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貫串觀念導入---肢體連身甩之用-----感謝師父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拳心得                                        許佳瑞

間隔了一年,終於在十月份歸隊練拳。

由於個人工作因素,從去年九月中旬起中斷了每周到彰化中學練拳的行程,起初心中頗為擔憂自己的進度落後,直到春節收到師父的簡訊提醒我練拳需「心勿忘、勿正、勿助長」,才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緒,依循著先前師父所校正的拳架,認認真真的每日練習著老架頭套。

經過週而復始的演練,慢慢從中體會到腰跨的旋轉及如何帶動四肢末梢,也慢慢感受到鬆沉落跨的感覺,練拳這件事果然急不得,唯有一步腳印的練下去,才能慢慢體會箇中奧妙。

重新歸隊後目前正努力學習著二路砲捶,期勉自己能持之以恆的自我要求與鍛鍊,才不辜負師父平日的苦心教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剛﹂?真正的剛必須在鬆的前提下,展現周身之力、整體之力,能在瞬間發出彈性勁。

所謂﹁柔﹂?柔亦是在鬆的前提下,有韌性的、有彈性的周身一家,一動全動,才能做到真正的柔。剛不是用力,柔不是無力。

太極拳是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要做到柔,須先能鬆,亦即由鬆入柔,運柔成剛。鬆並非完全不用力,而是鬆開,周身節節鬆開,不用多餘的力,只用足夠支撐身體,運轉肢體之力。

師父曾說,初學拳者先作到去僵求柔,此階段須三至五年,此期愈長,愈可把僵硬去的徹底,進而積柔成剛,此期約須六至十年。柔愈多,產生的剛即會愈有勁,且所得之勁為彈性勁,亦即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有最柔軟的彈性剛,也是質量最堅的剛。無柔之剛,則不可能有至剛,所發出的力多為拙力。太極拳之剛與血氣之剛不一樣,一般用力之剛為血氣之剛,其形成方式以力量為主,所得為直力、蠻力、拙力,其會隨年歲增長而漸失。太極拳之剛為鬆柔透徹,運行中肢體毫無阻礙的將勁達至末梢,此剛是由整合力與準確度產生,會隨著所下功夫愈深,勁愈整愈強。

﹁剛﹂與﹁柔﹂其實是一體的,剛就是柔,柔就是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是完全的柔才能有完全的剛,它們均須在鬆的條件下表現。故練習拳架時,須從全身放鬆著手,每一定勢務求全身鬆沉,氣沉丹田,如此方能練出太極拳剛柔相濟的整體勁。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又一年了,又到了要寫心得的時候了!回想這一年來,其實今年又是一個沒認真練拳的一年,因為忙著學校的畢業報告及公司上的工作壓力,常常讓自己忙到三更半夜才能休息,導致隔天清早無法爬起來練拳,自己也常常會想我是不是在幫自己找藉口?好不容易終於在7月畢業了,但因還有其他工作致假日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前去學習,感覺還是有些遺憾。

現在才發現要工作又要練好拳還真的是不容易,畢竟要時間上可以配合還不是件簡單的事,其實今年拳真是練得太少,(加上家中又有小一新生要每天早起陪吃早餐做心理建設,更是無法有多餘的時間可練拳)也發現自己的功夫退步好多好多,都有些不太好意思和各位師兄切磋了。

其實今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將砲捶給學完了,但僅止於會打還談不上熟練或運用,畢竟自己偷懶又沒認真學習,才會讓自己無法運用熟練。

好消息是一切都上軌道了,即將開始有時間可以練拳了,所以現階段我只能利用片段時間及回師門練習外,利用假日的早上或傍晚打拳,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是屬於我的,完全不會有人干擾,也只有這個時間能讓我將心情完全放鬆,不用理會任何事。

其實遇到這些瑣碎的事,也曾讓自己心生徬徨,也曾經問過自己當初是何因緣來學拳?是怎樣的動機讓自己常往員林跑?這時心理上,唯有告訴自己莫忘初衷,通常答案就會浮現在腦中,只因我熱愛中國武術,且自己對打拳有很高的興趣,只是在打拳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持續的練習下去應是現階段最重要的功課,畢竟練拳它還真的是枯燥乏味的漫漫長路(通常都是一個人打拳,很少會遇到同好,就算有也是不同派別),若沒有相當的耐力及毅力是很難持久的。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拳練愈久越好,愈沉愈香,也會有些許心得,但是沒有師父矯正, 走的路會很長,心得無法消化貫通,

沉還有更沉--沉得鬆--勁才有機會彈性--發的對不對要師父認可,千萬不要自我陶醉,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過得真快,退休迄今也將一年了,原本想法退了休,沒有上班壓力、沒有工作拘拌,有較多的時間練拳,該是多麼的好呀!可是退休一年來,時間較多了,但心境卻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與練拳地點的困擾,而影響定靜練拳,自覺並沒有什麼進步,真該好好的自我檢討。

退休前習慣了朝九晚五的公務生涯,早晚各練幾趟拳。退了休生活步調改變,練拳時間調整,還真有點適應問題呢。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見了面就問「呀!這麼年輕就退休,現在在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回答「練太極拳呀!」,他們總是面帶訝異,睜大眼睛的回一句「二十四小時練拳呀?」我只有不好意思的笑笑:::沒有啦!::,並想起  師父寫的那篇「八大勁法之外的『傻勁』」,要練好拳,確實需要有那股無可救藥的「傻勁」。有了它,才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有了它,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也有了它,才會不放過任何一招半式的百練不輟。師父說,工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疊起來的。

練拳地點也困擾我一段時日,寒暑假利用學校場地倒也單純,可是上課期間問題就來了。竹山近郊的「德山寺」環境尚稱清幽,寺前停車場古樹遮蔭,本想退休後擇定在此練拳,那知今年開春,寺方修剪了古樹枝葉,原本濃密的樹蔭一下子全不見了,只得另覓其他場地。後來找了幾處地方都不理想,新街「善覺寺」就近方便,但此處位於彰南路交通要道旁,較缺乏那種清幽的感覺,而且蒼蠅很多,經常影響練拳的心境,至為困擾。

「心靜」是習練太極拳極重要的心法,  師爺在陳氏太極拳練習階段表內提示,練拳要先求「心靜」。師父也說行功走架要先求「正身、平心、調息」,心靜也好、正身平心調息也罷,都要求練拳要減少干擾、要心無旁騖,要心靜意專。心靜方可內觀其心、外觀其形,意專始能察覺有無立身中正、空胸鬆腹、沉肩墜肘、鬆腰落胯等練拳務必做到的基本要求。

過去一年自覺心境不夠心靜,以致練拳效果不彰,目前德山寺前的古樹經過一年的滋長,枝葉日密、綠蔭漸展,我又可固定的到德山寺去練拳了,檢討過去、策勵來茲,但願新的一年能遣慾澄心,平心靜氣的練拳去。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氏太極拳的鍛鍊方式講求的是用意不用力,去僵求柔,積柔成剛,其柔體不是軟性的柔而是韌性的柔;其剛體不是硬性的剛而是彈性的剛,所以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因此走架時須以腰胯帶動肢體的動作,並將手的單獨動作降至最低,在不斷勁的要求下慢慢走架,而且須用意念思考著拳架的律動與招式的連貫,在如此長期的鍛鍊下,才有可能進入太極的殿堂內。

陳氏太極拳是一項充滿智慧的武術,無論是拳架的結構或是理論皆然,一招一式都是力學的應用。而纏絲勁更是將力學發揮到極至,利用肢體的螺旋纏繞可以將力量傳遞放大或將外力消弭無形,由於力量是以弧形的路線進行,所以能將對手的身體重心瞬間牽移,等到對手察覺時,其身體已不由自主的隨發勁的方向而去,而且此種力量可以在極短的距離下立即產生,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到達對手身上,所以能夠後發先至以逸得勞,這是陳氏太極拳獨到之處,也是其功夫難練的地方。

要將陳氏太極拳練好,除了基本要求外,勤練不輟是必要的法門,但是要成為階級神明的一等一高手,則需要搭配智慧才行,此智慧不是聰明才智,而是要用心思量拳架招式的細微之處及其應用,再透過勤練後才能臨敵不亂且意到勁就到,因此,練太極拳初期要用意癡癡的練,但到中期則要用心細細的練,到後期則是心意和一,處處是太極,否則練拳數十年到頭仍是空,將是學武者最大的遺憾。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太極角度而言,小架老架砲捶只不過是師父教我們到達太極的工具而已,加油繼續練常常練

一即全,拳即一-------今天矯正體會---以為用腰跨但無貫串至全身,以為下沉但腳底浮微

                                      怎麼辦------練就對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中、西醫持續治療,身體時好時壞,並無法根治,尤其季節交替,病情會加重,最嚴重時整個腰部僵直,像個老頭子,腳部發麻無力, 連 醫師也無奈表示這麼年輕就有這個症狀,我心想那麼年老身體豈不更糟,那麼自己可能無法助人,反而成為家裏的負擔,於是啟發我養生保健的觀念。

在一偶然機會,看到救國團有陳氏太極拳的課程,印象中太極拳動作較柔和,不會太激烈,又沒有運動傷害,於是就報名参加,初學小架時,師父一遍遍示範,學生跟著比劃,有時看不懂,師父總是不厭其煩一一解說並示範,雖然很用心記住每招分解動作,但是要記住各個招式也要費了好大功夫,經過每週的上課及平時的練習,養成我運動的習慣,身體也愈來愈好,坐骨神經痛也不藥而癒。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如不懂得調適生活,釋放壓力,日積月累身體很容易出狀況,很幸運有機會接觸陳氏太極拳,藉著每週上課及平時的練習,讓我養成運動習慣,活動活動筋骨流流汗,促進血液循環,讓自己更加健康,陳氏太極拳是值得推薦的運動。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人有言:吾心信其可行,則雖排山倒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雖易如反掌,亦難期有成,此乃放諸四海皆準,千古顛撲不破之理,用之於練拳,亦何嘗不如此,所以練拳最忌虎頭蛇尾,一曝十寒,心情佳多練幾趟,心情不好甚至不練,無法一以貫之持續不斷,究竟是浪海浮沈,不知所終,永無登上成功彼岸之日。

而練拳這門藝術是條漫漫長路,且是寂寞苦多於樂,一路走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其間辛酸實不足與人道!環境的因素,練拳的突破,再在考驗著一個人的意志力,天人交戰,頓有不如歸去來兮之意,不過幾經思量之後,還是決定重拾信心,迎向未來,因為明天會更好。

話說回來,每週一次至員林練拳,聆聽師父的教誨並向師父請益拳術,相信是我學拳的信心與驅動力,想必所有師兄師姊亦當如是,看師父每週風塵僕僕風雨無阻遠從台中來教我們練拳,無非是在為陳氏太極拳傳承盡一份心力,不但感恩而又感動莫名幾無以為報,吾等惟有努力多練練堅持不懈的練下去,方不辜負師父苦心教導。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拳至今,已經好幾年了,看到時光的流逝,心中不免產生一股焦慮。練了這麼一段時間,同門師兄姊妹們個個技藝精進,頗有所得。唯獨我有如蝸牛爬行般,進展十分有限,這種情形,真叫人著急。

「太極拳對於各年齡層的人來學習都很適合」,話雖不錯,但適合雖適合,但進步卻必定有所不同,像我這樣運動細胞不發達的人,記性、體力又不夠,進步當然不如別人。學得慢,忘得快,每有新課程,師父教了幾遍後,眾師兄姊們都已進入情況,開始練習,而我卻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清,只好請教於別人。師兄姊們雖都很樂意的加以指導,但魯鈍的我,卻一遍又一遍的還是似懂非懂。到最後,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問,只好照著學到的部份來大概的打著。

雖然未能有好的開始,但勤能補拙,肯努力,還是大有可為的。只是身子不爭氣,稍一勤奮些,就腰痠腳痛的,只好認清自己,不要太勉強自己。不過這一來,卻跟別人相去愈遠了。

前陣子上課時,師父一在叮嚀:「學拳要謹記『默識揣摩』四字,平時除了要認真練拳外,還要用腦子想想才好。」是的,像太極拳這樣精義的拳術,很多地方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解說得清楚的。因此在學過課程之後,除了要將所見所聞默識在心外,還要仔細揣摩,舉一反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拳技更加深入。

我雖然缺少運動細胞,但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只要盡量做,盡量揣摩,想必多少也會各有所得。只要不和別人比較,能夠天天快樂的打著拳,過著健康而愉快的日子,就是我練拳的最大目的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什麼嘛!想起古早古早大伙兒一段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太極拳只不過是:﹁一個大西瓜,將它剖成兩半,一半送給你,一半送給他,收!﹂根本就是老年人的玩意兒。只不過電視電影裏的傳奇故事,騙騙路人甲而已,根本就是“沒什麼了不起“。

會成為陳氏太極拳行列一員也是機緣湊巧,只因本身平常喜歡的活動項目桌球,在經常機械性的動作下造成肩及膝的運動傷害,心想休息一陣子也好,但又不能不作運動那就找個平衡運動墊墊檔,本想是游泳但卻太麻煩了。此時靈光乍現﹁太極拳﹂就進入了我心裏,一個可滿足兒時俠客幻想,到老還可以活動活動筋骨的活動,就一腳栽入了我心中,沒想到祂卻反客為主,竟然由墊檔變成了朝五晚九的活動重心

回首這數年以來的學習生涯,像極了辛棄疾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完全忽略了這玩意兒能在不時改朝換代、動盪不安的中國裏流傳千年不墜,今日更吸引英、美、日、蘇等大國相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的明日之星必有其深邃之處。而其奧妙之處豈是我這凡夫俗子所能一眼洞穿,竟然被看成墊檔的﹁強說愁﹂而已。

在老師細心輔導下學了半年多,又在不小心之下被捲入進了師門, 常常自覺 老師開示的內容前後不一,但自己的程度未到理又理不出個所以然來,每每在狐疑及矛盾中渡過,只 能揣摩 老師的教導內容大要操練,並被家人稱為“肖仔”每週二、五清晨五時出發到台中學習,這其中也還曾萌生放棄的念頭,不過到最後還好都沒有付諸行動,直到最近總算嘗到一點醍醐味了。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有機會作完整套砲捶的矯正了!

記得第一次開始學砲捶的時候,是我個人也剛好學完老架不久之後的事。依照師父的意思,這時候還是暫時別碰砲捶比較好,恐怕將來反而會混淆不清成為繼續進步的障礙。砲捶也難打出什麼程度來。只是做為一個學生,那時總會覺得沒學好可惜,我只要學學架子就好,深層些還會怕自己若在生活事業上有什麼變故沒機會了,或就是份貪心,管它嚼不嚼得爛……總之,有些心虛地還是把拳架學了個大概,不過打練起來,還真的是非常大概,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只好在練習時提醒自己,那是不確定的地方,想想實在覺得很對不起師父!

還好,總算有機會師父從頭又教起一次,很多走架不明的地方漸漸都能獲得解答,整個過程中,心裏實在很高興。更為慶幸的是,師父教完拳架後不久,就開始幫每位師兄弟矯正拳架,每次上課大約有六、七個人次的師兄弟到前面帶隊打完整套砲捶,然後個別接受一個式子的矯正。這個方式真是不錯,每位師兄弟一方面接受上台臨場膽識的訓練,之後一方面更印象深刻地讓師父來糾正缺失。

事實上,在師父第二次︵就我幸運遇上的︶教完砲捶後,我心裏就曾這樣想;那至少拳架都學個完整了吧!沒料到在矯正的過程中,才明白自己是多麼容易看走眼,是多麼容易當瞎子去摸象。沒有師父來點出,要摸到什麼時候才能稍微有些悟出,或甚至就是含糊一世!

願與師兄弟們共勉,一起把握每次上課的良機,向師父請益,共同有更多的進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學者波耶.拉法葉.德.孟鐵,挾其豐富的日本經驗著有﹁方策崇拜﹂一書,書中極盡日本人行事之道。序中云:﹁用任何標準來衡量,日本人都是一個優秀的民族。﹂而其中的奧祕就在於﹁方策﹂。

﹁方策﹂意指做事的方法,尤其特別著重於處事過程的秩序和方式。對日本人而言,做事沒有方策是匪夷所思的事,方策的行事風格成就了日本的劍道、茶道、武士道....等。拜讀之際,略有所感,優良旳方策因素與吾輩習練﹁陳氏太極拳﹂的內涵,頗有相似之處。筆者嘗就日本的方策特質與我國的陳氏太極拳內涵做一比較,提出個人初淺看法,尚請太極前輩不吝指正。

一、心智訓練:方策因素,認為心智訓練和身體訓練同等重要。其最終目標要求學習者和所學的東西必須合而為一。武士必須劍人合一;畫家必須心筆合一;花匠必須花材融合。如此才能達到﹁意到境隨﹂的完全境界。

陳氏太極拳最重要的是﹁心靜用意﹂用意領導動作,心智訓練和身體訓練必須兩者同時精進,甚至心智訓練比身體訓練更顯得重要。在心智訓練上或從動作熟練中求取,或從拳譜、拳理中求取,講求的是心靜神清、心定神凝、心虛神守、心滅神存,配合身體訓練:恆心、專心、不怠學、不躐等、莫貪多、明理法、多揣摩、勤練習、直達﹁靜觀萬物皆自得﹂的境界。

二、和諧之道:日本方策文化特色,從一開始就在於﹁提升、維繫和諧的氣氛﹂,個人行為和群我關係都奠基在嚴格規範的和諧之道中。關懷與合作是和諧的法則;義理、義務是維持和諧不墮的不二法門。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平日利用清晨時間練習拳架,可以活動筋骨使自己精神飽滿,現在已養成每天起床後想練拳為第一件事的習慣,之後再去上班工作也顯得有朝氣。除了平常練以外,於每逢週五要到員林教練場由師傅教導我們拳藝,以及與師兄們互相練習推手,而推手是檢驗拳架是否達到正確程度,經由兩人對練,從中逐步掌握技巧,互相配合彼此之鬆柔達到沾粘隨的變化,動緩則緩隨不急躁也不抗,盡量做得不丟不頂,由兩手相搭繞圓的轉化,慢慢體會力點的順應移動,如何將來力以利用纏絲化開,讓接觸時成圓有彈性,於大圓公轉內又含有帶著纏絲的小圓,在推手中順應對方進退,不違背人體力學作用,加強腳底重心的承受及轉胯更為靈活,使勁往外延伸。在太極鍛鍊過程中必須拳架與推手相互為用,從拳架練習可打好基礎,讓推手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從推手過程中可體驗拳架用意,尤其陳氏太極拳式中帶纏絲勁,著式多樣化且變化細膩,只要肯靜心體會,一趟拳打完全身筋骨都覺得舒暢,拳架是基本功,多練幾趟拳基本功才會紮實,師父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所以加強我們的基本動作,見到推手用力太重,就回歸到基本動作,練習前進時,由受推者餵勁,動作看似簡單,前進者便要具備鬆沈,重心沈蓄勁發勁,將對方彈出,而且不去頂,真是說得容易做得難;而受推者也要懂得餵勁,不慌亂也不可突將手放開,要著實按。經過反覆的練習,或多或少知道該將勁道整合,不用手力,用重心取代對方重心,意念直入對方中心之後,自然如同前進,對方便被彈出,這和使用蠻力不同在練習推手之後改變以往用力的觀點,暫不管對手如何,只要自己達到基本的正確態勢,便能輕易前進無阻礙。最近二套砲捶剛接受矯正完竣,雖然師兄弟們打的是同一套拳,各人練起來各有些微差異,經過師父針對每人的缺點做矯正,詳細的指正說明,讓我們明白每個動作拳理,就是由瞭解而做自我修正,而不是去打一趟盲目的拳架,能依循拳理方向練習,才不會走偏了,即使偶有不正確之處,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只要專心多練幾趟,等拳架練熟成形,再經師父指正,馬上知道該如何做修正,如果拳架尚未成熟,尚對自己所練的拳模模糊糊,雖接受矯正,效果也會受影響。

兩人對練推手,可以感覺彼此用勁技巧,在彼此掤、履、擠、按轉圈裡,便融合許多基本功,以腰為主宰且沈肩墜肘、步穩腰活、氣沈丹田使勁由內向末梢伸展,觀察對手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由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來達成整體的柔和度。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