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師父文章影片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 學太極拳追求什麼,現在外面教太極拳的團體的特色是,學得多但不深入。比較幸運的是我們接近了核心,潘老師跟陳發科學,我們跟潘老師學,一脈相傳,那些外圍團體算是周邊的。什麼是核心?就是要有深度,得到了深度內涵才能傳下去。既然接近核心,就要下定決心犧牲自己去多練,提高拳藝,棒子才能傳下去。時間再少也要在玆念玆,念念不忘,懷著感恩的心好好去練,有各種苦要承受下來。我在做營造時,忙的很累沒時間練拳,躺下來只好用想的去練拳,這就是念念不忘,就是不要忘。

        2. 接下來進入主題,練太極拳追求的核心深度就是內勁,其他武術追求的也是以勁為目標,從小到老練拳若達不到此目標,可能會心慌,我就碰到這樣的人,他告訴我不知何為勁,他擺出來的姿勢不錯,在我眼裏都是外勁,費事用力,難怪心慌。所以沒有touch那一塊會沒有深度,時間久了因為知道有那一塊沒練到會心虛的.有些人是看得到touch不到,我很幸運跟隨潘老師時,老人家已學拳50,從不斷接觸中體會領悟那塊核心所在。你們在我練拳13年至30其間來跟我學拳,雖然比不上我與潘老師之間的接觸領悟程度,但也算是接近了核心,所以有機會touch到那一塊深度,因此就要去touch,要渡過低潮期,保持念念不忘。我也有過低潮期,但總是想要練ㄧ下才不會忘。有一次去看蕭師兄他說久未練砲捶竟然忘了,蕭師兄功夫不錯因不練而忘了。我因為教拳所以四套有練,但還是以老架為主。

       3.現在談內勁的定義,勁是合力,將很多部份一起幫忙出這道力,找愈多愈好, 每個部分分擔愈少,勁表現出來會更細膩,細膩中會出現彈性力。勁是動態的,所以有時間與空間的分散,也就是分出去的力,如想腳先動再到手這是時間分散就無法成勁。推出去偏掉是空間上的分散,所以發勁不要想,簡單,時間不散,空間不散,找很多部份來形成合力就是勁。明白練時不會偏差,

       4.何謂內,不太顯於外、不需要有大的動作、不粗糙、有中心、不周邊、這就是內。不是練就好,要有內的概念,否則只是外勁,吃力費事是外勁,因與潘老師接近有機會領悟內勁,有些人領會到他們老師的是外勁,算我運氣不錯啦,因為潘老師已練拳50年可讓我肢體接觸領悟touch。雖然不是可常常接觸,16年來一直保持接觸,因此終於有機會學會何為內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陳氏太極拳小架與趙堡太極拳協會小架      

趙堡太極拳現在可分忽雷架、代理架、和平架,而陳氏太極拳小架潘老師曾跟我說,這是相當原始的小架。潘老師的小架是民國24年跟馬先生學的,其所練之拳架是在趙堡學習的,也就是陳清萍所傳之小架架式。後來在台灣,潘老師知道王晉讓先生會打小架後,也就是現在趙堡太極拳協會所打的架式。潘老師就沒有再教我們現在打的小架。後來日本雙龍拳法總會來台表演陳氏太極拳,其架式與潘老師的小架幾乎一樣,據說來源也是趙堡。

             (二) 着熟、懂勁、神明之完成之大約時間流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七十四至七十八年間,我因從事營造業應考到中東科威特工作。以當地之氣候、環境,要能好好練拳並不容易,只能隨機練練,沒法有固定的時間、地點有計劃的練習。在這期間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四下無人可請教,最穩當可靠的還是寫信回國求教於  恩師,他老人家真是慈悲,有問必答。

我在國外期間從書信中受益匪淺。

這是其中一封老人家的回函,其他的都因我多次搬遷或寄放親友家,不慎遺失,至今回想也甚為可惜。

信中對於練拳要「合乎自然」,要去除「欲速之心」、要循規蹈矩,可望達到五層功夫之內涵,練成「周身一家」之妙境……等都透露了一些訊息,我想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應該對諸位有所裨益。

江弦蒼(灑明)引讀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曾經寫了一篇「練拳戒、定、慧」來與練拳諸君共勉。文中的「定」說的是練拳最好能定時定點,不要到處攀緣,要定下心來,穩定的練下去。先祖 陳鑫云:「三年不窺園,壹志併凝神」,就是這個意思。而這也只是大要,也只能算是「初定」。而今我嘗試以另以角度來說明這個「定」字。

先賢曾云:練拳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這種由大慢慢縮小以至於無,由外慢慢往內集中的造化也就是一種「定」的成形。前面戒定慧的「定」比較屬於意念、觀念性質的,變異性大,可隨意改變。譬如你原先並不是固定在每個清晨練拳的,不過只要你意志堅定,把鬧鐘定好,今天一定可以起個大早,但是如果隔天鬧鐘依然響起,你卻被驟降的溫度、刺骨的寒風、溫暖的被窩影響,你那固定的東西仍會一夜生變,所以說它的變異性大,但是可不可以讓它固定下來?可以,養成習慣就是。所以說如果你的職業、工作是屬於朝九晚五的,更應該把握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另外這個「由大圈至小圈,由小圈至無圈」的「定」是屬於肢體實質性的,它的變異性不大,今天跟昨天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可控性也小,練沒成圈之前,你絕對比畫不出圈來,既已成圈,就是隨便比畫比畫,也處處是圈,不是可以隨便裝模作樣,想要怎麼去控管它都可以如願的。

太極拳是以操練肢體為本,積久功熟,「能懂勁、以致用」為其依歸,至於「以技入道」則各憑機緣、個別信仰而各自表述,無一定數,所以這一區塊不是太極拳的領域,也沒要去追究,那已是界外衍生的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多年前一起練拳的師兄弟相約前來寒舍,欣喜莫名。在驅車接客途中,往日練拳的情景一一浮現,感嘆時光飛逝,大家都成了家、立了業,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那時年輕的樣貌不再,可是終生行拳的心依然存在,好,難得。
   
太太在家已稍稍整理了客廳,為迎接稀客而忙碌著,開水也煮滾了,客人坐定,我泡了一壺清茶,大家喝著喝著,互問長短,一家妻小都也平平安安。
   
此間提及現在各師兄弟練拳,各有各的樣貌。談論的結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見解,那就是各師兄弟在跟隨  先師父學拳時,因每個人的程度、資質、優缺點不同,而在  先師父因材施教的情況下,每個人接收的訊息、感受、理解的深淺又有不同,以致有現在的結果。這讓我想起  先師母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們各師兄弟的缺點,變成了各師兄弟的特點】。
   
近午,一行四人前去用餐,大約下午一點鐘,驅車進了東海校園。師兄弟各自演練了一趟老架頭套,交流討論了一番,表述了一些自己的練法、想法、心得。
   
在此我提出一些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乍看之下,輕靈是輕;沈著是重。既要輕又要重,不是矛盾嗎?

練太極拳之程序,各位或許還記得,其中有一條是『去僵求柔』,其意思很顯然的就是把僵硬去除,求得柔和順暢。要把僵硬部份去除,就是要把未經鍛鍊日常生活習慣常有的、笨拙的、不該用而用的一些不當用力方式改變,而其用功方法就是『放鬆』,即術語常講的『鬆沈』。

沈,不是用力重壓,而是放鬆讓氣血下降至腰腿以下,至腳底。當然你必須做好『立身中正』、『空胸鬆腹』、『含胸拔背』、『氣沈丹田』、『鬆腰落胯』、『尾閭中正』、『腳掌貼地』、『圓 屈膝』、『沈肩墜肘』、………等。

當你未做好鬆沈時,你的整個身體好像是剛從濁水溪裡舀起來的水混濁不清,水與泥沙和在一起,混混沌沌的。當你達到鬆沈的狀態時,你的身體就上下分明,好像泥沙往下沈澱了,而上半部的水也清澈了,進而達到所謂上虛下實;而當你下盤穩定紮實,上身自然清靈不笨拙,真所謂虛實分清也︵虛實分清還有諸多層面不同的表現,日後再為文說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有幾位同學相繼問我虛實的問題,我想剛好藉點篇幅向大家嚐試說明,期望大家能有進一步的瞭解,或許對拳藝有所幫助。

太極拳在背後有一套完整的理論為後盾,使其數百年風行不墜,那就是陰陽、黑白、虛實、剛柔……也就是說宇宙萬物本為一體,自性自在,恆常中有變化,變化中有恆常,奧妙無窮,不用多說,說也說不透徹,再怎麼詳細,也難免有遺漏之處,難以還其本來面目,因此不說最好,說了就不圓滿。因為同樣一個字、一句話,每個人解讀都不同,在心裡面所起的作用都不一樣,再經過個人不同的加工過程,產生的肢體動作更是不會相同,充其量只能說:﹁原則上是這樣﹂;言語上更為因為語氣上的差異而產生偏頗。

古之賢達人士久經追踪、分析、統計之後落以文字,試以太極陰陽之理論做說明,其意或想教化眾生,使能趨吉避凶、安身立命,但同時也使得很多人徒增不少見思煩惱,甚至越參究越迷糊。尤其是太極拳藝從理論至落實在肢體動作上,中間有太多的障礙要克服,太多的心路歷程,不是理論懂而已,那僅只是假懂,真懂要練到肢體自然展現陰陽道理時,自然就懂,不假言詞,太極真理已活生生的在肢體運行中昭然示現。

基本上,太極拳的虛實至少可以用三種模式來分析探討。這三個模式應該要分開來講,所以在與人討論時,應先說明是在那一種模式裡來探討的,才不會混淆不清,引起口舌之爭。

第一種模式,應以雙腳承載身體的輕重來分虛實。假設某人體重是 一百公斤 ,先準備兩個磅秤,請這個人一腳各站一個磅秤,如果說右腳佔 六十公斤 、左腳佔 四十公斤 ,那麼很簡單就可說右腳為“實”左腳為“虛”。至於手的部份,則依照交叉對應理論,右腳實、右手就虛;左腳虛、左手就定義為實。那麼這是最簡單又明確的定義模式,大家最易明白。以老架頭套拳架之攬扎衣及單鞭為例,攬扎衣在式子完成時︵以下稱為定式︶,右弓左箭步,右腳重、左腳輕,所以說右腳為實、左腳為虛。如果你右腳輕、左腳重,那基本上你可說是最基本的“虛實分清”都沒做到。另外手的部份,依交叉對應原則,右腳實則左手實,左腳虛則右手實。而單鞭定式時,左腳重、右腳輕,所以左腳實、右腳虛,而手的部份則是左手虛、右手實。至於定式中間的過渡式如何定虛實呢?在此您必須先明白由於陳家太極走的是螺旋纏繞勁,因此大致上當腰向右轉到底時,右胯也落到底,右腳重,所以右腳為實;而當腰向左轉到底時該落左胯,此時左腳為重,所以左腳就是實,而在落“實”之前,就可定義為“由虛漸變為實”,這也符合太極圖中陰陽消長之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師父  潘詠周先生,民前六年九月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壽終正寢,享年九十有二,於今2005年滿百歲冥誕,眾弟子有感於  先師恩德,特召集眾師兄弟齊聚一堂,舉辦追思聯誼會,緬懷  先師生前種種行誼,並安排徒子徒孫,將  先師所教拳架、推手演練數回,以示弟子不忘所學、無負師命。

愚徒弦蒼[灑明]憶念  先師教誨,歷歷在目,俗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恩浩蕩,沒齒難忘。多年來自知資質魯鈍,難有成就,然為承續師學,不敢一日或忘,朝夕奔走於台中、彰化、南投之間,為陳氏拳學之發揚而戮力以赴,期使後學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後浪超越前浪,令陳氏拳藝不致到我輩手上而淹沒不彰。

余感念師恩,數度哽咽,泣不成書,然值此盛會將屆,掩忍悲痛,以余記憶所及寥寥數語遙念  先師,並期諸位能從字裡行間同感追思之情,然因筆拙,必難周全,懇祈同好、先進、後學見諒。

先師父,江蘇吳縣人,民國二十年於北平大學就讀時,經 劉慕三 先生極力推薦,拜於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世代表性大 師陳發科 先生門下習藝,在此之前一年,  先師先後學過楊氏、吳氏太極拳數月。  先師父從  先師爺學拳,日日研練,將近四年的時間,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在拜別  先師爺時,謹受訓示的[虛實分清、上下相隨、全身鬆淨、內外相合]十六個字,一直為  先師終生行拳研練之座右銘。

先師父體格清瘦,高約 一百七十公分 ,體重不過 六十公斤 ,慈眉善目,一副文人模樣,遠看真不知道這位弱不禁風的老人家身上,竟懷有駭世驚人的上層功夫。近看他老人家,目光炯炯、胸有成竹的神態,再仔細往下瞧瞧,丹田像一顆排球那麼大,手掌也不小,視力、記性都很好,聽力稍差。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門修學有戒、定、慧之說,先以守戒,而後得定,繼而生慧,戒不持守,不能得定,慧即無從以生。

  近年來不論在自我行勁走架持練的自省,或是對眾多學員之細心觀察,練拳與向佛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試抒管見,或可啟迪後進,免入歧途,期能後浪推前浪,甚而青出於藍,增我陳氏拳學之光。

  練拳何戒?先戒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之不當:練拳時段隨緣方便,但仍以清晨為佳,若要長久的練下去,一定要有早起的習慣,過慣夜生活,子時之後才就寢的,或是平日有酗酒習性者,想要把拳練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暴飲暴食,或大魚大肉太過豐盛,有礙腹內清淨,濁氣太多,心不得清涼,本來可練八趟、十趟的,可能因而練了三、兩趟就練不下去了。

  再戒好高騖遠,練拳勿必循序漸進,切戒浮躐等,每天最重要的是行拳走架,一定要先把拳架練了幾趟,再練練單式,有同學一起,則可練練擠掤攄之四正推手,照規矩練一陣子,再來前進、後退,加入正圈、反圈--------如此,從不變的走圈當中,去體悟細微的變化,慢慢才真正有所收穫,不可每天都想怎麼發勁,怎麼用「絕招」來對付自己的師兄弟,切記「無招勝有招」、「練拳先要去僵求柔,積柔方得以成剛」,免得勝在眼前、敗在未來;得之於外、失之於內。

  三戒夾雜、不一門深入:練拳要能得其門徑,總要練過十年以後。淺嘗輒止、中途變卦、起了疑心,自難有成。一樣沒學好,到處東學西學,學得越多,分配的時間就越少,每次練拳時,自己都不知要先練什麼、後練什麼。拜了很多名師,東奔西跑,累得要命,把原本已經修練很久的東西,反而擱在一旁。如此夾雜紛亂,阻礙了精進之路,這不是智者應有之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負之間                江弦蒼

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在陰陽並濟的拳路上前進,一輩子就在陰陽之間摸索、在正負之間掙扎,終究接近臨界點〝零〞的空、虛、無之圓融妙境就我本身而言,開始時不太在意,以為陰陽就是一種理論。黑白、晝夜、上下、盈虧等,凡是有對立性的事或物,掛以陰陽之名,無一不可,因為〝想當然爾〞,所以自以為明白陰陽道理,也就不經意的將“陰陽道理 拋諸腦後。

   
  後來練拳經年,慢慢發覺,陰陽之理,不止於我當初所認知的膚淺、表層的領域而已,這並不是說陰陽道理是錯的,而是當初我自以為知道的陰陽,在日後看來,它是空洞不實的,我並沒有在行拳走架中去實踐。這也就意味著,我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練太極拳的名號,卻沒真正落實太極陰陽大道。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