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達人鐘興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習陳氏太極拳至今已逾十年,期間從最初的「好玩」、「探索」、一直到「融入生活」等歷經了幾個階段,在各個階段,對於太極拳的認知或身心的感受,容有不同的體驗。

    最初從「好玩」的念頭學習太極拳,著重在外在招式的學習,幻想著哪些招式如何克敵制勝,打拳時又如何行雲流水,如何瀟灑飄逸。幾年後,知道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幻想與現實間確實存在著落差。儘管平時練拳還算認真,打拳時也盡量以「探索」的角度,希望將來能顯現出「功夫」的樣態。然而當面對落地窗或透過攝影鏡頭時,看到自己打拳的樣子,總不免難掩失望,甚至懷疑,十餘年來打的是什麼拳,到頭來會不會如  師父所言,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說「練拳時無人要當作有人,推手時有人要當作無人。」但練習拳架為身體與空氣接觸,仍需藉由推手實際接觸對方來力,才能具體感受對方力之輕重與虛實,再逐步去體會「捨己從人」、「沾連黏隨」與「不頂不丟」等推手要領。

一開始與對方接觸時,此時「不動手」即成為第一時間之關鍵因素。因為身體若與手部為分離時,則如上段所提之推手要領不但無法為之,且在對方追擊之下,將我方作一壓縮並藉機掌握我方之重心,此時我方易成背勢,則反為對方所制。

有鑑於此,除上盤之「不動手」外,近來練拳常常注意師父所提醒「式式歸根」。如果沒有作到「歸根」,就被動面而言,於推手過程接受對方來力時,因為腿與腰胯間沒有產生連結,此時我方無法以鬆腰坐胯將對方之來力轉移至腿腳部消去,當然也就無法做到「捨己從人」,達到「引進落空」的效果。在主動面來說,我方亦無法順勢承接對方之來力,配合我方所蓄之腰胯腿勁,在對方背勢、重心不穩與新舊力無法銜接之時機,形成一完整之勁力(整勁)發勁將對方送出。

推手是拳架的應用,在與對方接觸時,發現平時練習拳架先求開展而後緊湊之原則下,肢體具有較高彈性素質,在與對方接觸時可掌握有較佳之立足點,其重點在於身體以較大之接觸面積與較長之應用力矩。配合太極圖可看到互有陰陽且中心各位其中之無常變換。若以拳架外形來看,為許許多多動態圓圈所組成,其不但大小方向不同,因為加上陳氏太極之螺旋勁,使得其方位更是變化萬千。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氏太極拳潘詠周大師在「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一文,提出學習陳氏太極拳之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及一顆願心。並言道,此三大原則,二個觀念,一顆願心,是為練拳入門、築基、成功必守之則。所謂三大原則為立身中正、用力勿過與呼吸自然,此三大原則中又以「立身中正」為首要,立身中正一般的要求是「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對準、上下對拉之意,在概念上較容易瞭解,但是要真正做到身法中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太極拳論提出了「虛領頂勁」和「氣沈丹田」兩個要求來做為立身中正的準則。

「虛領頂勁」通常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外形上保持頭容端正,下顎微收,頸部放鬆,頭頂的百會穴向上輕輕領起,即像是一根繩索將頭頂百會穴輕輕向上提起。練拳時若未能注意「虛領頂勁」,身軀四肢易犯軟癱之病,若能時時保持虛領頂勁的感覺,則身軀四肢有所依附,神清氣定,中正安舒。但頂勁要虛虛領起,在若有若無之間,領過頭就有往上硬頂之病。於太極拳拳論中與「虛領頂勁」相對應者為「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的鍛鍊方法,在於平時習練陳氏太極拳時呼吸要順其自然,惟在每著定式時腹部放鬆,吐氣務盡,此時身體內的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微凸,令氣沉丹田,功久丹田自然能發生奧妙的作用。然氣沉丹田僅僅是以意為之,初學者切不可著意追求氣沉丹田的效果,自作聰明故意努氣下壓,致有憋氣胸悶之弊,不但無益,或且有害健康。

依潘詠周大師所言,「虛領頂勁」著重「虛」字,「氣沈丹田」含「實」之意,符合太極陰陽虛實之理,如能把握要領,經久練後能上虛下實重心穩定,達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周身空靈之奇妙境界,為習練陳氏太極拳第一要義。潘師爺又於「解惑」一文中提到「……頂勁不倒塌,胸中心氣靜而沉降,氣自然歸入丹田,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矣,自己根盤穩固不呆板而靈活,自能物來順應……」。然「氣沉丹田」與「虛領頂勁」既是練拳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要領,同時也是太極拳術的境界,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會其意,準確把握要領,但儘管如此,習練者仍須嚴格遵守此要領,再加上長時間鍛鍊方有能有所得。

現今網路科技發達,各家拳術之拳經理論,甚至拳照、影片等資訊取得相當容易,惟尚未聽聞有廣覽各家拳經理論、拳照、影片後,未經苦練即功夫無敵者。所以「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一文中,提出學習陳氏太極拳除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外,尚需一顆願心,為發終身行之的願心。練拳貴在有恆與毅力,要能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練,紮紮實實的練,在耐得住寂寞、孤獨下,磨練你的體力、耐力、意志力,通過這些考驗,則將終生受用無窮。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始習練太極拳時,是當成一項身體舒展運動,在渡過各項運動都會產生的酸痛、疲倦等階段後,隨著體能與拳架的增加,逐步靜心用意,打拳漸漸成為一種休息與練養。

在拳架已有相當熟悉程度之後,會開始檢查身體各部分的放鬆情況,依照頭、頸、肩、胸、肘、腰、腿、足之順序,並同時注意是否做到心平氣和(因為用意太過往往無法真正放鬆),進而點線面逐步擴大到全身內外,再配合拳架從單式、數式至整套拳架的次序反覆演練至漸趨自然。

師父在講授太極拳時,經常提醒手用力勿過,手中之力僅僅舉起手與臂而已。在實際練習過程仍會動手,但漸漸也可體會手力是局部之力,用力太過則失之僵硬,且力之傳遞會產生斷續、無法連貫,形貌上顯現呆滯,直進直退,整體會造成頭重腳輕,無法落實鬆沉。漸漸改善上體之手動作後,接下來需注意上下相隨,進而連成一體。

另一方面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無論是從書本、影片或觀看第三者演練而言,個人常常會停留在2D平面感覺,較無法以上下、左右及前後現實三度空間感受或思維太極拳的拳式,加上其動作皆以螺旋弧形動作相連,無凹凸、無終止,虛實、陰陽、進退、開合等,更是形成一種整體空間連續貫串之動作。因此如果一直以平面動作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就不可能「沾連黏隨」、「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更不用提到「舍己從人」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太極拳者,除了與老師學習拳架、練習套路外,不免涉獵相關的拳經、文章或書籍,期能有助於練拳,進而於拳藝上有所精進,個人亦不例外,平日除遵從師訓,老實練拳外,更不時研讀陳氏太極拳潘詠周大師所著作與太極拳相關之文章,對於潘師爺在太極拳藝方面之投入及精闢獨到之見解,由衷折服。這幾年來,承蒙師父教誨,於陳氏太極拳之特質及習練原則等方面,較之以往有更深切之認識。今謹將平常師父經常耳提面命之練拳要訣,以及潘師爺相關著作中經常提及之學習陳氏太極拳相關事項,就個人理解部分,整理提供學習太極拳之同好參考,期能於拳藝研習有所助益。

學習陳氏太極拳,首先應先瞭解陳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的不同,其明顯的不同之處有三︰

一、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顯。

二、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轉,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三、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習練過程,慢慢發覺是在身體活動中去改變思想,而思想的改變進而在拳架或推手中得到強化及印證。短期間得到身體的健康、肢體的開發及心意的抒發,長期的效益是帶給我們幸福的人生。

以練拳過程為例,太極初勢一擺,先自頭至腳省視一番,此時陰陽未生,一片混沌,觀察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充斥『得失心』。例如昨天沒有打拳或打的不夠,則生『慚愧心』、『懊惱心』;略有所得則生『得意心』、『慠慢心』。需持續好一段時間,俟穩定後才略得『平常心』。

行、住、坐、臥當中,過去常會發覺精神無法集中,或是歸咎生理、心理,也許是兩者交互影響。練太極拳過程,從初開始的外形摹仿,逐漸從粗略的『體動』到較細緻的『意隨』,長時間習練下來,精神意識就比較能夠集中。因為透過知覺的運動,我們打拳的時候,需要隨時體察到身體的各部位,也就刺激了各部位神經的活動,也因為經常地活動,使得身體漸漸增加敏銳度,反應中兼具敏捷與平衡。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909月間,機緣巧合的情形下在地方行政研習中心隨江弦蒼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回想開始學拳的情景,從基礎24式的「太極初勢」、「金剛搗碓」……一招一式學起,在懵懵懂懂的狀況下,大概不到一年的時間,將老架頭套64式學完。開始學拳的階段,幾乎著重在記憶,每招每式的肢體動線及招式間的銜接,對於老師常掛在嘴邊或書上記載學習太極拳應注意的原理原則,尚無暇關心注意。這段期間,打拳只是好玩或運動健身的想法,並不積極投入,所以並無固定練拳的時間。

民國92年間參加矯正班的課程,一班十餘人,每週上課一次,上課時從「太極初勢」、「金剛搗碓」……一招一式重新再學起,江老師依照每個人的缺點不厭其煩的指正、示範。這段期間,著重於招式動作之矯正及練習,經由老師的指正及揣摩老師的動作,逐漸認識陳氏太極拳每招每式的深奧,對練拳亦漸漸產生興趣。在這個階段,雖有練拳的興趣,但因惰性作崇,經常天人交戰,練拳時間亦不固定。期間對於拳架中較困難的招式,尚無法達到要求,整體而言,拳架雖較剛開始學拳的階段進步,但仍然有限。

9211月底,因對陳氏太極拳有濃厚的興趣,有心習拳,並得江老師惠允,拜師入門繼續研習。入門後又先後學習了推手及砲捶、新架等套路,對於陳氏太極拳有更廣泛的練習與認識,再加上師父的訓示與鼓勵,知道學拳除了師父的指導外,還得靠自我要求,實實在在的練拳,才能有所進展。這段期間,由於對老架頭套之招式已較熟悉,肢體動作經過前二年的鍛鍊已逐漸柔軟,練拳也較認真,先前有些無法做到或達到要求的招式,如擺腳、跌岔、二起腳等,也都能逐漸掌握動作要領,拳架亦有所進步,同時因為熟悉拳架招式,心思逐漸能注意到「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等太極拳原理原則,再經由老師不斷的提點及反覆的練習,對拳架也有較深入的體認,而練拳亦由興趣轉換為習慣,漸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

學習陳氏太極拳至今已是五年有餘,在過去一千八百多個學拳的日子裡,回首每個階段所遭遇的問題及檢視個人用功程度,不盡相同,其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學拳期間不免有怠惰或低潮等情形,所幸經由老師的鼓勵,總能繼續練拳,未曾放棄。雖然練拳佔用了生活中不少的時間,甚至犧牲休閒活動,但學習陳氏太極拳確實也讓我獲得了身體健康,這個無價的好處,日前拜讀「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一文,檢視個人目前學拳情況,應屬第二層功夫,距離登堂入室尚有一大段距離,雖是如此,相信只要堅持繼續練拳,終將有所收穫,誠如古云「學海無邊,唯勤是岸」,期與陳氏太極拳愛好者共勉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越接觸太極拳,就越覺得明師指點的重要。但若是對太極拳沒有學習的企圖心與學習熱誠,不論遇到再高明的老師,花再多的心血來教授,也都不會有太大的進步。但是熱誠由何處而來,除了要親自去做,還得勤加練習,直到體會出其中的益處與樂趣。

學習任何事情若是不能養成習慣,那根本還談不上是學習。習拳最大的障礙在於對抗自己的惰性,如何把它變成生活應辦事項,成為一個「慣性」,否則「技術、技巧」根本是空談。

從開始的好奇與憧憬,到後來不分寒暑的流汗與酸痛,練拳從一個角度來看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很難在短的時間看到成果。這時如果心態沒有調整好,可能會視練拳為畏途,不是見異思遷,就是由逃避直到放棄

「知難行易」或是「知易行難」。其實習拳的過程中,也知道要往「知行合一」目標邁進。有時仔細想想,師父講的懂了?真的懂了?做的到?能得心應手?一想至此,浮現師父「苦口婆心」的叮嚀:「有空就練」、「老實練拳」。

為「往聖繼絕學」或者陳義過高。但一路走來,逐步領受到習練陳氏太極拳的益處與奧秘。時間日積月累的飛馳過去,藉此勉勵自己在太極之路能誠心以學,持志以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原本之生活慣性,肉體如負重擔般地逐漸遲鈍,精神容易疲勞,和所企盼的瀟灑、輕鬆與自在人生真是背道而馳。直至江師父至省訓團開設陳氏太極拳班,隨師父習練一段時間後,終於使晦澀的生活產生轉機。雖然所習尚淺,但透過「鬆」、「沉」減少肢體緊繃所導致的疲乏,且在肉體與精神的提昇與體質改善上已有「覺昨日之非」之感。

為能與陳氏太極拳同門進行拳藝上的交流,今年度師父安排與張東海師叔及其弟子們進行推手交誼。在互推中能反應拳藝與內心深層修養狀態,是檢視個人拳架缺失的最好機會。在與多人互推的過程中,即使是平時知道在推手時要鬆柔,但臨陣一遇上頑強硬頂的對手時,原始自我防衛本能生起,往往陷入拙力頂抗當中;明知是在練習,仍不自覺生起一決勝負的念頭。說來慚愧,平時所學的原則與技巧不知跑到哪兒去!在與張師叔推手時,因肢體的伸展不足與犯了斷腕的毛病,經提醒「最初也是最後」,更體認到要作好推手,需更用心於平日拳架的練習。

今年適逢潘詠周師祖百年誕辰,會場中播放了師爺頭套老架一路的演示,因資質魯鈍,實無法領會其內涵與精神,只感覺師祖老人家有一種氣定神閒的中國文人氣質。會中安排數位師叔伯及來賓的老架、小架及砲錘等演練,感覺太極拳打到某種程度,顯示出來的招式就有藝術美感,但其味道又因人而異,有的樸拙渾厚、或是端莊雄偉、有者工整精美、甚至飄逸飛揚。雖只是數分鐘至十數分鐘的表演,卻是台下數十年的苦練得來,光是這份堅持就值得我欽佩與效法。

在忙碌且充斥各項資訊的現代社會,身心的和諧統一與個人的苦樂,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繁榮息息相關。練拳雖是寂寞的「不歸路」,卻是一條能由技到藝通於道的明路,但這路上如無明師的指點,則易落入自以為是的「盲修瞎練」。幸蒙師父收入門下,藉由每週的團練,將師父的勉勵與拳理闡釋,一方面用於拳架與推手的修正,對於待人處事的道理,也有另一層面的體會,越來越發覺陳氏太極拳是一個兼備陰陽、剛柔與虛實,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的高明拳道。若僅是淺嚐即止,則終身不得其門而入,只有老實依照師父的教導,秉持一顆終身力行不退之常遠心,才能在太極之路窺得奧妙。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94)年109日師父 江弦蒼 老師帶領著一行近百人,於當日清晨六點鐘在台中、彰化員林及南投三地,分別搭乘三部遊覽車北上,參加由其師兄弟組成之靜盧陳式太極拳社在台北縣政府大禮堂舉辦的「陳式太極拳宗師- 潘詠周 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個人非常幸運的也是其中一員,得以有此機會學習觀摩師叔伯及眾家前輩表演太極拳功夫。

本次紀念會於當日上午九點鐘開始,會中安排有潘師爺生前照片回顧介紹、老架、砲捶影片欣賞,以及由師父、師叔伯的拳架、擖手等表演節目。表演節目在蕭抒國師伯個人表演老架中揭開序幕,接著由師父與眾家師叔伯分別表演砲捶、小架及擖手等節目,另外並邀請特別來賓 李永居 老師表演38式、 鄭國輝 老師表演新架一路及趙堡架之綜合架、 謝棟樑 老師表演老架、新架一二路之綜合架及 蕭治傅 老師表演和式架等。

觀賞表演節目後,對於眾家師叔伯、師父及特別來賓分別表演之拳架、擖手等功夫之體現,深感敬佩。在表演中各家拳架及表現方式不盡相同,雖然各有其特色,但在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及剛柔並濟、快慢相間的本質方面是有其共通性的。參加本次紀念會也使我對於學習陳式太極拳有更深的認識,了解陳式太極拳之精深是需要下功夫來學習的,其投入學習之心力與日後功力之高低有其關聯性。

對於參加本次紀念會,除學習觀摩師叔伯及眾家前輩表演太極拳功夫外,最主要之目的在於紀念陳式太極拳宗師-潘詠周師爺的「百年誕辰」,師父為使本次紀念會更具意義,特別撰寫文章,記述其當年追隨潘師爺習拳概況,並製發印有潘師爺肖像及所作詞句之紀念衫分送參加學員,與眾學員於會場中合影留念,使本次紀念會在拳術功夫的觀摩學習外更深具追思紀念意義。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