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志昌朋澤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架的初體驗

莊朋村

初學新架時覺得架勢活潑輕鬆寫意,好像較老架容易學,其實不然,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愈學愈覺得深奧,愈學心愈覺得慌,因為新架是由老架演化脫胎換骨而來,期間是經由先賢千錘百鍊改良而成,於是可知老架沒有學好,新架也很難學好,所謂道失而求諸野,窮本溯源之道,唯有重新檢視探討對老架所未體悟之處,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幫助啟發。

師父這陣子正在矯正新架,每個師兄師姐均得上場演練讓師父看,師父再將錯誤的地方幫我們修正,雖然師父所講的要點,並非都能理解透徹,至少錯誤愈來愈少,距正確之路愈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有了明白的方向目標,自然信心倍增,練起來也就愈有勁,不致有茫然的感覺,雖然離懂勁的階段還很遙遠,不過經過這次的矯正可說受益匪淺。

因次吾人知道其實老架與新架是息息相關的,老架的嚴謹細緻,新架的寫意深奧,練法或有所不同,如發勁與不發勁,但其纏絲勁之基本精神是不變的,所以新架的不得當處,可以從老架處去尋,相反而從新架中亦可以去重新檢視老架,起了互相補益相得益彰的效果,實是意外的收穫,只是一點未解?新架的不發勁練法,如何可以練到用時可以發勁制人?真叫人迷惑不解,姑且可說是深奧不可測之處吧?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凡事需經過一次次的挫折失敗,並從中汲取經驗,真積力久,千錘百練方為鋼,苦盡甘來。

在這些年來的實踐練習中,可說是繁花落盡,由繁入簡,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有,無所為而為,返樸歸真,純任自然了。因此三大原則是吾人練拳之要旨與追求的目標,拳拳服膺,不敢一日或忘。

雖說明白三大原則之旨趣,但是肢體與意志始終無法統一,各行其是,知易而行難,也許練習不夠,但勤能補拙,再接再厲,相信一定可以障礙克服,迎向另一個新的水平。要立身中正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做到,不過師爺曾說『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條線,要注意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且要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輕不重,若有似無,要以意有一些領住即可。』陳鑫說:『身必以端正為本。』故師爺說:﹃立身不中正,則發勁無法通透順遂。﹄真是至理名言,再說說呼吸自然,如嬰兒般想吸就吸,想呼就呼,不假思索,一旦進入練拳中就不再自然,於不知不覺中會加入一些既有之經驗,因而影響呼吸自然及拳法運作,積習難改,犯了畫虎不成反類犬之病,所以仍然做不到這個要求。

而用力勿過,就是要全身鬆淨,用意不用力,當全身鬆靜,呼吸也會跟著自然順暢,所以呼吸不自然會犯僵硬,自然而然也會妨礙立身中正,因此三位一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此三大原則是師爺心血結晶,亦是我們練拳的最高守則,當終身奉為圭臬。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拳之前常聽聞一句話:「 四兩 撥千斤」,以往只知兩者質量差異何其大, 一直認為該等境界應該只是小說中的場景,又常常認為是以我們的 四兩 去撥動人家的千斤,但碰到老師後才知好像錯了,現實之中是有實證的。

老師上課時卻常常提醒我們:「不只 四兩 可以撥千斤,千斤也會壓 四兩 」,並要我們仔細去理解體會。資質駑鈍的我,在經過了漫長的習拳生涯之後才總算瞭解了一點點,出千斤力是打不到人家的,反而會被借力打回來,並據此而修正了拳架及推手的觀念,配合下盤,竟常常可以在若有似無的引導下,撥動對方的 四兩 ,擋掉人家刻意來的千斤。

話說,某日在練習時忽然體悟,千斤及 四兩 除了千斤的重量是 四兩 的四千倍外其實是一樣,二者皆是力的表現,二者之重量差是因為有引力的關係,當去除引力後四兩可以易如反掌的撥動千斤,也就是說「千金」與「 四兩 」只是一個對比,或者說成虛實也可,比數可以是十倍或百倍或一倍,其倍數是無義意的,反正重的一邊就是千斤。而這兩個主體大部份要表達意思,竟然不是我們與對方的關係,而是每個人在動時,身上都同時包含了 四兩 與千斤兩個特性。那要如何撥動其 四兩 打擊其千斤?

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無他唯「避重就輕」而已。

第一個認知的關鍵點是移動中物件,其力只會存在其移動線上,其餘方向則是無力可言的,環繞地球軌道之衛星,其位移是以小其數千倍之引擎來推動,還要小心的控制以免因太快而失控。飛機及火箭的轉向機制亦復如是,只要利用一小力道,對翅膀作小角度之變化,就可對龐然大物來進行上下或左右轉向之移動,因此將這個觀念應用『避重』上,只要純熟後基本上就能如魚得水了。不管對方來力之大小,只要知道其行進方向、速度,不在其動線上加以阻攔硬接,反而在其側向甚至後方加以引導,以加重對方之力,使其斜逸出本身不再受其影響,對方也會因力出後其勢不在其預設之力點或動向上,頓失依據而暫不知所措。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人有言:吾心信其可行,則雖排山倒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雖易如反掌,亦難期有成,此乃放諸四海皆準,千古顛撲不破之理,用之於練拳,亦何嘗不如此,所以練拳最忌虎頭蛇尾,一曝十寒,心情佳多練幾趟,心情不好甚至不練,無法一以貫之持續不斷,究竟是浪海浮沈,不知所終,永無登上成功彼岸之日。

而練拳這門藝術是條漫漫長路,且是寂寞苦多於樂,一路走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其間辛酸實不足與人道!環境的因素,練拳的突破,再在考驗著一個人的意志力,天人交戰,頓有不如歸去來兮之意,不過幾經思量之後,還是決定重拾信心,迎向未來,因為明天會更好。

話說回來,每週一次至員林練拳,聆聽師父的教誨並向師父請益拳術,相信是我學拳的信心與驅動力,想必所有師兄師姊亦當如是,看師父每週風塵僕僕風雨無阻遠從台中來教我們練拳,無非是在為陳氏太極拳傳承盡一份心力,不但感恩而又感動莫名幾無以為報,吾等惟有努力多練練堅持不懈的練下去,方不辜負師父苦心教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什麼嘛!想起古早古早大伙兒一段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太極拳只不過是:﹁一個大西瓜,將它剖成兩半,一半送給你,一半送給他,收!﹂根本就是老年人的玩意兒。只不過電視電影裏的傳奇故事,騙騙路人甲而已,根本就是“沒什麼了不起“。

會成為陳氏太極拳行列一員也是機緣湊巧,只因本身平常喜歡的活動項目桌球,在經常機械性的動作下造成肩及膝的運動傷害,心想休息一陣子也好,但又不能不作運動那就找個平衡運動墊墊檔,本想是游泳但卻太麻煩了。此時靈光乍現﹁太極拳﹂就進入了我心裏,一個可滿足兒時俠客幻想,到老還可以活動活動筋骨的活動,就一腳栽入了我心中,沒想到祂卻反客為主,竟然由墊檔變成了朝五晚九的活動重心

回首這數年以來的學習生涯,像極了辛棄疾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完全忽略了這玩意兒能在不時改朝換代、動盪不安的中國裏流傳千年不墜,今日更吸引英、美、日、蘇等大國相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的明日之星必有其深邃之處。而其奧妙之處豈是我這凡夫俗子所能一眼洞穿,竟然被看成墊檔的﹁強說愁﹂而已。

在老師細心輔導下學了半年多,又在不小心之下被捲入進了師門, 常常自覺 老師開示的內容前後不一,但自己的程度未到理又理不出個所以然來,每每在狐疑及矛盾中渡過,只 能揣摩 老師的教導內容大要操練,並被家人稱為“肖仔”每週二、五清晨五時出發到台中學習,這其中也還曾萌生放棄的念頭,不過到最後還好都沒有付諸行動,直到最近總算嘗到一點醍醐味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看似簡單,要做到著實不易,不動時好像可以立身中正,一旦行拳走架重心不斷轉換,此時便左歪右斜,前俯後仰,因此立身中正不僅僅關係到周身規矩而已,實與陰陽消長,虛實變化息息相關;所謂陰陽相消,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換,達到陰陽調和剛柔相濟的目的。

二、呼吸自然

太極拳要把動作與呼吸相配合,是指拳架已相當熟練方能做到,如果連手足動作都照顧不來,豈能奢求拳架配合呼吸,所以硬要按拳架的機械式呼吸去硬配,不僅得不到效果,反而徒勞無功,甚且有害,因之,練習太極拳時一定要用自然呼吸,否則一旦入歧途,則積習難改,未受其利,反蒙其害,習者不可不察,宜慎之。

三、用力勿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