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獻堂背珍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年由於家庭因素荒廢了練拳好一段時日,今年六月再歸隊回到員林教練場。有一次與師兄推手,猛然驚覺我與師兄同入師門,程度卻有明顯差異。師兄的腰胯好像已經有某種程度的鬆開。師父說肩膀與腰胯是練拳兩大關卡,腰鬆胯不鬆,勁下去的程度不超過百分之三十,而腰胯均鬆,則勁可下至八成。也就是說師兄已可感覺勁有下於腳底,舉手投足是以腰胯帶動,似乎略可體會太極拳的韻味。而我尚且不能做到沉肩墜肘、鬆腰落胯等練拳基本要求,以致不管演練拳架也好、推手也罷,總覺得勁未沉至腳底,從手到胯至腳底之間的連結支離破碎,下盤不穩。探究原因,固然資質有別,但最大的因素應該是練得不夠,尤其練拳常不夠專注,不夠用心,忽略了練拳時的反躬自省,及時改正缺點。

蓋資質不佳可以勤練補拙,所謂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練拳萬遍神理自現,只要量練得夠,相信資質不佳也一樣會有所收穫,一樣也能夠達到基本的懂勁階段。

據書載陳家溝人說「老架出功夫」,意指拳架確實鍛鍊好,功夫自然上身。師父一再告誡,拳藝要有所進步,除了多練還是多練,要帶有一股傻勁的多練。所謂傻勁是不畏寒暑、招招式式反覆不停的練,而不是傻傻的練,不是懵懵懂懂、得過且過、不知反躬自省的練,是要用心思的練,要有自我挑戰,抱持著捱過肢體酸楚,突破肢體僵硬、卡卡的障礙,改正缺點,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的心態,給自己一點壓力,才會進步。

要練好太極拳,除了想法要積極進取、拳理要明白清晰之外,在拳架上要自我要求的地方太多了。有整套拳架從開始到收式都要維持住的大原則,如立身中正、用力毋過、呼吸自然、鬆腰落胯、沉肩墜肘等基本原則。每個式子又都有須刻意去練到的重點。尤其腰胯及肩胛兩大關節沒有練開的話,勁無法下沉腳底,整勁無從產生,想要練好太極拳無異緣木求魚。林林總總有這麼多細節須要注意,須要把它確實的落實到拳架,確實降服自己的肢體動作。因此要練好太極拳就不是一天練幾趟拳架就夠了,更何況練拳時又常不專心,怎麼可能練好呢?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年將盡,練拳歲月,悠悠又是一年。回首一年來,對於所學陳氏「老架(六十四式)」、「砲錘」、「新架」,每日總要走走拳。但是,由於工作、時間關係,無法將所學拳架均練個幾遍,不過,總盡量勻出時間來練。

這一年來,著重在「新架」與「砲錘」的鍛練,「老架」在不荒廢之前提下,練練也是要的。目前,「新架」拳架從頭矯正。「砲錘」也是一面鍛練,一面矯正,由於「砲錘」速度快,要掌握要領,不是很容易,只能勤以補拙,用時間來克服。在師父一招一式、矯正解說的這一段時間裏,注意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不斷琢磨,總希望能盡量吸收,無所遺漏。一年來,有一些練拳心得,提出來與各位師兄弟相互切磋。

吐氣務盡,氣沉丹田。「吐氣務盡」乃練拳三大原則之一,每一定式,講求吐氣務盡,練陳氏太極拳者,均耳熟能詳。在練老架拳架過程中,於定式時,偶爾會稍微停頓,檢查一下全身,是否做到鬆沉、腹鬆。例如,在「單鞭」定式時,如停頓檢查,會感覺到中腹部(如果將腹部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塊),也就是肚臍位置,好像有東西堵在那兒,力量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沒有鬆沉到肚臍下方的丹田位置上。這時候,如果意存丹田,再鬆沉一次,就會感覺吊在腹部的那股僵硬感覺往下,往肚臍下方鬆、沉而落。這裡所謂「意存丹田,再鬆沉一次」,並不是用「力」、用「壓」的方式,將那「感覺」往下壓,而是將意念放在丹田的地方,用鼻子緩緩呼氣,同時全身從內部鬆沉,不用力,不用壓,這時,從在中腹部的肚臍處,便有沉、落的感覺。其他,如「白鵝亮翅」、「攬扎衣」、「斜形」、「倒捻肱」等定式檢查時,幾乎都有這種感覺。這或許是邁入「吐氣已盡」、「氣沉丹田」過程中的現象罷。

從純熟到鬆沉。在練新授之新架拳架過程中,雖然一招一式很認真的學習,很認真的練。但是,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總感覺身子「浮浮的」、「飄飄的」,下半身不踏實,未能將重量放到腳底,與練老架的感覺不一樣。師父授畢新架,並從頭矯正。在這矯正時期,對於矯正過的式子,一招一式,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也較能將腰胯溶入拳架中,如此反復走架,下半身也比較有踏實感,「浮浮的」、「飄飄的」的感覺,好像也較不明顯了。拳架在純熟後,腰胯的溶入鍛練,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老架、新架,或是砲錘,拳架還是要多練、多體會,隨時檢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鬆!放鬆!能放才能鬆,放要放開、放長、放下、乃至於放空;鬆要鬆到骨子裡,要毫不著力。放鬆,說起來輕鬆、簡單,但是要能放鬆到練太極拳要求的鬆,可沒那麼的容易,真可謂「知易行難」也!

放鬆對現代工作忙碌、生活緊張的人,似乎顯得格外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它。很多人都會忙裡偷閒的想放鬆一下,如聽聽音樂,陶醉在行雲流水的音符裡,或是到郊外走走,徉躺於青山綠水、蟲鳴鳥叫之間等等舒解工作及生活壓力的方式,藉以放鬆心情、調劑身心,提昇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

放鬆更是學習太極拳首要遵守依循的法則,  師爺的遺著陳氏太極拳大全,很多地方都提到「鬆」的重要。諸如:此拳秘訣,盡在虛實分清、上下相隨、「全身鬆淨」、內外相合十六字中;平時行功走架,需研究揣摩「空鬆圓活」之道;練拳要似鬆非鬆、要腹鬆、兩肩要鬆、要鬆開我勁勿使屈;要鬆緊互用,時鬆時緊,忽緊忽鬆;太極拳之蓄勁如張弓、欲其緊也,發勁如放箭,欲其鬆也;鬆要內外兼顧,內則放鬆神經內臟器官,外則放鬆肌肉皮膚骨節,要在毫不著力的情況下達到鬆……..

師父更經常苦口婆心的要我們注意鬆沉,要在似有似無間用意而不著意的求鬆求柔。演練拳架要輕鬆自然,並注意於每一式定式時內觀有無徹底放鬆,慢慢的再內觀到式與式之間的運動過程也要徹底放鬆。鬆要鬆到內裡,鬆要鬆於肢體放長,鬆要鬆時掤勁不丟,鬆要鬆像皮球的氣完全洩掉一般那種感覺。師兄弟練習推手,要以拳架為體,在全身放鬆的情形下,把握「毫不著力」、「捨己從人」、「不丟不頂」等原則,長時間不斷的反覆訓練。

身心放鬆不下,拳是練不好的,因為能鬆,氣才能沉,鬆要鬆到毫不著力,如稍著力,則氣不能沉到腹部,不能沉到腳底,不能騰然四佈,故而放鬆是練好太極拳很重要的心法。練太極拳對放鬆的要求非常的嚴謹、透徹。太極拳的鍛鍊方法,第一步是由鬆入柔,先要將身體原有的僵力完全化除,這一階段練拳要身心完全放鬆,舉手投足都要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的動作。也就是練拳時四肢動作的用力程度,要練到祇用能支持身體的重量就夠了,不能多用一分力,多用則僵,也不能少用一分力,少用則軟,其臨界點非常難以拿捏。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來,由於工作關係,到員林場子練拳次數,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之後幾乎沒有到場子。最近到場子去,也是有一次,沒一次的。不過,為了不讓所學退步,再怎麼忙,再怎麼累,總是要抽出一些時間,把拳架練練。但每日練拳趟數,就不如以前了。

這一段時間裡,到場子的次數少,不能聆聽師父對拳理的剖析,不能親聆師父的指正,這種損失,不知何時日才能補回來。到場子次數少了,唯有從過去所學,在拳架上多加體會,多加揣摩。例如,師父說,拳架練熟了,要注意『鬆腹』。但是在拳架上,要如何鬆腹?「起式」如何鬆腹?「金剛搗碓」、「六封四閉」如何鬆腹?每一式、每一著如何做到鬆腹。在走架過程中,除隨時注意『用力勿過』外,要如何『保持鬆腹』之狀態。為了體會鬆腹是一個什麼情境,在練拳架時,勢必要慢,甚至停下來,體會一下那種鬆的情境,再走下一式。有時會忘記,一直練下去,當想起時,再體會、再揣摩該式。如此,一路練下來,鬆腹的感應,似乎不怎樣。想想,腹部與肩是相連的,手肘運行要「沉肩墜肘」,將鬆腹與沉肩同時來做,這樣一來,腹部就比較有『鬆』的感覺。但是肩沉腹鬆後,感覺不太能鬆下來,兩跨緊緊的,似頂著腹部。師父不是說,胯要鬆落嗎?不妨也把落胯加進來。肩鬆沉、腹鬆直、胯鬆落三者一起來,感覺上身體重量往腳底放,也有「重量放到腳底」的感覺。但是,有這種體會時,問題來了,就是大腿好酸,不能持久。有一次,自己覺得已經有落胯了,但師父說只落了一半,我就再鬆落一下,師父說:『嗯,好一點了。』,不過,大腿實在是酸。現在練拳是一面練腿力,一面體會所學。

另外,左手邊的訓練,例如「攬扎衣」定式時之左手、左腿是否空虛,「高探馬」定式時之左手順纏有無纏緊,「白鵝亮翅」定式時左手與右手有無微對拉的感覺,「青龍出水」定式時左手肘掌是否放在定位,諸如此類,一式一式的檢視,一式一式矯正。又如掤勁的鍛練,例如「攬扎衣」走到兩手交叉置於胸腹前時,兩手肘是否太靠近胸腹,是否成圓,雙肩是否自然鬆沉,還是懶散鬆沉。「白鵝亮翅」走到右手橫置胸腹前,左手掌指置於右手腕時,右手肘是否與胸腹保持一定距離,是否成圓,右肩是否自然鬆沉。類此情形,甚多要注意的,只能一項一項的,一式一式的檢討矯正,將所學所知落實到拳架上。

這一年來,就在時斷時續的情形下練拳,希望沒有荒廢所學,除促進身體健康,也期望拳藝日益進步。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過得真快,退休迄今也將一年了,原本想法退了休,沒有上班壓力、沒有工作拘拌,有較多的時間練拳,該是多麼的好呀!可是退休一年來,時間較多了,但心境卻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與練拳地點的困擾,而影響定靜練拳,自覺並沒有什麼進步,真該好好的自我檢討。

退休前習慣了朝九晚五的公務生涯,早晚各練幾趟拳。退了休生活步調改變,練拳時間調整,還真有點適應問題呢。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見了面就問「呀!這麼年輕就退休,現在在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回答「練太極拳呀!」,他們總是面帶訝異,睜大眼睛的回一句「二十四小時練拳呀?」我只有不好意思的笑笑:::沒有啦!::,並想起  師父寫的那篇「八大勁法之外的『傻勁』」,要練好拳,確實需要有那股無可救藥的「傻勁」。有了它,才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有了它,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也有了它,才會不放過任何一招半式的百練不輟。師父說,工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疊起來的。

練拳地點也困擾我一段時日,寒暑假利用學校場地倒也單純,可是上課期間問題就來了。竹山近郊的「德山寺」環境尚稱清幽,寺前停車場古樹遮蔭,本想退休後擇定在此練拳,那知今年開春,寺方修剪了古樹枝葉,原本濃密的樹蔭一下子全不見了,只得另覓其他場地。後來找了幾處地方都不理想,新街「善覺寺」就近方便,但此處位於彰南路交通要道旁,較缺乏那種清幽的感覺,而且蒼蠅很多,經常影響練拳的心境,至為困擾。

「心靜」是習練太極拳極重要的心法,  師爺在陳氏太極拳練習階段表內提示,練拳要先求「心靜」。師父也說行功走架要先求「正身、平心、調息」,心靜也好、正身平心調息也罷,都要求練拳要減少干擾、要心無旁騖,要心靜意專。心靜方可內觀其心、外觀其形,意專始能察覺有無立身中正、空胸鬆腹、沉肩墜肘、鬆腰落胯等練拳務必做到的基本要求。

過去一年自覺心境不夠心靜,以致練拳效果不彰,目前德山寺前的古樹經過一年的滋長,枝葉日密、綠蔭漸展,我又可固定的到德山寺去練拳了,檢討過去、策勵來茲,但願新的一年能遣慾澄心,平心靜氣的練拳去。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去冬來,幾易寒暑。練拳也歷經了春夏秋冬、冷暖寒暑。多少的日子,在教學相長的練拳過程中,從身邊飛逝。在這一段日子裹,汗水流過,酸過、痛過,也無聊、寂莫、苦悶過。但由於自己的興趣與堅持,尚能一路走下來。看到部分師兄弟姐妹們,不知是由於個人或其他何種因素,不能繼續留在師父身邊,聆聽師父對拳理的剖析,繼續接受師父的教導,誠令人握腕。不知他們是否秉持入師門時的學拳精神,持續練拳,以求精進。

由於自己資質平庸,也沒有絕佳的運動細胞,領悟力也差。但憑藉自己一股不屈不撓的毅力與鍥而不捨的精神,仔細推敲每個式子,反復思索,終也似有所體悟。師父說,練拳無竅門,就是要「練」。但細細想來,一個「練」字,並非僅僅把拳架練完就算了事。練拳走架,要用心的去練,要有「拳理內涵」。所謂「拳理內涵」,例如,在拳架熟練之後,不論是走架子、或是單式練習,是否符合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是否意守丹田,是否意在指尖,是否凸肩,是否抬肘,是否鬆沉,是否鬆中有勁,是否開展,是否落胯,是否扣腳,是否自然,有無鬆腹,肢體是否太僵硬,膝蓋是否超過腳指尖,方形步是否合乎規矩等等,師父在上課時提點到的事項,是否都能展現在肢體拳架上。任何一個動作,都要仔細推敲、琢磨。每次師父在示範拳架、講解拳架、拳理、推手時,要仔細聆聽,細心觀察、揣摩。自己練習時,要有「一鳥在手勝於十鳥在樹」的觀念,不貪多,一次又一次,反復的練習,務要使拳架有拳理內涵。在練拳過程中,因反復的練習,肢體動作漸趨熟練、自然,熟之又熟之後,許多的拳技、拳理、竅門,就在這個練習過程中逐漸領悟,並落實到拳架上,進而達到拳理所要求的境界。把握上述的練拳態度,並有師父的提點,相信走入歧路,虛耗時光的機會將不會出現。

師父在「練拳戒、定、慧」一文中提到,練拳要心不慌,每天穩「定」、恒常的練下去,不好高騖遠,就能「定」下心來練拳。能定下心來,也就不會心猿意馬、喜新厭舊,諺云:『滾轉之石不生苔。』練拳尤其是這個理,沾醬油式的學拳,是學不到太極拳精髓的。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太極拳術,精深廣博的拳理、拳技,豈是兩、三年的淺嗜,就能通透,就能藝成,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學拳,心要定下來,有正確的練拳態度,朝既定方向努力,「一門深入」,成功之日可期。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四年十月九日是  師爺百年誕辰追思紀念會。幾個月前就聽師父提及  師爺百年誕辰在即,師門規劃於九、十月間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追思紀念會,海內外諸位師伯、師叔應該都會與會並表演節目,聽到這個訊息,大家莫不振奮不已,翹楚以盼。

這天,台中、彰化、員林、南投等中部教練場的兩儀弟子及學員共108條好漢,個個即興奮又期待的踏著晨曦、踩著露珠,一大清早分乘三部遊覽車浩浩蕩蕩的趕往台北縣政府六樓會場,參加這百年難逢的盛會。追思紀念會中聆聽  師爺行誼的介紹、觀賞  師爺行拳走架的英姿,以及師伯、師叔表演拳架、推手。雖然場面與原先的預期有點落差,不過也總算圓滿成功。

師爺,我們無緣謀面,師父用心良苦,敬書數則他老人家的生活點滴、言行舉止、乃至思想觀念,為的是讓我們對  師爺有較深一層的認識,希望我們在漫長的練拳歲月中能有所啟迪,也為這次的追思紀念會增添不少意義,更讓參與追思紀念會的學員多了一項寶貴收獲。

我一遍又一遍的恭讀師父敬書「永懷恩師」一文,又看了師爺的影片,腦海中似乎可想像、勾勒出師父追隨  師爺練拳的畫面與師徒真情流露的情境,同感追思之情。心裏頭總覺得有一絲絲溫馨、寧靜、暖和,又夾雜點因人生無常而酸酸的感覺。除了這種心裡的感受外,身為「兩儀弟子」,對  師爺溫、良、恭、檢、讓的行誼風範,應該要銘記於心、遵循黽勉,參加師爺百年誕辰追思紀念會也才有意義。

一、師父對  師爺的教誨常銘記於心自我惕勵,行拳走架不敢稍懈,對師爺的敬重,很自然率真的流露於字裡行間。俗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要不然,怎麼叫師父呢?)。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這是我們兩儀弟子最基本的本份。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仔,你才練了多久的太極拳,也敢談「用力勿過」。』對不起,我是不敢。「用力勿過」雖然祇有區區四個字,但在太極拳領域,其內涵是何其浩瀚、何其深湛,要加以細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在這裡要談的,是我的心得,在習練陳氏太極拳的過程中,對「用力勿過」的體會,提出來供師兄弟們相互切磋。

在上第一堂教室課時, 江 老師告訴所有學員,練習陳氏太極拳要遵守三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用力勿過」,拿五十斤的東西,只要用五十斤的力量就好,不要用五十一斤,但也不能用四十九斤的力量去拿,否則,拿不起來。力量要洽洽好,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當初似懂非懂,用力就用力,拿起來就好了,哪有什麼「過不過」的。後來學完六十四式老架拳套,也因為拳套漸趨熟練、純熟,在走拳架時,不再有漏掉一招半式、或接錯下一式、或下一式要怎麼打的困擾,而有餘力提醒自已注意「用力勿過」。剛開始時,「去僵」的效果,明顯可知,越來則越不明顯,甚至沒有應感,但這似不表示已沒有僵勁了,而是去僵的效果,越來越細膩,越來越精緻,越來越細微。去除「僵勁」、「拙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練、多練、再多練」。隨著走拳架趟數的累積,對練推手的試鍊,以往感覺不順遂的地方、拗手的地方,漸感順暢,手臂也漸覺柔順、鬆柔,這或許就是「去僵」、「柔化」、而達「積柔成鋼」的過程吧。

「用力勿過」不是不用力,而是要去除「僵勁」、去除「拙力」、去除「多餘的力量」,達到「自然」、「鬆柔」。「去僵」、「鬆柔」,猶如在打通血脈、打通內勁通道。「自然」、「鬆柔」是入窺太極的必要路徑。走拳架時,除要時時留意拳架姿勢是否合乎規矩、時時矯正,並要內視琢磨每一拳式,是否用力太過、是否柔弱無力、是否鬆軟無力、師父舉例說:手的鬆勁,要像放風箏,要有一定的力量,不能太大,否則風箏就拉下來了,也不能不用力量拉,如果不用力量拉住,或力量不夠,風箏就飛走了,走拳架的過程,手臂的運行要鬆中含勁,不能鬆軟無力。

「學而不思,則罔」,走拳架、練推手,隨時檢討自我的動作,是否達到師父所教導的要求,時時體驗,時時驗證,不明之處,隨時提問。知易,但要身體、動作達到所知,非勤練不可。多走拳架,隨時琢磨體悟,應是邁向「用力勿過」的法門。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