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祖師爺文章影片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太極拳是依據太極陰陽自然法則的一種拳法,因此太極拳的本質也可以想見了。太極圖的陰陽兩儀互抱呈螺旋形,所以太極拳是以纏絲勁為「經」,開合虛實為「緯」。經緯備而結合動作的剛柔快慢,成一種無與倫比的上乘功夫。如果僅知開合虛實,而不明纏絲勁;或僅明纏絲勁,而不知開合虛實。是有經無緯,或有緯無經。即使經緯具備,而不能兼剛兼柔,能快能慢,亦不能達英雄無敵,從心所欲的境界。即對於健身養生,亦收效極微。所以陳氏第十六世裔孫陳鑫在其所著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謂︰「開合虛實,即是拳經。」關於剛柔快慢,謂︰「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迹之謂也。」「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得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所謂靈即是快,可知太極拳是要兼剛兼柔,剛柔相濟的,要能快能慢的,不過鍛鍊的方法是由柔而剛,慢而快而已。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經」,是太極拳的核心,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所獨創。纏絲勁的運行是循人體經絡,能使全身的氣血循環平衡,促進生理機能,收健身卻病難老延年的功效;對於技擊方面,能將來力走化而反擊,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敗敵於不知不覺之中。

開合虛實是太極拳的「緯」,太極拳的每一動作,均是走弧線,有開合,有虛實。太極拳是圓圈的作用,開合虛實,即在此圓圈之內。動作之向前者,為開為實,後退者,為合為虛。此不過譬倣說明。究其運用言之,圓圈渾然無端,應敵變化,開合虛實,並無定位。一著之動作,對全身言,為一大圓圈。對局部言,各部自有圓圈。故太極拳每一動作中,含有無數圓圈。各個圓圈中均有開合,均有虛實。全身為一大開合,大虛實;局部為無數的小開合,小虛實,合而為一整體。如此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互結合,保持平衡,故能支撐八面,運轉自如,應敵變化,靈活無比,敵勁來臨,引進落空,一攻而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乘之武術拳法,是以養氣為鍛練之基本,以虛空為追求之目標。外無兇悍粗暴之態,內含寧靜虛空之景,南林處子所謂內實精神,外示安儀也。

吾人之氣,鍛練培養,日久貫通,質量增強。氣之與意,如形影之相隨。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氣之所至,勁即出也。氣行骨中,勁形肌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氣勁三者,相互關連。意動氣行,氣催勁發。氣源兩腎,出入命門,藏於丹田,佈於全身。用則勁發,摧枯拉朽,莫之能禦,藏則逆化,培養根本,益壽延年。是氣直養而無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鍛練之道,有聚行歛運諸訣。聚為聚於丹田,行為行於經脈,歛為歛入脊骨,運為運至周身。先求外形之正確與嫻熟,同時注意心氣下降與氣歸丹田,然後進習聚行歛運諸訣,循序漸進,而階及虛空昇華之境。

聚於丹田,是藉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氣於臍下小腹。行於經脈,是循人身經脈,先任督而及諸脈。歛入脊骨,是將氣從兩肩收於脊骨,下行而注於腰間為提為蓄;由腰間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為放為發。運至周身,是將脊骨之氣,由後而前,從當中過來往上翻之,運至全身。以上諸訣,見諸拳譜,究其根本在於一「養」字,因此平時練拳,平心靜氣,呼吸順其自然,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功久真氣生發,一氣貫通。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宗師陳品三先生謂:「學拳者以後天人心有知之識神,習其姿勢規矩,久練純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發矣」。此言練武有先後天兩層功夫,必須合一,方能獲效。先以後天識神依規矩鍛練,功久先天慧神自發,即所謂階及虛空昇華境界,到此境界,愈練愈精,漸至從心所欲。陳品三先生謂:「練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識神與慧神之神,易經說卦第六章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種微妙運行於萬物間之潛能。識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潛能。

所謂功久慧神自發,即是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在生理學上謂之神經反射作用,為腦幹及脊髓之作用,無須經過大腦皮層。功夫純熟,練到虛空境界,大腦皮層中興奮與抑制、肌肉收縮與放鬆,肌肉與內臟器官之活動,已有堅強之協調、猝受襲擊,此種協調,不致破壞而能隨機應變,予以反擊。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大致可分為手法、步法、腿法,但以門派不同,動作有異。陳氏太極拳因由肢體各部的正反螺旋形動作組成,術名謂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獨特之肢體動作方法,也是動作的基本。因之不論手法、步法、腿法均以纏絲勁(即螺旋形動作)為本。茲分述於下:

一、纏絲勁簡釋

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圓形,決無直來直往。每一動作,以腰脊為運動軸(腰是上下體的關鍵,脊是左右體的關鍵。)向上運動為膀和腕的旋轉,向下運動為腿和踝的旋轉。因正反旋轉的不同,形成順和逆相對的基本纏絲,並因為變換方位的不同,又分為五對不同的方位纏絲,即是左右、上下、裏外、大小、進退等五對,連同基本的順逆共為六對。

太極拳動作的基本為順逆纏(即是正反螺旋形動作),其他的方位分類,是依各種不同的拳勢而形成,所以有多有少。左右和上下合成一個平面整圈,再有裏外就能由平面的圓圈變成一個立體的圓。大小是由小擴大,或由大縮小;進退是由進變退,或由退變進,種種變化,因勢而異,不必每一具備。至於基本的順逆纏絲是必然的,手腳的配合是要一順的,就是上面的手順纏,則下面的足亦為順纏,逆纏則同為逆纏(即右手與右足相同,左手與左足相同。)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左順右逆,或右順左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運動著,連貫地纏繞著。至於手足順逆纏絲動作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是由內往外轉,手心轉向自己為順纏;由外向內轉,手背轉向自己為逆纏,足是膝蓋往外轉為順纏,往內轉為逆纏,很容易辨別。太極拳所有的各種動作,均以此螺旋形纏絲為基本。

二、圓的組成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氏太極拳近年來由於陳門弟子的努力提倡,學習的人日漸眾多,但是有些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外形顯得偏剛,有震腳、發勁、跳躍等動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極拳好像要用力使氣,同時動作也比較快,以為對於技擊方面,固然可以比較有用,但是對於健身方面,或差一籌。因之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婦女們為了健身所需要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在作祟,總以為太極拳演練起來要慢,越慢越好;要柔,越柔越好。因此覺得陳氏太極拳有些不像太極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學習陳氏太極拳者對於陳氏太極拳的認識,亦是非常模糊,要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與一般流行的太極拳的不同,明顯的有下列三點︰一、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顯。二、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轉,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三、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他小節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裡,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運行,即陳鑫所謂之「中氣」。這個中氣是發於丹田,佈於周身,開則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陳氏太極拳是名符其實的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因之具有增強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奧妙的拳法。

學習陳氏太極拳者明瞭了和普通一般太極拳的不同,知道了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和技擊的功效;為使學習者能更深入地認識,並幫助學習有成,不走入岐途,提供下面的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和一顆願心。

一、三大原則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呼吸要任其自然,切不可閉氣鼓勁,有傷健康。呼吸要配合動作的開合,亦不可故意做作。開則用呼,合則用吸,並須使呼吸之氣,由丹田出內。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兩種。

腹部正呼吸是吸時橫膈膜下降,腹隆起,呼時橫膈膜上升,腹回縮。實際操作方法是,練拳時,在全身鬆靜,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唇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呼吸。吸時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著氣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吸時要自然,不能使氣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這時肛門括約肌隨著收縮一緊,術語叫作提肛。呼氣時,由鼻孔緩緩呼氣,橫膈膜上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括約肌隨著呼氣放鬆,一呼一吸,毫不勉強。

腹部反呼吸是吸時橫膈膜上升,腹微內收,呼時橫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實際操作方法是,吸時用鼻緩緩吸氣,使有氣體下行的感覺,徐徐送入腹部臍下;這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內收,吸氣將盡,肛門括約肌即微微收縮,使氣聚於丹田,略停一停,是為一吸。隨即肛門括約肌鬆開,緩緩以鼻呼氣;這時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是為一呼,也是一呼一吸,毫不勉強。

習太極拳應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從其習慣,因其效果則一。陳氏太極拳則用腹部反呼吸,並且要配合纏絲勁的關係,不是單純的氣沈丹田,並有丹田內轉的作用,使動作的緩急與呼吸的不同強度的起伏相配合。

練拳到熟練後,要使呼吸與動作配合。拳勢的起落配合著呼吸,就是要把「起」配著「吸」氣,「落」配著「呼」氣;這樣拳勢的起落動作,配合著呼吸的「吸氣」和「呼氣」,橫膈膜的不斷地起伏,內臟也有輕微的按摩運動,就能夠活潑了內臟,加強了氣血的循環,達到袪病健身的效驗。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何以名為太極拳,已經有了一個概念;太極拳的本質是什麼,亦已經說明了,現在進而說明太極拳的練法。太極拳的練法說起來真是千頭萬緒,不論如何詳細,總是無法週全。陳鑫說︰「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於紙筆,皆成糟粕。」蓋拳藝一事,重在當面教練,教者示範,學者心領神會而已。玆將練法上幾個要點提出,或有助於學者練習。

一、用意行氣

意是意識,是屬於精神現象,亦謂之意念,古人謂之心,是腦的代稱。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氣,即是以心行氣。所以拳譜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不是呼吸空氣的氣,是一種內氣,也叫作元氣、正氣、先天氣、中氣等等,陳鑫著作中稱此氣為「中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

在打拳時每一動作,先要經過腦的想像,這就是用意,練習日久,自然覺得有氣。據人體生理的現象,人體動則生物電位升高,血液循環加速,血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覺到有氣,這就是所謂內氣的發生。氣是聽意的指揮,用意要在有意無意之間;如若用意太著意了,就變成用力了,氣遇力則阻,就無法運行了。潛於內的是氣,形於外的是勁,所以太極拳的一舉動要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沈著,久練之後,氣能收斂入骨,達到深奧的功夫。所以太極拳以能用意為第一要義。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顧名思義,是依據太極的道理演變出來的拳法。太極是什麼呢?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生生之謂易。」從上面摘引的易經幾節文句,可知「易」是包羅萬象,而其起點為「太極」,從而生兩儀、四象、八卦陰陽消長,生生不息。至於「太極」又是如何來呢﹖宋儒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無極」是宇宙太初、混混沌沌,一物未有的「無極」景象。「太極」是宇宙在太初混沌之後,陰陽雖未分而分之機已動。此時清氣猶未上升,濁氣猶未下降,在這個景象是為「太極」。一至動而分則清氣上升而為天,濁氣下降而為地,是陰陽已分,即為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陰陽,是假定的相對名詞,所以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都可以陰陽代表,是一元的正反兩向,太極就是這個一元的合,兩儀就是一元的分。由兩儀生四象,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生八卦,為乾、坤、艮、兌、震、巽、坎、離;象徵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宇宙間的各種現象,八卦交互相配而成六十四卦。所以易經是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消息盈虛和動靜變化的道理。

  太極圖是表示宇宙是個渾圓一體,陰陽互相消長不息,循環運轉的形象。太極圖的陰陽兩儀,圖以黑白,黑白的多寡,就是表示陰陽兩儀的消長,黑白互抱,呈螺旋形,表示此消彼長,彼消此長,保持著平衡,循環螺旋地不息,永無休止。因為宇宙是動的,沒有一瞬息不在動,動了就有消長、循環、平衡。所以陰陽是相互消長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不論千變萬化,總是平衡,螺旋地前進,生生不息的。易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等,也就是說明太極兩儀的消長和四象八卦的摩盪變化;更說明了宇宙無時無刻不在動,萬事萬物在變化,無時無刻不在消長、循環、平衡的法則中活動著。

  從上面的引述和粗淺的解說,對於「太極」一詞已經有了一個概念;簡言之︰太極是宇宙萬象,動的中心起點,而在將動未動的狀態。宇宙萬象是動的,由是而生兩儀、四象、八卦。八卦又交互相配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顛倒錯綜,以至無窮。可以說︰太極即是天地萬物之根本,陰陽兩儀是天地萬物活力的正反兩向。依據這個理則,所以天地萬物萬事,都有正反兩面,如虛與實,剛與柔,慢與快,開與合等,都可以陰陽兩字代之。

太極拳即是依據這個「太極」的法則演變出來的拳法。打拳時有「無極」的狀態,即如陳鑫所說的︰「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也有「太極」狀態;陳鑫說「打拳上場後,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之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打拳上場先要經過「無極」與「太極」的狀態,然後待動而手足身體各部運轉,都要分清陰陽(兩儀),就是處處要有開合、虛實、剛柔、快慢等等,並且最重要的是肢體的動作,都要作螺旋弧形,綿綿不斷地運轉,陳氏稱為纏絲勁。因此太極拳是確確實實符合宇宙之本的太極陰陽自然法則的一種拳法,故名之謂「太極拳」。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陳氏太極拳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層功夫。每層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程度。第五層功夫即是到達爐火純青,成功的標準。練習太極拳必須循序漸進,一層深一層,由淺入深,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無異是揠苗助長,結果是欲速不達。

在陳氏太極拳的一些著作中,著重介紹高級的技擊方法,對初級和中級的介紹比較缺乏;讀者若有相當的太極拳水平,才能理解,對於初學者則難以理解和接受,而祇覺得高不可攀,無法入手。初學者如果按照成功的標準來學習,正如小學生讀大學課本,不僅不能正常練習,反而會受到束縛,或者顧此失彼,越練越糊塗,容易灰心。針對這個問題,現將初級的第一層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層功夫,每一層功夫在練習中要達到的標準,和技擊方面的表現,介紹出來,目的是使太極拳愛好者,明白自己現有的基礎,屬於那一層功夫,應該進一步掌握那些東西,以及技擊方面的表現和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方向明確,方法對頭,才能一步一步達到最終成功的目的。

 

第五層功夫的練習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階段。練到第四層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於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注意事項,以及逐勢的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能完全掌握。在練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像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

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散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吸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和第三層相同(如拳,器械等)。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階段。練到第四層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於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注意事項,以及逐勢的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能完全掌握。在練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像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

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散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吸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和第三層相同(如拳,器械等)。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層功夫的練習

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小圈而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乃是指內氣貫通的運行圈。第二層功夫與第三層功夫的交接時,內氣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內氣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動作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也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

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可以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着,每一勢,舉手投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內氣發於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圓轉自如。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陳氏太極拳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層功夫。每層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程度。第五層功夫即是到達爐火純青,成功的標準。練習太極拳必須循序漸進,一層深一層,由淺入深,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無異是揠苗助長,結果是欲速不達。

在陳氏太極拳的一些著作中,著重介紹高級的技擊方法,對初級和中級的介紹比較缺乏;讀者若有相當的太極拳水平,才能理解,對於初學者則難以理解和接受,而祇覺得高不可攀,無法入手。初學者如果按照成功的標準來學習,正如小學生讀大學課本,不僅不能正常練習,反而會受到束縛,或者顧此失彼,越練越糊塗,容易灰心。針對這個問題,現將初級的第一層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層功夫,每一層功夫在練習中要達到的標準,和技擊方面的表現,介紹出來,目的是使太極拳愛好者,明白自己現有的基礎,屬於那一層功夫,應該進一步掌握那些東西,以及技擊方面的表現和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方向明確,方法對頭,才能一步一步達到最終成功的目的。

 

第一層功夫的練習

第一層功夫是學習拳架第一個式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運行等外形姿勢與動作進行練習,在練習時感覺到有內氣的活動為止。這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學習頭套十三勢拳架。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乘之武術拳法,是以養氣為鍛練之基本,以虛空為追求之目標。外無兇悍粗暴之態,內含寧靜虛空之景,南林處子所謂內實精神,外示安儀也。

 吾人之氣,鍛練培養,日久貫通,質量增強。氣之與意,如形影之相隨。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氣之所至,勁即出也。氣行骨中,勁形肌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氣勁三者,相互關連。意動氣行,氣催勁發。氣源兩腎,出入命門,藏於丹田,佈於全身。用則勁發,摧枯拉朽,莫之能禦,藏則逆化,培養根本,益壽延年。是氣直養而無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鍛練之道,有聚行歛運諸訣。聚為聚於丹田,行為行於經脈,歛為歛入脊骨,運為運至周身。先求外形之正確與嫻熟,同時注意心氣下降與氣歸丹田,然後進習聚行歛運諸訣,循序漸進,而階及虛空昇華之境。

 聚於丹田,是藉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氣於臍下小腹。行於經脈,是循人身經脈,先任督而及諸脈。歛入脊骨,是將氣從兩肩收於脊骨,下行而注於腰間為提為蓄;由腰間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為放為發。運至周身,是將脊骨之氣,由後而前,從當中過來往上翻之,運至全身。以上諸訣,見諸拳譜,究其根本在於一「養」字因此平時練拳,平心靜氣,呼吸順其自然,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功久真氣生發,一氣貫通。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宗師陳品三先生謂:「學拳者以後天人心有知之識神,習其姿勢規矩,久練純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發矣」。此言練武有先後天兩層功夫,必須合一,方能獲效。先以後天識神依規矩鍛練,功久先天慧神自發,即所謂階及虛空昇華境界,到此境界,愈練愈精,漸至從心所欲。陳品三先生謂:「練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識神與慧神之神,易經說卦第六章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種微妙運行於萬物間之潛能。識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潛能。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發科的武功事跡

 

關於陳發科的武功故事流傳有許多,也很精彩,若以之為素材,可以創作出很吸引人的武打電影或電視連續劇。不過在這裡我們所要談的,是一個真實的陳發科。因為如果我們講一些不真實、太過玄虛的,精彩是精彩,但我們不能效法,不能練習,對我們完全沒有好處,而且會使我們喪失信心,以為自己不是學太極拳的材料而放棄學習。如果我們知道的是一些真實的事跡,對我們的學習就會有啟發,我們可以朝這方面努力,對我們才有幫助。因此,我會選擇一些不只是傳說,而是可以稱之為真實事跡的來介紹。

 

我主要根據三方面的條件來考慮是否是真實的。第一,是陳發科的學生或親人所親眼見到或是親耳聽陳發科自述的,而且說的人是可以信賴的。第二,這些事跡裡所表現出來的武功,是合乎太極拳的道理的,可以解釋的,我們也可以學習的。第三,這些武功是陳發科這個具體人所能掌握的,多人可見証的。在後面所謂的每件事我都會作一些說明,讓大家考慮這件事是否可信。下面我先舉一個許多報刊、書籍介紹過的,但可能是不真確的傳說,分析給大家看。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發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極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陳長興(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一七九九片十八七三)的老師。楊露禪在陳長興那裡學了許多年,才學到太極拳的真功夫。陳長興的父親陳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極拳家。陳長興以保鏢(護送貨物的保鏢)為業,經常來往河南、山東一帶,山東的強盜對他非常害怕。晚年的時候,陳長興在村裡辦武館教學生。陳發科的祖父陳耕耘(享壽七十九歲)自幼跟陳長興學拳,也以保鏢為業,曾參加戰鬥立戰功。有一次他保鏢至山東萊州府,降服了當地的大盜田爾旺,萊州的百姓出錢立碑紀念他。 

一九00年左右,當時在山東省任官的袁世凱(後來任中國第一任總統)看到這碑,請了陳耕耘的兒子陳延熙(享年八十一歲)去教他的兒子們練拳,共教了六年。陳延熙就是陳發科的父親,陳延熙的太極拳功夫也非常好。陳發科曾講給他的學生洪均生老師(一九O七~一九九六)聽,當陳延熙去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非常高興,走到院子中間,身穿皮袍馬褂兩手插在袖子裡,叫他的子侄數人圍攻他。眾人一接觸他的身,他略一轉動,眾人都紛紛跌地。當時陳發科感嘆說,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但是洪老師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了這種水平了。陳延熙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國外科醫生。陳發科跟洪老師講他練拳的故事:陳發科是陳延熙晚年生的兒子,前面有二個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裡人對他很溺愛。他吃東西不節制,肚子生了痞塊,經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滾。雖然知道練拳對身體有好處,能治病,但因為身體虛弱,就懶於去練,到十四歲時還沒有練出一點功夫。那時因為陳延熙去袁世凱處教拳不在家。請了陳發科的一位堂兄來伴他看家、種地。這位堂兄不僅身體壯實,拳也練得很好,在當時陳家溝的年輕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陳氏的長輩來陳發科家中閑談,當談到家傳的拳時,有人惋惜說:「延熙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可惜到發科這一輩就完了,他都十四歲了,還這麼虛弱,不能下功夫,這不眼看完了嗎?」陳發科聽後,覺得很羞恥,暗自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家傳的技藝斷在我手裡,至少也要趕上堂兄。可是又想,我們兄弟同吃、同睡、同幹活,也一同練功,我勤練能長進,但他也長進,怎樣才能趕上他呢? 

為著這件事,陳發科好幾天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有一天早上,他們倆一起下田幹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帶了一件農具。他對陳發科說:「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著等你。」於是,陳發科跑回去取了農具來,趕上堂兄。午飯時,陳發科想著堂兄剛才的話「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結果跑個來回還趕得上,聯繫到練拳,我如果加倍練,不就能漸漸趕上堂兄了嗎?從此,陳發科下定決心苦練,除了跟堂兄一同練,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練,晚上一同睡下,陳發科只睡二個多鐘頭,又起來練。因為怕吵醒堂兄,陳發科不敢開門到外面練,只能在二張床中間練,並把震腳等會出響聲的動作都改為放鬆練。就這樣,從十四歲到十七歲,苦練了三年,堂兄始終沒發現。陳發科平時自己苦練,有時也請教其他的叔伯們練推手。但是他不敢與堂兄練,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來真的。 

堂兄說:練武要認真練,不能跟自己人練就隨便,以後習慣了,遇上敵人就會吃虧。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兒們推手,總是一絲不讓,常常把人摔得頭破血流。陳發科經過三年苦練,肚上的痞塊消了,個頭長高了,身體發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覺間長進了。有一天,為了試試自己的進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請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說:「好哇,我們家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嘗過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現在你壯實了,經得起摔打了,可以嘗嘗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說完他們就推起來。堂兄連續三次發勁摔陳發科,結果都被陳發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後,他才醒悟,陳發科的功夫已超過他了。他心裡不服氣,氣憤地走了,口裡還嘟嚷著:『怪不得你們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大概有秘訣吧,連遠不如我的,都超過我了。看來我們別支的不能練這個拳了。』陳發科說,其實這三年父親都沒回家,沒有教他秘訣,這是三年苦練的結果。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苦練的重要,經過苦練,身體變強壯,技藝也大有長進,但是這件事並不能說明太極拳沒有秘訣,或者秘訣不重要。這三年雖然父親沒有教陳發科什麼秘訣,但是以前父親在家時他可能聽過練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沒有好好練。而這三年他和其他叔伯練,他們也會教他太極拳的真正技藝的。說沒有秘訣,只是說陳發科並沒有掌握這堂兄所不知的秘訣,大家都是練習陳氏家傳的拳,由於陳發科發憤苦練,一方面是練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體會,所以進步快。相反堂兄練到一定功夫後,以為自己功夫已不錯,練得沒有陳發科多,也沒有很用心去鑽研,才會被陳發科超過。對於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練,必須先學習到正確的太極拳技藝,然後加上苦練,才能成功。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洪均生常常說,練太極拳要巧練,要動腦筋練,練得對才下苦功練。

ht112ht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