上11點以後才有自己的時間,但是在夜深人靜時,並不適合在戶外打拳,所以場地問題,一直讓我無法持續的練習拳架,年初師姐給我一張十三勢老架拳譜,我想既然不能在外面練習,那就把整套拳分開來在客廳練習吧!

經過一段時間後,自己摸索出比較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資質遲鈍的我,要每天把拳架重頭演練到尾,並從中發現缺點,應該比較難,並由於室內空間本來就不大,所以,我每天只練習那個範圍可以演練的幾個招式,並且連續演練一個星期,因為招式不多,可以多打幾遍,也因為不多,所以打起來也就不急,就這樣能讓我每天發現新的缺點。在演練過程中也仔細的多,漸漸的體會到腰胯和招式的連動,並逐漸注意下盤一些細微變化。早期演練拳架時間長一些,會有膝關節疼痛情形,從開始注意下盤姿勢後,發生的次數減少很多了。

雖然,已經找到一個平時練習的方法,並經過一段時間持續執行,最近卻發現在整套拳架演練時的連貫性,會有變差情形,會有下一式要打那一招的感覺,這讓我想起師父常提醒一句話,有時間多練練,該用更多時間,來把整套拳架從頭演練。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拳之前常聽聞一句話:「 四兩 撥千斤」,以往只知兩者質量差異何其大, 一直認為該等境界應該只是小說中的場景,又常常認為是以我們的 四兩 去撥動人家的千斤,但碰到老師後才知好像錯了,現實之中是有實證的。

老師上課時卻常常提醒我們:「不只 四兩 可以撥千斤,千斤也會壓 四兩 」,並要我們仔細去理解體會。資質駑鈍的我,在經過了漫長的習拳生涯之後才總算瞭解了一點點,出千斤力是打不到人家的,反而會被借力打回來,並據此而修正了拳架及推手的觀念,配合下盤,竟常常可以在若有似無的引導下,撥動對方的 四兩 ,擋掉人家刻意來的千斤。

話說,某日在練習時忽然體悟,千斤及 四兩 除了千斤的重量是 四兩 的四千倍外其實是一樣,二者皆是力的表現,二者之重量差是因為有引力的關係,當去除引力後四兩可以易如反掌的撥動千斤,也就是說「千金」與「 四兩 」只是一個對比,或者說成虛實也可,比數可以是十倍或百倍或一倍,其倍數是無義意的,反正重的一邊就是千斤。而這兩個主體大部份要表達意思,竟然不是我們與對方的關係,而是每個人在動時,身上都同時包含了 四兩 與千斤兩個特性。那要如何撥動其 四兩 打擊其千斤?

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無他唯「避重就輕」而已。

第一個認知的關鍵點是移動中物件,其力只會存在其移動線上,其餘方向則是無力可言的,環繞地球軌道之衛星,其位移是以小其數千倍之引擎來推動,還要小心的控制以免因太快而失控。飛機及火箭的轉向機制亦復如是,只要利用一小力道,對翅膀作小角度之變化,就可對龐然大物來進行上下或左右轉向之移動,因此將這個觀念應用『避重』上,只要純熟後基本上就能如魚得水了。不管對方來力之大小,只要知道其行進方向、速度,不在其動線上加以阻攔硬接,反而在其側向甚至後方加以引導,以加重對方之力,使其斜逸出本身不再受其影響,對方也會因力出後其勢不在其預設之力點或動向上,頓失依據而暫不知所措。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