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顧過去的一年,練習的時間少了許多,實在頗感汗顏!心中倒還慶幸著師父沒有下禁課令,至少讓上課能多少催促著自己練練拳,沒有就此荒廢。

這次心裡產生了一個念頭,想將我們目前上課的過程平實的紀錄下來,希望能是將來的一個清楚的回憶:

幾年下來,我們這群師父在員林授課的門生,固定每週五晚上七點半集合在租借的場地,一起練習並接受師父的糾正與教導,但每個月的第二週改為在週日於東海大學上推手。在我們到達場子後,通常還會有點時間,個人自己做些暖身的練習,師父到了之後,我們會集合起來,由師姐或師兄發號令向師父請安,接著師父就會一個人在前帶著大家打一趟老架和砲捶,不僅讓我們每個禮拜都可以從觀看師父的身影而調整自己的不足,還可以抓到整個拳架的韻律和速度。完了後有片段的休息,大家可以喝喝水,交流一些訊息,做些討論,或者也可以在這時處理些行政上的事務,收費登記、配發資料等等!

接下來是新架的授課課程,大家會跟著師父把前幾週的式子打上三趟,師父會問我們有沒有問題,然後才進入新的新架拳架教學。這時,師父會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以分解的方式,並且變換角度來解說。大家就自己找自己要的角度去觀看師父的動作,是很自由的!在講解完後,師父會帶大家把新的拳架打上五到七趟,讓我們能在腦子裡有較完整的記憶,之後大家就分散各自練習。這段時間會比較長,師父會在旁邊靜靜的觀看一段時間,讓每個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沈浸在新拳架的練習中,慢慢地開始有人找到不明白的地方會向師父請益;有人打得〞離離拉拉〞,也會當場得到師父的教導修正。再往後,也可能開始有人會提出對舊的拳架的相關問題,師父會現場示範演練,甚至引申到與人對陣的應用上,真的是樂趣無限。

時間到了尾聲,是晚上十點。師兄、弟們再次集合成隊形,師父在前面或者宣布一些事情、或者再給大家一些勉勵,然後仍然由師姐或師兄帶頭號令,一起向師父致上我們真心的感激。解散後,各自踏上平安的歸途!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拳七年,不敢言『成』與『不成』,反躬自省總有心虛之處。平常練習之中,或偶有所悟,但總在彈指一瞬間,稍緃即逝,欲再捕捉,已不可得,徒呼奈何!

初學太極拳,總會全神貫注在姿勢正確,拳架接續的框架中;此階段眼神所注意者,皆在架勢記憶和手足屈伸之間,久而久之在無形中養成眼光淺短、思想窄化而不自覺。練習拳套只在乎本身所演練式,勢對錯否?快慢否?摺疊否?鬆沈否?呼吸正確否?卻把極重要的『眼神』拘限在己身肢體的小範籌中打轉,直到招式熟稔,心想『式』成。偶然間抬頭平視,眼隨指肚,視野延伸,寬廣無限;才發現另一個更開闊的境界,心胸為之豁然開朗,思緒更能緃橫千里,令人驚喜的是從此以後,整個盤架架勢,隨著眼神改變,不再拘謹於自身的小天地之中,開合之間另有一種伸展延長,氣勢磅礡的感覺,最明顯的改變是『掤勁』範圍擴大了許多。有感而發:眼神受限,拳藝必受限,功夫自然受限。

拳論說:『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又說:『眼神注於手中指,不邪視』。眼為五臟精華,為精、氣、神的窗口,因此眼貴有神,不可呆滯。平時練拳,眼神為尊,眼神需靈巧,目光應專注,眼光延長至遠方,身子步伐隨目光之動向而轉換,定式時目光更應平視前方。太極拳中有所謂四平架者:視平、心平、氣平、身平。視平為先,平視成熟了,立身定能中正,身肢必然延長,如此才能心平氣和的返照自己,一招一式合乎拳理規矩否?勤練一段日子後,必能達到整個身心內外皆平的更高層次。

筆者目前練拳重點,著重在『胯』的訓練,於是嘗試以眼神引領胯,眼動則胯亦動,眼轉則胯隨之而轉,眼定則胯沈。胯欲往何方,眼神帶之,總以眼神為主,胯為輔,兩者相輔相成,不離不棄。練習多日又有一得:眼神是外在的意象訓練,意欲往何處,眼神先至,意、眼、胯三者合一,更是精彩,更有意境。筆者天資駑鈍,打拳數年,雖時至今日,才豁然體會眼神之重要,然在興奮之餘,不禁大呼:『快哉!快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練太極拳後,平常行走就會注意步伐放得平穩,將身體重心放鬆於全腳掌,在空閒的時候會想想鬆沉,生活習慣也受太極拳的養生觀念而改進,透過練拳提升身體的免疫力,日常起居也較有規律,情緒也較穏定,練拳除了能夠延緩人體的衰老,增強機能的活力,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的原理,按著拳架正確的式子演練,人體自然會產生具有最佳的結構強度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由思考拳理的深層意識,能讓精神清朗氣爽。

我常在清晨時段練拳,一些早起的人,大部是中老年人,他們有做早操、做氣功操的,也有繞著跑道走的,能夠早起不容易,除了珍惜光陰,另外信念較堅定的人,才能持續每天的早起。想練成更需要堅定信念與尊重來源本質,所以找一處清靜地方,且不任意變更,熟悉的環境能使心境平靜,能專心練拳,引發思考。

為何練拳架又稱「盤架」,我想盤架意思是以正確觀念與著式練拳;對於「立身中正、呼吸自然、用力勿過」練拳三大基本原則,是陳氏太極拳規範,是否也可應用到他種拳路,又探索纏絲勁是出自身體何處,因自己還未練到真正瞭解的程度,所以也不敢只憑感覺推測,直到最近師父見我們「倒捻肱」大都是重心直退,没用胯帶曲線,及「金鷄獨立」僅用手上推,没用胯旋向上,所以再示範正確動作,其實這觀念曾經提過,只是當時未達到認知的程度,聽過隨即忘記,根本没聽進心裡去,今再次聽了講解後,才明白先學會鬆胯,才能在拳架裡用胯的旋轉帶動身手,因重心沈故手不用力,被引動漸形波浪狀,由於胯的旋轉能化開動作卡住角度,使更趨向圓形,而且隨時保有內外張合。師父帶拳團練時,雖摹倣跟著動作及速度,自己認為可以,但不經過師父講解,卻未發覺自己的缺點,所以前人已有許多經驗著作,自己僅是初學者,尚在摸索中,如果能循著腳步前進,一定獲得成就。因為前人經驗早已著書,這些東西早就有了,如果自己不善加利用,不看書也排斥他人經驗,自己可能會繞上許多錯誤途徑,花費大半輩子還得不到真理。師爺畢生練拳,最後訓示簡要貫徹的三大基本原則,當然無庸置疑,而是要靠自己來驗證,以我的缺點來說,當練拳時第一趟較專注,接下來注意力分散時,身體就會偏斜前傾,所以盤架隨時要注意「立身中正」,由上至下自然一線,呼吸自然順暢,對於「呼吸自然」初疑惑是為自然呼吸法或是腹式呼吸法

,其實只要立身中正,使拳練熟自然氣沈丹田,也達到腹式呼吸於最自在狀態,就是呼吸自然。怎樣使力才是「用力勿過」,是用意不用力或是在於接觸點的接觸力,雖然用胯帶動用勁不用力,畢竟自己拳架粗糙不夠成熟,尚未體會用力勿過的境界。

最近師父教授新架,於是注意胯的轉變才能使身手靈活,回想之前練老架時所忽略的地方,於練老架時又做了修正。陳氏太極拳之老架、新架、小架、砲捶雖架式不同,但基礎還是在於老架,其內涵仍然是陳氏的風格。然後知功法的修煉原來蘊藏於拳架裡,若能使手與身合、身與腰合、腰與胯合,裡外相合,進而虛實隨處轉移變化,漸進體會出「勁」,此勁非蠻勁,而是帶螺旋的「纏絲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來,由於工作關係,到員林場子練拳次數,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之後幾乎沒有到場子。最近到場子去,也是有一次,沒一次的。不過,為了不讓所學退步,再怎麼忙,再怎麼累,總是要抽出一些時間,把拳架練練。但每日練拳趟數,就不如以前了。

這一段時間裡,到場子的次數少,不能聆聽師父對拳理的剖析,不能親聆師父的指正,這種損失,不知何時日才能補回來。到場子次數少了,唯有從過去所學,在拳架上多加體會,多加揣摩。例如,師父說,拳架練熟了,要注意『鬆腹』。但是在拳架上,要如何鬆腹?「起式」如何鬆腹?「金剛搗碓」、「六封四閉」如何鬆腹?每一式、每一著如何做到鬆腹。在走架過程中,除隨時注意『用力勿過』外,要如何『保持鬆腹』之狀態。為了體會鬆腹是一個什麼情境,在練拳架時,勢必要慢,甚至停下來,體會一下那種鬆的情境,再走下一式。有時會忘記,一直練下去,當想起時,再體會、再揣摩該式。如此,一路練下來,鬆腹的感應,似乎不怎樣。想想,腹部與肩是相連的,手肘運行要「沉肩墜肘」,將鬆腹與沉肩同時來做,這樣一來,腹部就比較有『鬆』的感覺。但是肩沉腹鬆後,感覺不太能鬆下來,兩跨緊緊的,似頂著腹部。師父不是說,胯要鬆落嗎?不妨也把落胯加進來。肩鬆沉、腹鬆直、胯鬆落三者一起來,感覺上身體重量往腳底放,也有「重量放到腳底」的感覺。但是,有這種體會時,問題來了,就是大腿好酸,不能持久。有一次,自己覺得已經有落胯了,但師父說只落了一半,我就再鬆落一下,師父說:『嗯,好一點了。』,不過,大腿實在是酸。現在練拳是一面練腿力,一面體會所學。

另外,左手邊的訓練,例如「攬扎衣」定式時之左手、左腿是否空虛,「高探馬」定式時之左手順纏有無纏緊,「白鵝亮翅」定式時左手與右手有無微對拉的感覺,「青龍出水」定式時左手肘掌是否放在定位,諸如此類,一式一式的檢視,一式一式矯正。又如掤勁的鍛練,例如「攬扎衣」走到兩手交叉置於胸腹前時,兩手肘是否太靠近胸腹,是否成圓,雙肩是否自然鬆沉,還是懶散鬆沉。「白鵝亮翅」走到右手橫置胸腹前,左手掌指置於右手腕時,右手肘是否與胸腹保持一定距離,是否成圓,右肩是否自然鬆沉。類此情形,甚多要注意的,只能一項一項的,一式一式的檢討矯正,將所學所知落實到拳架上。

這一年來,就在時斷時續的情形下練拳,希望沒有荒廢所學,除促進身體健康,也期望拳藝日益進步。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卸下忙碌的心,滿載輕鬆的意,與一群同好,比手畫腳,伸展筋骨,這是一週當中最美好的時光。

偷個閒,找個空,純粹讓自身與她對話,咀嚼老師的叮嚀,風兒當裁判,不計名次,這是偶爾的福分。

信步重山溪澗中,隱然聽見,山神靈氣的召喚,水神喃喃的低語,不知何時畫了太極,忘卻了自己的形體。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乍看之下,輕靈是輕;沈著是重。既要輕又要重,不是矛盾嗎?

練太極拳之程序,各位或許還記得,其中有一條是『去僵求柔』,其意思很顯然的就是把僵硬去除,求得柔和順暢。要把僵硬部份去除,就是要把未經鍛鍊日常生活習慣常有的、笨拙的、不該用而用的一些不當用力方式改變,而其用功方法就是『放鬆』,即術語常講的『鬆沈』。

沈,不是用力重壓,而是放鬆讓氣血下降至腰腿以下,至腳底。當然你必須做好『立身中正』、『空胸鬆腹』、『含胸拔背』、『氣沈丹田』、『鬆腰落胯』、『尾閭中正』、『腳掌貼地』、『圓 屈膝』、『沈肩墜肘』、………等。

當你未做好鬆沈時,你的整個身體好像是剛從濁水溪裡舀起來的水混濁不清,水與泥沙和在一起,混混沌沌的。當你達到鬆沈的狀態時,你的身體就上下分明,好像泥沙往下沈澱了,而上半部的水也清澈了,進而達到所謂上虛下實;而當你下盤穩定紮實,上身自然清靈不笨拙,真所謂虛實分清也︵虛實分清還有諸多層面不同的表現,日後再為文說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個年頭過去了,若要提心得,往內心一問,除了拳架上經師父的矯正略有改進外,其他幾乎尚無多大的差別,為何如此?只言用功不夠,師父訂的一日幾趟拳,常因事停擺,只偶而在腦子裡演練,那哪能算練,頂多只能說是天馬行空罷了,沒用『心』,哪有所謂的『得』。

現今資訊的發達,有許多的好文章,就會在﹃空中﹄飛來飛去,此次就把一篇意境很好的文章,提與各位分享。

有位畫家曾提到,初學畫時,老師跟他說了個很短的故事,卻對他此後繪畫之路,有頗大的影響。

故事是這樣的:某次畫圖比賽,有來自各方的許多畫圖好手參加,題目是:「山中藏寺」。

許多參賽者一看到題目,就毫不思索地下筆,彷彿是十分熟稔的畫題,揮灑神速;也有人搖頭晃腦;有人對著畫布發呆,像是沈思構圖的模樣;更有人塗塗改改,修修潤潤。但多半畫的都是高山峻嶺中,有座清樸古雅的小寺,或是座落山巔,或是群山簇擁,畫布上幾乎不外山林、雲朵、寺院等等。不過,場中有個人卻是聞題不動,到時間所剩不多時,才從容下筆,完成他的畫作,最後,脫穎而出得到第一名,得到評審一致的同意。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愛的師兄姐大家好!

  非常感謝大家對本會的支持與愛護。本會謹訂於101415日(星期日)上午11時假彰化市聖華宮素食餐廳(地址:彰化市金馬路三段100號;TEL04-7201308)舉行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敬請 各位師兄姐踴躍準時參加

並祝    閤家平安身體健康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零零一年開始,是我的身體最差的時候,不但有「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而且視茫茫,渾身無力,年紀也只不過才剛踏入「知天命」之期,為何如此不堪?何況吾一向甚重養生,養生之道不外乎:飲食、營養、運動、睡眠及心理平衡,也略知預防醫學之理,有病絕不會拖延醫治,單以運動而言也從未間斷過,清晨就往山區公園走走,要不就在家練練國術、氣功、站功等,每天早晚至少練一小時以上,數十年如一日,可是健康卻每況愈下,雖服藥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效果總覺得不甚理想。靜坐思之:唯道我真的老了?還是運動方面有什麼不足之外?回想剛學習武術、氣功之時,教授者都說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可以強身…可是練了二、三十年,該來的病不是照來,甚至連不該來的也來了!或許竅門沒抓到吧!我始終相信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一定有其奧妙之處,常聽老一輩子的人說:武術與養生是合一不可分的,所以才有上壽一百二,中壽一百,下壽八十的說法,而且長壽並非帶病延年,既要長壽,也要身體健康,活到老,五臟六腑也要用到老;記得多年前台北有位廖姓的武術大師,在他七十多歲時還娶了一位差他六十歲的太太,照樣生子,確實令人敬佩,這也証明練武之人,健康一定要比一般人好才對,所以武術、氣功、內功等排在山、醫、命、相、卜五術之首的「山」,不是沒道理的。 回想七八年前,在彰化市社會教育學園裡,遇到一位熱心志工,本身也在教授太極拳的汪老師,我曾向她表明要跟她學太極拳,她卻很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學太極拳,一定要學│陳氏太極。」當初也不知陳氏太極是什麼?從此內心深處就烙下「陳氏太極」之印記,也不知道有誰在教?何處可以從學?經過數年,或許機緣已到,貴人出現,原來彰化縣救國團社會教育中心,早就有開陳氏太極之課,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毫不考慮報名加入,感謝老天,我終於搭上「陳氏太極」之列車。然而首先碰到的困難,就是要努力把練了二三十年剛硬的拳法放棄掉,才能銜接新的太極拳法,進而希望一門深入,三年來努力學習,一次又一次的矯正,不敢說脫胎換骨,至少已棄舊迎新,同時令人煩惱的「三高」,總算控制住了,而且吾急燥的個性也因練太極拳而改善多了。 師父常說:陳氏太極拳甚重視拳架的練習,拳架是體,推手是用,體練好,用自然就好。這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體屬陰,用屬陽,體用合一,陰陽合德│就是道,就是太極。太極拳乃根據易經太極四象八卦之理做基礎的上乘武學,其手足身法非常靈活細膩,非一般武學能及,屬於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用意練意,行氣練氣,練拳是要專心,以心行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太極拳也是一種慈悲的拳法│師父在示範解析推手的動作時,常說你若用力打,人家會痛,我們要打到讓對方感覺很舒服,人家才會敗得心服口服,這種思維理念,也唯有武藝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高手,才能說出如此慈悲之語,也真正合乎孫子兵法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誠如孟子所云:「仁者無敵」。即聖嚴法師所說:「慈悲沒有敵人」,這正是太極拳武藝的至高無上之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太極拳乃融合了易經、兵法,儒釋道醫學及力學於一體的武術,是氣功與拳法合一的「氣功拳」,其無量價值在此;難怪已故中國領導鄧小平先生,在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親筆題詞:「太極拳好」。所以在運動養生、養身方面,除了日走五千步的走路步行之外,太極拳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養心」運動,它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調整神經系統及改善平衡功能,確實達到養生、健身、防身的效果。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農業社會到工商業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於生活內容亦有不同,現代人之匆忙,相較於以往,許多時間都被佔滿,所以也沒有很多時間去從事運動,且易受限於空間,更沒有機會去運動,因此太極拳就是我們現代人最適合的運動,於自身之運動健身亦可得一藝,甚而推廣全民,乃利己利人之事矣。 當然,成一事乃非一蹴即成,需花很多心思和時間去做,且要有持之以恆之毅力,方可成之,學太極拳這幾年於身、心、靈方面都有所長,乃需更加努力方能較專精,於拳架之行走需更勤,於細節部份需更細膩,於勁的運用待開發,於心方面需更沈靜,綜觀一切,還有很多需再努力的地方,當然亦有所獲,有好的拳藝套路,有好的師父,有好的師兄、師姐,有好的時間背景,亦即有好的機緣,珍惜這一切,繼續持續加油,是目前心中的一種自我期許。 這一年來對於拳架有稍加注意到細微部份,也較知用力勿過之理,呼吸亦較自然,立身中正這部份,可能是目前需再注意,否則進步會較慢,因知太極拳於立身中正是最基本功,所以這點自身於走架時需一再的提醒自己注意。 新的一年又快到了,再一次的期許來年於學拳能再更進步,一步一步的成長,把今年之基礎累積到明年,一點一滴的成長,期許將來於拳藝上有一點點成績,才不負師緣、師兄弟緣還有這學拳的機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份有幸參加師父及東海大學太極拳社舉辦的一場太極拳表演盛會,並加入錄影、編輯的行列,從整個構思到編輯至最後製片過程,讓我得到很多難得的經驗。 這次整個節目動用了三部攝影機,分由三個不同角度全程錄影,最初只想將影片剪輯片段,再剪接成一個影片就可以,當將所有毛片看完後,我望著電腦上那隻剪刀發呆,從每個角度都有它一定程度的連貫性,接下來考慮著,若想要了解某一式的變化,並非在單一角度觀察就能滿足,況且這次節目中有新架表演,這是多數學員第一次觀賞,想必希望能從多個角度了解整個拳架。所以在一刀未剪的情況下,整個檔案資料運算也很龐大,總共有200GB。也曾因資料太大運算到一半電腦突然當機,只好再重新開始。最後當要將所有視訊轉成影片,總是在70%時候出現視訊異常,重複數次,甚至換電腦結果還是一樣,只好將每一單元獨立出來,一段段轉成影片檔,最後發現問題檔案出自師父的老架二十四式,經過重新編輯後,總算將整個串連起來製成影片。 在整個影片編輯過程失敗了很多次,但也讓我重複將所有拳架影片看過一遍遍,更巧在最後師父表演那段因轉檔失敗重新製作,使得我更加專心看著螢幕深怕再來一次,看了那麼多遍後,發現師父的示範如果以慢速度來觀賞,將會發現很多在一般速度下播放無法看到的細膩動作,提供給師兄、師姐們參考。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909月間,機緣巧合的情形下在地方行政研習中心隨江弦蒼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回想開始學拳的情景,從基礎24式的「太極初勢」、「金剛搗碓」……一招一式學起,在懵懵懂懂的狀況下,大概不到一年的時間,將老架頭套64式學完。開始學拳的階段,幾乎著重在記憶,每招每式的肢體動線及招式間的銜接,對於老師常掛在嘴邊或書上記載學習太極拳應注意的原理原則,尚無暇關心注意。這段期間,打拳只是好玩或運動健身的想法,並不積極投入,所以並無固定練拳的時間。

民國92年間參加矯正班的課程,一班十餘人,每週上課一次,上課時從「太極初勢」、「金剛搗碓」……一招一式重新再學起,江老師依照每個人的缺點不厭其煩的指正、示範。這段期間,著重於招式動作之矯正及練習,經由老師的指正及揣摩老師的動作,逐漸認識陳氏太極拳每招每式的深奧,對練拳亦漸漸產生興趣。在這個階段,雖有練拳的興趣,但因惰性作崇,經常天人交戰,練拳時間亦不固定。期間對於拳架中較困難的招式,尚無法達到要求,整體而言,拳架雖較剛開始學拳的階段進步,但仍然有限。

9211月底,因對陳氏太極拳有濃厚的興趣,有心習拳,並得江老師惠允,拜師入門繼續研習。入門後又先後學習了推手及砲捶、新架等套路,對於陳氏太極拳有更廣泛的練習與認識,再加上師父的訓示與鼓勵,知道學拳除了師父的指導外,還得靠自我要求,實實在在的練拳,才能有所進展。這段期間,由於對老架頭套之招式已較熟悉,肢體動作經過前二年的鍛鍊已逐漸柔軟,練拳也較認真,先前有些無法做到或達到要求的招式,如擺腳、跌岔、二起腳等,也都能逐漸掌握動作要領,拳架亦有所進步,同時因為熟悉拳架招式,心思逐漸能注意到「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等太極拳原理原則,再經由老師不斷的提點及反覆的練習,對拳架也有較深入的體認,而練拳亦由興趣轉換為習慣,漸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

學習陳氏太極拳至今已是五年有餘,在過去一千八百多個學拳的日子裡,回首每個階段所遭遇的問題及檢視個人用功程度,不盡相同,其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學拳期間不免有怠惰或低潮等情形,所幸經由老師的鼓勵,總能繼續練拳,未曾放棄。雖然練拳佔用了生活中不少的時間,甚至犧牲休閒活動,但學習陳氏太極拳確實也讓我獲得了身體健康,這個無價的好處,日前拜讀「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一文,檢視個人目前學拳情況,應屬第二層功夫,距離登堂入室尚有一大段距離,雖是如此,相信只要堅持繼續練拳,終將有所收穫,誠如古云「學海無邊,唯勤是岸」,期與陳氏太極拳愛好者共勉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乍看似簡單平凡無奇的事物,總在仔細玩味推敲後,方才能漸漸領悟其奧妙與寓意深遠之處。

記得師父在講解「掤勁」時,時常以紙為例:一張平整的紙片是單薄軟弱易折的,但如果將之旋扭之後,紙張在形變產生捲度後就會富有張力、彈性及韌性而不易摧折…。乍聽之下,只覺得「對啊!是這樣沒有錯啊!我懂…我懂…」,呆頭楞腦的我心想這是很淺顯易懂的物理力學原理啊。

某個秋日午後發呆的片刻,偶然間把玩到一個小小的紙捲,無意識地在手中將之反覆旋緊鬆開、再旋緊鬆開,就在旋扭到緊度最強的剎那,猛一回神,才赫然驚覺意識到紙捲不再被輕易揉壓捏扁,其張力、彈性及韌性就在我無意識反覆的旋緊、放鬆過程中與之俱增;仔細觀察,如果只是一味旋緊而不鬆開的話,紙捲會因缺乏彈性而直硬易折,反之,當旋緊的力量釋放後,紙捲會具有自然的柔軟曲度與張力且極富彈性,會隨著外力來去而自然旋轉彎曲而不易摧折;繼之,玩心大作的我,將紙捲一再反覆旋扭得更緊、更緊、再更緊,當紙捲再度被鬆開時,其捲曲度更為細密、彈性與張力也更佳,甚至可隨著外力而壓縮伸展,外力來即內縮,壓縮到極致時,竟成一個短小多層次厚實的捲軸,可承受著強大外力而不致輕易塌垮,外力一釋放,它隨即又自然伸張……。這小小紙片竟在改造形變成為紙捲後,這麼…這麼…有力量!不是剛強易折的硬力喔!是柔化、有彈性、雍然自在、輕鬆而不見絲毫勉強、在不著力中呈現出的力量。

當這原本在我心中以為再簡單平凡不過的事,鮮活的展現在眼前時,所帶來的啟發卻深刻得頓時讓我有點咋舌傻眼,彷彿我從來不曾知道這些道理似的,眼看著紙捲的一幕一幕的變化過程,「鬆鬆柔柔中帶著掤勁」、「不要錯把僵勁當掤勁」、……師父平日教導的話也一句一句的浮現腦際。可能師兄、師姐們會笑我呆,但我似乎直到那時候才真正恍然大悟的瞭解到,手中小小紙捲所展現的力量與狀態,正是師父所說「歷經反覆粹煉成化後所衍生的自然掤勁」。這小小的紙片,竟把師父平日不厭其煩舉例講解的「掤勁」,自頭徹尾地向我表演呈現了一番,彷彿也譏嘲我不該那麼天真的夜郎自大,自以為懂而沒有仔細用心的去體會師父苦心的教導。

可惜的是,「腦袋瓜瞭解」與「身體能做到」是截然不同的兩碼子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越接觸太極拳,就越覺得明師指點的重要。但若是對太極拳沒有學習的企圖心與學習熱誠,不論遇到再高明的老師,花再多的心血來教授,也都不會有太大的進步。但是熱誠由何處而來,除了要親自去做,還得勤加練習,直到體會出其中的益處與樂趣。

學習任何事情若是不能養成習慣,那根本還談不上是學習。習拳最大的障礙在於對抗自己的惰性,如何把它變成生活應辦事項,成為一個「慣性」,否則「技術、技巧」根本是空談。

從開始的好奇與憧憬,到後來不分寒暑的流汗與酸痛,練拳從一個角度來看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很難在短的時間看到成果。這時如果心態沒有調整好,可能會視練拳為畏途,不是見異思遷,就是由逃避直到放棄

「知難行易」或是「知易行難」。其實習拳的過程中,也知道要往「知行合一」目標邁進。有時仔細想想,師父講的懂了?真的懂了?做的到?能得心應手?一想至此,浮現師父「苦口婆心」的叮嚀:「有空就練」、「老實練拳」。

為「往聖繼絕學」或者陳義過高。但一路走來,逐步領受到習練陳氏太極拳的益處與奧秘。時間日積月累的飛馳過去,藉此勉勵自己在太極之路能誠心以學,持志以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終將至;歲月總在盈虧摸索中流逝,以為,在太極的領域裡,可以得到身心安頓,但肢體語言,卻如此不受教,試著想要去僵求柔,但柔軟心不夠,亦如佛曰:『兩手空空,放不下!』。

唯有學習放空自己,心情歸零,肢體歸零,因為,歸零才是加分的開始。

雖為兩儀門生,但兩儀一詞甚深,雖名為練武,但實為以技入道,非得其表相,名相而已,且由推手中可略知,大千世界,取之、棄之、相互伴隨。有所棄,才有所取。淘汰自己的缺點,選擇自己得長處。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故智者求缺。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渴望完美,但不拒絕缺憾,要能以遊山玩水的心境,步行於自己人生的千山萬水,任運逍遙,興衰成敗皆是道。何妨預留自己的成長空間,五味皆嚐才是完美人生!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